正文 第三節 急性呼吸衰竭(2 / 2)

3.氧療法目的在於提高肺泡內氧分壓,降低肺動脈高壓,減輕右心負擔;解除低氧血症的異常代謝狀態。氧療方法包括鼻導管吸氧、麵罩吸氧、口罩吸氧及頭罩吸氧法等,嚴重者可采用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及人工輔助呼吸機。

4.糾正水、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補充足夠的熱量、水和電解質,以防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液體量30~60 ml/(kg·d),張力為1/4張。酸堿失衡以呼吸性酸中毒最為常見,但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代謝性酸中毒。處理時以改善通氣、糾正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為主,當pH<7.20時,可應用5%碳酸氫鈉注射液。若未改善通氣之前使用,反而可加重二氧化碳瀦留。

5.對症治療呼吸衰竭引起顱內壓增高者,及時使用脫水劑,以防呼吸衰竭的繼續發展。當患兒並發心力衰竭時應給予快速洋地黃製劑如毛花苷C或毒毛花苷K等。有腦水腫、肺水腫者要限製補液量,必要時使用利尿劑如速尿。

【護理診斷/合作性問題】

1.氣體交換受損與肺通氣、換氣功能障礙有關。

2.清理呼吸道無效與呼吸功能受損、呼吸道分泌物多、無力咳痰有關。

3.潛在並發症心血管係統、神經係統、消化係統、泌尿係統功能障礙。

【護理措施】

1.密切觀察病情監測呼吸及心血管係統的變化,包括呼吸頻率、節律、類型、心律、血壓及血氣分析。注意患兒全身情況、皮膚顏色、末梢循環、肢體溫度變化。準確記錄出入量。

2.改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暢

(1) 協助排痰:鼓勵清醒患兒用力咳嗽,協助翻身拍背,以利於痰液排出。

(2) 吸痰:對無力咳嗽、昏迷、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患兒,定時給予吸痰。

(3) 濕化及霧化:可用加溫濕化器,也可用超聲霧化器濕化呼吸道,每次15分鍾,每日數次,將濕化瓶內盛60℃左右的溫水,使吸入氧溫濕化;給予超聲霧化吸入時,霧化器內可同時加入解痙、化痰、消炎藥物,以利於通氣和排痰。

(4) 合理給氧:一般采用鼻導管、口罩、頭罩或麵罩等給氧,給氧的原則為既能緩解缺氧,又不抑製頸動脈竇和主動脈體對低氧分壓的敏感性,通常給予低流量(1~2 L/min),低濃度(25%~30%)持續吸氧。

3.機械通氣

(1) 專人監護:檢查呼吸機各項參數是否符合要求,觀察患兒胸部起伏、患兒麵色和周圍循環情況,注意防止導管脫落、堵塞和可能發生的氣胸等情況;若由自主呼吸,應注意保持呼吸機與自主呼吸同步。

(2) 防止感染:做好空氣和地麵的清潔和消毒,有條件時安置空氣淨化裝置。嚴格限製探視人數;接觸患兒前後應洗手;定期清潔、更換氣管內套管、呼吸管道、濕化器等物品,每日更換加濕濕化器濾紙,霧化液配置後使用時間不超過12小時。認真做好口腔護理和鼻腔護理。

(3) 撤離呼吸機指征:① 患兒病情改善,呼吸循環係統功能穩定;② 吸入50%氧時,PaO2>50 mmHg(6.65 kPa),PaCO2<50 mmHg;③ 能維持自主呼吸2~3小時以上無異常改變;④ 在間歇指令通氣等輔助通氣條件下,能以較低的通氣條件維持血氣正常。

4.用藥護理遵醫囑給予呼吸興奮劑、洋地黃類藥、血管活性藥、脫水藥、利尿藥等,密切觀察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

5.合理營養危重患兒可通過鼻飼法供給營養,選擇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和富含維生素的飲食,必要時可行靜脈高營養,以免產生負氮平衡。

6.心理支持關心體貼患兒,耐心向患兒及家長解釋有關問題,減輕患兒及家長的恐懼心理。對長期使用呼吸機的年長患兒,雖進入恢複期,但因習慣呼吸機輔助呼吸,對自己的自主呼吸產生懷疑,會對呼吸機產生依賴心理,因耐心做好解釋,樹立其自主呼吸的信心。

7.健康教育向家長解釋疾病的發生、發展、病因和誘因等疾病知識,取得合作。教會患兒及家長如何進行有效咳嗽、咳痰技術。指導家長給孩子製訂合理的活動與休息計劃。增強體質,避免誘因,如預防感染,合理營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