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腕
上持也。下手腕也。謂跌腳捶胸。以手持腕。救之晚矣。
磨礲
全篇出說苑正諫章。
古和尚
惠古禪師。嗣靈源清禪師。南嶽下十四世。
相倚
背向之義。謂背之則禍生。向之則福長也。
同域
美惡之義。德美則吉。性暴則凶。謂心者眾妙之門。羣靈之府。升降之源。禍福之本也。
靡費
奢侈也。
悠漸
始終之義。
伊川
姓程名頤。字正淑。號伊川。河南人。問道於靈源禪師。
祗
謹也。恭也。
侮
輕慢也。
屢
頻煩也。數也。
僥倖
上不當求而求之。下不當得而得之。
覬覦
上音冀。下音俞。希望欲得也。
惡跡畏影
此篇言和妄歸真。不起生滅心也。所行之事喻跡。起生滅心喻影。背走喻捨妄歸真。就陰喻顯妄明真。所謂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夫欲人無聞。莫若無聲。欲人無知。莫若無為。是知跡從念起。影逐身生。絕異念而妄跡自消。息幻體而虗影當滅。學者但解回光就己。返境觀心。則佛眼明而業影自消。法身現而塵跡自絕。若是則不滯化城。而徑趣寶所矣。日用明此。可坐進斯道。
過任
德薄而位尊。任重而福淺。
自廣
自廣自大。下視於人也。
覺範
瑞州清源寺。惠洪覺範禪師。本郡彭氏子。嗣真淨文禪師。南嶽下十三世。博覽羣書。有大辯才。作林間錄。僧寶傳也。
彌
遠也。
浮沉
上現也。下隱也。
聖人言
史記孔子適周見老子。老子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而竊仁者之號。今送子以言也。當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博辯宏遠。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也。為人臣子。可不慎乎。孔子敬奉其教。自周返魯。道稱尊矣。
箋
傳之未盡曰箋。
參差
不齊之貌。乃言行相違也。
行
言乃行之實。行乃言之表。
鄙樸
誠實也。
辭盡下
唐德宗貞元十年。兵部侍郎陸贄諫曰。明王不可以辭盡人情。不可以意選進士。進退隨憎愛之情。離合繫異同之趣。是由捨繩墨而意裁曲直。棄權衡而手揣重輕。雖曰精微。不能無謬。
偶
不期遇也。
耀乘珠
魏惠王曰。寡人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數枚。齊王曰。吾有四臣。照千裏之外。豈特十二乘也。魏王有媿色。
學易
聖人雖生知。未甞自言無大過。似有小過在。雖是謙辭。而道理實無窮盡也。劉聘君見元城劉忠定公。自言。甞讀他論加作假。五十作卒。葢加假聲相近。而誤讀。卒於五十字。相似而分也。愚按此章之言。史記作假數年。我與易道則彬彬矣。加。正作假。而無五十字。葢孔子年七十矣。學易則明乎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故可以無大過為言爾。故聖人冀永年之窮經。庶所行之無咎。
契經
梵言修多羅。此雲契經。謂契理契機。乃契理合機之教。
品物
言高低大小利鈍之人。不可遺棄也。
巧梓輪桷之用
梓。木匠也。輪。車輪也。桷。榱桷也。葢巧梓用木之際。隨其木性而用之。枉者可以為輪。直者可以為桷。使不廢其材也。昔齊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斵輪於堂下。釋鑿而問曰。敢問君之所讀者何書。公曰。聖人之言也。扁曰。聖人在乎。公曰。聖人死矣。扁曰。然君所讀者糟粕耳。公怒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譏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扁曰。以臣事觀之。臣當斵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心。應之於手。口不能言。有數存焉。臣不能諭臣之子。子不能受之於臣。臣年七十而老斵輪。古之斵輪者。與其不可傳而死者多矣。故君之所讀者糟粕耳。桓公大喜。出莊子。
良禦
使馬之人也。善使馬者。稱而作之。
駑驥
上即鈍馬也。下即良馬也。
失性
各得遲疾之宜。使不失其所賦性也。
繩墨
梓人所用者也。木若得之。則曲直分明而見矣。
庸流
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人以托身。不立行以自定。見小措大。而不知所務。從物而流。不知所執。故曰庸流。
勃
色變也。
誚
才笑切。以言相責也。
瑯琊
徐州瑯琊。廣照慧覺禪師。洛陽人。嗣汾陽昭禪師。南嶽下十世。
範希文
姓範。名仲淹。字希文。汝南人。宋仁宗慶曆中。拜為參知政事。諡文正。
緡
音民。錢串也。
瑞光
寺有四瑞。謂鍾皷自鳴。寶塔放光。瑞竹交加。白龜聽法。故稱曰瑞光。即今之臥佛寺也。
蹈
行也。
閫
門限也。
上人
內有智德。外有勝行。在人之上。故稱上人。
秀
即嘉興府。
以卑自牧
象曰。謙謙。君子以卑自牧也。卑者。謙之至也。謂君子以自謙自卑之道。自牧自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