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當代陝西長篇小說研究(1)(3 / 3)

在這裏,我們還要特別提及另一個重要因素,這就是八十年代中期後,麵對各種社會思潮、文學思潮的衝擊,陝西這個群體有過迷亂有過彷徨,但基本上還是保持著較為清醒的認識和十分堅定的信念,否則將不會產生多部在全國引起反響的長篇。陝西的作家大都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保持著對普通勞動者命運的關注,有著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關注現實生活,這使他們的作品大都具有比較鮮明的時代性,他們的長篇創作與中國所經曆的偉大時代變革的實踐貼得更近、更緊、更具體。比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最後一個匈奴》等作品都是以黃土地上普通人家以及這些人的命運來展現中國近代、當代曆史發展進程的,它們對這種曆史進程表像背後所隱含的深刻的社會、人性內容有著深刻的揭示。再比如《絲路搖滾》、《塵緣》、《女兒河》等都是直接反映處在改革開放時代城鄉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生活方式的變化在心靈上的撞擊的,它們都比較廣闊地描述了變革時期的曆史畫卷,這些都反映了陝西作家對變革的曆史進程,時代心理、社會生活的關注。

另外,陝西的長篇創作在題材的廣泛性上不斷有所拓展,有所突破。從八十年代中期起,陝西的長篇創作廣泛觸及到了現實題材、曆史題材、重大題材和人們日常生活題材許多領域,許多層麵,初步構成長篇小說創作的廣泛性、多樣性、立體性。例如反映現實題材的有《平凡的世界》、《浮躁》、《絲路搖滾》、《女兒河》,反映曆史題材的有《白鹿原》、《最後一個匈奴》,反映平民生活和知識分生存狀態的有《廢都》、《月亮的環形山》等等,既有曆史又有現實,既有農村,又有城市。而且,陝西當代作家對生活對文學對創作的價值取向總體上是傳統的、經典的現實主義,這與五四以來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的實踐精神是相通的,陝西作家在繼承現實主義的實踐中有自己新的創作闡釋,新的突破和發展,有自己的富於時代特色和文學個性的新貢獻。這表現在:由過去經典的觀念反映向具有個性色彩的反映轉移,這說明了陝西作家有的初步已經自覺地具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獨特的審美感悟,建立了自覺的自我們意識;由過去追求短期的時代效應向長期的曆史效應轉移;由傳統現實主義追求生活細節的描寫向追求人物的文化心理性格描寫轉移。

追求史詩可以說是陝西長篇小說創作的一個重要特色。幾十年來,陝西小說家的史詩追求,由單一到多維,呈現出紛繁的色彩。

在史詩追求中陝西作家曆史觀的多樣發展,雖然並不清晰地體現為幾個階段,也不清晰地體現為幾個方麵,它一直是一個交叉雜陳的生動過程,但如果從作品的主要追求上去大體分個類別,卻也不是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就我們幾十年間的閱讀感覺,大概可以這樣來表述這個交叉雜陳的進程:

其一是主要立足於社會文化、政治文化意識,描繪社會政治的曆史生活,構成一種審美形態的社會史。這類作品主要以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構成小說的主線,主要以現實的社會和政治的坐標衡定生活和人物。主要從社會和政治的層麵去展開生活、描繪人物,結構人物關係,並以此為基礎展現社會心理和人物感情。柳青、杜鵬程的長篇作品是此類中的典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