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3 / 3)

自樂

養道自樂處。不願為人。以道為懷。

但也。

少也。

色斯舉矣

鳥之為物也。見人顏色不善。則飄然而逝。回翔審視。至彈射不驚之處而後下之。世人見機而作。亦當如此。

流蕩之過也。

謙光

位愈高而心愈下。則尊而且光。

寧克

豈能也。

純誠

精一無雜曰純。真實無妄曰誠。

或然之辭。

信也。

圓悟

成都府昭覺寺。佛果克勤禪師。彭州駱氏子。嗣五祖演禪師。

全守曰保。

誠信

心實曰誠。乃信之體也。言實曰信。乃誠之用也。

惟天下至誠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同參矣。註曰。性者德無不實。理無不具。故無人欲之私。能盡者。知之無不明。處之無不當。天地至誠者。言聖人之德。天下莫能加也。贊。猶助也。參者。與天地並立。

紿

欺慢也。

斯須

暫時也。

過惡

無心失理曰過。有心害理曰惡。

飭非

人有過非。恐人知之。以巧言自飭。欲免過而譽其善。

義能徙

徙者。移也。孔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尹氏曰。德必修而後成。學必講而後明。見義能徙。改過無悋。此四者日新之要。苟未能之。聖人猶憂之。況學者乎。

隆藏主

平江府虎丘紹隆禪師。和之含山人。嗣圓悟勤禪師。南嶽下十五世。

分別是非曰智。又知也。妙眾理而宰萬物也。

孜孜

切切也。汲汲也。

止也。

小火之貌。

廣平曰原。

大火也。

不矜細行

書雲。烏乎。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註曰。或猶言萬一也。呂氏曰。此是勤德工夫。或之一字。最有意味。一暫止息。則非勤德也。矜者。持也。細行者。一簣也。

去聲。事相緣及。

元布袋

台州護國寺。此菴景元禪師。永嘉南溪張氏子。嗣圓悟禪師。南嶽下十五世。

黃蘗勝

瑞州黃蘗山惟勝禪師。潼州羅氏子。嗣黃龍南禪師。南嶽下十二世。

豈也。

佛鑑

舒州太平寺。佛鑑惠懃禪師。本郡江氏子。嗣五祖演禪師。南嶽下十四世。

前言往行

艮上乾下。

山天大畜

象曰。天在山下。大畜。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註曰。前言往行。是古聖之言行也。觀其言。察其行。以成德。乃大畜之義。畜。積成也。

故常

古人不更之常道也。

昺首座

韶州南華智昺禪師蜀川永康人。為人嚴厲。時號昺鐵麵。嗣佛鑑懃禪師。南嶽下十五世。

呈身

先見其身。後任住持也。

長老

耆德之稱。了達法性。內有智德。使學者尊從。故曰長老也。

發語之辭。

詢佛燈

江西吉安府安吉州。何山佛燈守詢禪師。本郡史氏子。嗣佛鑑懃禪師。南嶽下十五世也。

摧折也。

獻也。盡也。

輸誠

盡敬之貌。

侵害。

心之纏綿不已曰愛。

阿諛

上卑屈也。下謟詐也。

掊克

聚斂也。謂刻剝民財也。

之也。

補衲也。

褐。毛布裰。氷火二鼠之毛。所織之布也。火鼠入火不焚。毛長尺許。所謂火浣布是也。氷鼠者。北方有氷。厚百尺。有鼠在下。但食氷。毛長數寸。可以為布。二事合成。冬暖夏涼。出神異記。

根柢

下音底。謂無枝末。繁蔓之事也。

痛也。

疏通

能知遠古書籍也。又胸次岸穀。海納山容。無彼此之念也。

城府

遮蔽之義。謂外無城郭。內無府庫。不積財寶。無外內之隄防也。

踴躍

見義合理。踴躍而前進也。

附離苟合

勝則依附。貧則離去。苟且取衣食而迎合之。二者皆不當。故不喜也。

音肖。鳥之孤飛也。又自如也。

利也。

慮深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學者不可以世事關其心。逍遙乎微妙之境。優遊乎何有之鄉。然後必蹈於無事安樂之境。

所偏

其識不逮。則事理不能圓融也。

閉而不通也。

龍牙才

潭州龍牙寺智才禪師。舒州施氏子。嗣佛鑑懃禪師。南嶽下十五世。

急也。

[女*畏]媟

上。鄙也。下。苟且也。謂不可言其所為之惡。

窺覰

小視貌。

佛眼

舒州龍門佛眼清遠禪師。臨卭李氏子。嗣五祖演禪師。南嶽下十四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