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結束之後,曆史進入經濟發展時期,地方政府挖掘自然優勢,大搞旅遊開發,要把娘娘窩建成西安的“後花園”,想盡辦法投合“城市”的口味;旅遊局長甚至規定每一個旅遊從業人員都要熟知文革中一樁讓人惡心、令人發指的慘案,製造一個“人文景點”來吸引遊客。恍惚間,“革命”的幽魂似乎附體於“經濟”,曆史與現實在這裏交融為一體。小說原稿第51節裏有“金錢如同革命”的話,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作家對現實的總體評估。而娘娘窩開始複蘇的夢想,也再次被彌漫而來的“城市”陰影所吞噬。
在作者對娘娘窩曆史與現實的描述中,我們隱約看到一個可怕的魔影,那就是“強權”。它過去以“革命”手段,現在拿“經濟”方式來摧殘人的精神,剝奪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它用“進步”、“現代”等包含著等級關係的詞語構築出自己的合法性。“強權”鐵蹄所到之處,精神家園——宋隱喬所苦苦追尋的那個“後花園”便不複存在了。
雖然《後花園》中有著篇幅很大的關於娘娘窩曆史與現實的描述,但總體說來,它還是以愛情敘事為主體的,因為宋隱喬與羅雲衣的愛情故事貫穿於作品始終。它包含著一般愛情敘事的大部分要素,比如偶然相遇、一見鍾情、激情與浪漫、誤會與分離等,但它卻沒有使用經典性愛情敘事中也許更能打動讀者的要素,比如生死離別的痛苦、綿綿不絕的相思,等等。顯然,作者並不是要用一個浪漫加悲劇的愛情故事來博取讀者的淚水;它的愛情敘事是與探索主題密切相連的。
在《後花園》中,作者賦予宋羅二人的愛情一個曆史和現實、曆時和共時的立體交叉的背景。在這個背景中,作者突出了“強權”對人的精神與心靈的摧殘和蹂躪。而發生在這個背景上的愛情,卻與此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人類真正的愛情,具有與任何形式的強權和暴力都絕不相容的自由本質。在作品中,宋與羅的愛情,多方麵地體現了愛情的這種本質特征。宋隱喬在現實中的困頓、淡漠與在愛情中的投入、熱情,巧妙地揭示了他精神追求和心靈向往的方向和性質,隱約勾勒出他所追求的真正的“後花園”的理想藍圖。
宋隱喬對羅雲衣的感情,經曆了一個由肉體到精神的發展過程。最初,他隻是被她的美貌所打動,但在不斷地接觸中他越來越了解了她的善良聰慧、淵博體貼。在這一切之中,最打動他的,還是她的愛人之心。宋長久記著她隨口說出的一句話:“我們總是覺得,‘給人’比‘拿人’感覺要更好些。”這種品格鮮明地體現在兩情繾綣、溫柔纏綿之時,這是人的一切活動中最隱秘、最投入、最無所顧忌的時刻,也是最能展現一個人的情操和品格的時刻。而在這樣的時刻:
——顯然,他和她都把對方的福祉放在第一位,此種先人後己的品格,實實在在的弘揚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古典美德。因為愛與性,從來不能獨立進行、個體消受,它必須是雙方,這雙方也就結成了最小的社會團體,因而這個團體,會同樣因對象的不同而展示出人類業已創造出的所有的社會製度。毫無疑問,宋隱喬與羅雲衣,兩人共同體現了人類所有社會製度裏最文明、最美好的那一部分。顯然,作者並沒有把這種情愛完全當成個人情感來描寫,而是在略帶調侃和幽默的語調中,表現了自己愛情描寫的深層意義指向。作者把個人的情感行為與社會文明通過敘事連接在一起,賦予其以精神追尋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