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3)

勁挺

至公而無私也。

儻援

上。希望也。倖也。下。引援也。

蒞眾

上。臨也。謂立身之道。內剛而外柔。蒞眾之容。上承而下順。不和則不可接物。不嚴則不可馭下也。

親近也。

去聲滯也。

達觀頴

潤州金山曇頴禪師。嗣石門聰禪師。

階墀

上。階級也。下。丹墀也。謂淺而深也。

輕也。

高庵

南康軍雲居高庵善悟禪師。泮州李氏子。嗣佛眼遠禪師。南嶽下十五世。

秋毫

莊子曰。秋獸生毛至微。孟子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音接。眉毛也。

三十斤也。

區區

卑小之稱。猶碌碌也。

成枯木

東京淨國枯木法成禪師。何朔人。嗣芙蓉楷禪師。清源下十二世也。

侈靡

奢費也。

輕肥

乘肥馬。衣輕裘也。肥馬衣輕裘。佯佯過閭裏。雖得市廛憐。還為識者鄙。

分也。

連及也。

在也。幹也。

廢也。弓解。

淩遲

凋敗也。

育王諶

慶元府育王寺無示介諶禪師。溫州張氏子。嗣長靈卓禪師。其性剛毅。臨眾合古法。當時有諶鐵麵之稱。

仰山偉

袁州仰山行偉禪師。何朔人。嗣黃龍南禪師。其為人性剛。蒞事有法度。使某人。幹某事。莫敢違者。甞將十二輩名。付維那。使明日俱到方丈受曲折。及會茶時。即失一人。偉問為誰。侍曰。隨州永泰。首座曰。泰遊山未回。以請他僧備具。偉然之。俄有告曰。泰實在。首座匿之。偉色莊。使搜得。泰自陳拙弱。恐失所受之事。首座實不知也。偉令擊鍾集眾。白曰。昧心欺眾。他人猶不可為。況首座。以分座授道。是老師所賞之職。而自破壞乎。二人俱受罸出院。由此諸服其公。泰後嗣法住黃蘗山。首座住溈山。嗣黃龍禪師。出僧寶傳。

毀也。

夙興

早起也。

參會

夜晚小參省會也。

貪饕

求之不足曰貪。嗜之不足曰饕。

音眉。衣袂也。袖也。

征役

軍差曰征。民差曰役。

延壽堂

撫安老病之所也。古者叢林老僧送安樂堂。病者送延壽堂也。又今涅槃堂是。

不幸不救

乃天命將盡。而不能救也。

佛印

南康軍雲居佛印了元禪師。嗣開元善暹禪師。

燕休

大學曰。燕居獨處也。論語雲。子之燕居。

從心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註曰。從者。凡事隨心所欲。不過法度也。

長庚

星名也。東有啟明。曰金星。西有長庚。曰水星。金星在西。日出則現。水星在東。日沒則現。又先日而出曰啟明。後日而沒謂之長庚也。

曉月

言其二十七八之月。纔出則天曉矣。所謂光景不長。若此矣。

旌獎

上。表顯也。下。勸獎也。

藏玉之石也。

抵擲

拋棄也。

琢磨

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言其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圭璋

瑞玉也。上圓下方。公執桓圭九寸。侯執信圭。伯執躬圭。皆七寸也。

音遏。塞也。

音峻。深也。

大也。

恭敬

恭現於外。敬存於內。恭。莊敬也。

失容

無恭敬之容。顯我慢之相。

曉也。

唐石頭

南嶽石頭希遷禪師。瑞州高安陳氏子。嗣清源行思禪師。後於衡嶽寺之東。有石狀如臺。結庵居之也。

動目也。

法眼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餘杭魯氏子。甞與悟空修山主行腳。至福州湖外。值天雨忽作溪流瀑漲。暫寓城西地藏院。阻雪少憩。附爐次。琛曰。上座何往。師曰。迤邐行腳。曰行腳事作麼生。師曰。不知。曰不知最親切。師豁然大悟。遂嗣其法。後剏法眼宗是也。

地藏

漳州羅漢院。珪琛禪師。常山李氏子。嗣玄沙師備禪師。後漳州。牧主請住地藏院。次遷羅漢院。破屋壞垣。師恬然自樂也。

明教見神鼎

嵩禪師見神鼎。鼎坐其堂上。嵩展具敬禮。鼎指堂上兩小甕曰。子來是其時。寺中今年始有醬食。至明時食粥。見一淨人。挾筐取物。投僧鉢中。嵩視上下有咀嚼者。有置之自若者。嵩袖之下堂看。乃碎米餅餌。嵩問於耆宿。宿曰。此寺自來不煑粥。有檀越請齋日。次第撥僧赴之。剩其乾殘者。歸納庫中。無齋之日。令碎焙均而分之。表同甘苦也。

風格

氣象度量。

凜然

色莊敬畏。

絕也。

在也。動也。

製也。謂使學者。至於無過不及之地。而終成大德也。

首也。以十幹言之。而甲居首。乃雲居為江南十剎之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