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隱喬初次感到自己愛上羅雲衣是在知道她是到山中進行扶貧助學之後;在多次“愛情”之後,他更是感到了羅的無私和高潔,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明顯提升:宋隱喬過去隻思考與自己有關的,並且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他忽然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羞恥,“當一個人衣食無憂之後,他依舊不考慮它的同類——人類——的存在狀態,那麼他絕對是個無恥的人。”這以後,他便決心結束自己的單身生活,同羅結婚。但後來卻知道“羅敷已嫁”,便離開“傷心之地”西安,也許還回來,也許不回來了。

這個留下了些遺憾的結局,從敘事角度看,也許暗合了一般愛情敘事中誤會、分離的通常模式,增強了敘事效果,也留下了回味的餘地。從象征意義看,它卻喻示著宋隱喬尋找“後花園”的再次受挫。

宋和羅的愛情,一直麵臨著一個道德困境:羅深感與丈夫在一起時背叛了宋,與宋在一起又背叛了丈夫。麵對這樣的疑慮,宋最初也無言以對,隻好搪塞說:“又不是背叛祖國。”實際上,從初見羅開始,他就對她的婚姻狀況有所懷疑,卻堅持不問,這裏麵既有對打碎夢境的顧慮,也有深層的對道德審查的逃避。但當羅當麵告訴了她的婚姻狀況後,他便不能不直麵這個問題,他必須解決由道德“權力”帶來的精神威懾。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他最後給出的回答是:“什麼都可以背叛,就是別背叛人類。”但怎樣才算不背叛人類?羅雲衣曾告訴宋說:“我今年三十一歲,三十一年來,隻有你,唯一的你,讓我知道了愛情的滋味。”道德(以及其他一切人類設定的規則、製度、律條等等)存在的合理性全在於保障人們的幸福,當它反過來變成一種對於幸福的束縛和障礙時,它便失卻了自己應有的權力,它也就變質為“強權”了。而對這種“強權”的認同,就等於業已放棄了對於自由與幸福的追求,這就是對自我的背叛、對人類的背叛。所以,宋隱喬所說的“別背叛人類”,實際上是對這些“強權”的反抗態度。但現實中形形色色的“強權”卻不會因為個人的反抗而消失。相反,它們擁有巨大的力量,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深深地黴變著人們的心靈,不容許有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宋隱喬深深體會到了這種力量的強大,在它的陰影之下,美好和諧的“後花園”根本無法建立,所以宋隱喬不得不選擇離開。

表麵上看,宋隱喬的離開是由於羅雲衣對求婚的拒絕,實質上表現了他反抗“強權”的決絕態度。他不想在對“唐朝”的向往和追思中麻醉自己,他也知道“我沒有能力改變世界”,但他絕不放棄對自由和獨立的維護和追求,而這正是知識分子的立身之本和最可寶貴的精神品格。真正的“後花園”不在別處,就孕育在這樣一種精神品格之中。他最後對“當官”的拒絕是對“強權”的否定,針對馮校長的“策劃”是對“強權”的嘲弄。作品結尾處,宋隱喬以一種近乎宣誓的語調表達了自己的信念:“我今生隻對我心靈深處的後花園負責。我所有的言行必須有一個前提——讓我心靈深處的後花園滋榮繁茂。我要讓我的後花園永遠遼闊宏偉,溫暖和諧。”“我能肯定的隻有一點,我靈魂深處的後花園,是與我永遠如影隨形的。”

至此,宋隱喬找到了“後花園”之所在,找到了通往那裏的道路;作家也在愛情敘事中藝術地表現了精神探索這一極富啟示性的主題,賦予愛情敘事以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