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當代陝西長篇小說研究(3)(1 / 3)

當代陝西長篇小說在六十年的發展曆程中,已經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放在整個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的格局中加以審視,也並非盡善盡美,而是存在著一些明顯的薄弱環節和不足之處。從題材上來看,農村生活較有優勢,三部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屬於這個範圍,而城市生活卻相對薄弱,迄今還沒有哪一部作品在全國文壇受到廣泛好評,產生較大的積極影響;另外,曆史題材也顯得明顯不足,和陝西悠久的文化積澱,十三個王朝定都西安的曆史地位很不相稱。從認識、審視生活的角度和創作方法、表現技巧上看,大多數作家還比較單一、呆板,沉穩有餘,探索創新不足。這些不僅一定程度地製約了陝西長篇小說總體上的思想藝術水準,必然還將影響今後的發展。所以,必須從以下諸方麵給予充分的重視。

(一)、進一步開擴藝術視野,開拓、深化題材領域。首先是毫不動搖地繼續關注當代生活的發展。陝西的長篇創作,與波瀾壯闊、紛紜複雜的社會進程相比,還是相對滯後,深刻描寫改革開放的現實生活,展現當代人精神風貌而又具有長遠藝術魅力的作品還不多,這是應該克服的不足,應該努力的方向,但是寫什麼和怎樣寫,不應機械的強求。當代作家對當代題材的寫作不力的狀況,更多地應該看作是作家對當代生活的不熟悉所致。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曆史性轉化,是一個偉大的社會變革過程,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生活成長起來的作家,當自己的實踐範圍受到局限時,還沒有在新的社會變革中獲得素材、激情和靈感時,一時的一定程度上對當代題材創作的疏離,是正常的文學現象。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就不需要對當代題材創作的呼喚。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需要文學的深層配合和深層推動,這是毫無疑義的,重要的是作家盡快地完成轉變的自覺,在創作實踐上獲得深刻而生動的反映當代生活的能力。從文學的內在規律看問題,曆史向來都是當代人眼中的曆史,當代也從來都是曆史過程中的當代,在個體生命體驗的角度,在文學創造的角度,沒有厚此薄彼之分,作家也並不因為題材的選擇,而獲得創造的優勢。作家應對當代題材投入更大的熱情,但是隻有對創作客體獲得了深層體驗之後,才能寫出思想性和藝術性兼具並備的作品,才能和當代生活、當代讀者取得藝術上的共振。

深入生活、體驗生活、熟悉生活,對於一個作家,尤其是從事長篇創作的人來說,像吃飯穿衣一樣,永遠不會過時。黨所領導的改革,對於一個飽經憂患和災難的國家和民族所顯示的成就,已經為整個世界所矚目所震驚,這場改革對於這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其曆史性意義不亞於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改革對於舊秩序舊觀念的革除和新觀念新秩序的重新建立,不會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而是一個剝離膿腐滋生新肌的過程,是一個民族心理結構重新安排的過程,作家不應該回避這個帶有陣痛的蛻變過程,應該投身到這個新舊交替的過程中去,感受變革的歡樂也感受改革的痛苦。深入生活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口號,對於任何藝術流派藝術形態的作家都是第一性的,轉眼即逝的生活過去以後就成了曆史,放過了體驗感受的機會就會在心靈的感光板上留下空白。這是永不複返的遺憾。深入生活,與生活與鄉土保持著緊密聯係曾經是陝西作家的優良傳統,是優勢所在,他們的優秀作品,無不得力於生活的饋贈,但是,現在陝西作家的這種優勢已不太明顯。有誌於長篇創作的人,應該以強烈地渴望參與投入當代中國的改革進程,感受、體驗豐富多彩的生活,感受、體驗轉型期生活中的歡樂和痛苦。因為生活經曆的關係,陝西大多數作家對當代社會除農民以外的其他階層,特別是城市景觀、工業文明、科技進步,缺少更自覺、更有力的觀照和表現,在目前劇烈的社會轉型中,陝西作家原來熟悉的東西,正在變化。而陝西作家不熟悉的東西,因為缺少切實的接觸,卻貿然隻看到表皮,因此,要盡快地深入地擁有對當代社會生活的全麵的深入體驗的財富。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如何更高、更廣闊、更深入地認識和把握時代本質和曆史趨勢的問題,這是創作大作品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