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帝登極南都,移封王於浙台州府。南中不守,虜騎薄錢塘,浙東諸臣豎義旗,扶王監國,都紹興;則弘光乙酉閏六月間事也。次年仲夏,浙事中潰,王浮澥入舟山。會閩舟師在北,迎王至中左所。複移師琅琦,附省諸邑屢有克複。虜援大至,複者盡失。王又再抵舟山,躬率水師入姑蘇洋,迎截虜舟;而浙虜乘機搗登舟山,竟不可援矣。王集餘眾南來,聞永曆皇上正位粵西,喜甚,遂疏謝監國,棲蹤浯島金門城。至丙申,徙南澳,居三年。己亥夏,複至金門。計自魯而浙、而閩、而粵,首尾凡十八年。王間關澥上,力圖光複;雖末路養晦,而誌未嚐一日稍懈也。
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距生萬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纔四十有五。痛哉!
元妃張氏,兗濟寧州張有光長女,原浙之寧波人;兗陷,殉節。繼妃張氏,亦寧波人;舟山破日,投井而死。有子六,皆庶出。第一子、第三子在兗陷虜,存亡未卜;次子卒於南中;第四子弘槮、第五子弘樸、第六子弘棟,俱在北蒙難;僅存夫人今晉封次妃陳氏遺腹八閱月。女子三:長為繼妃張氏所生,選閩安侯周瑞長男衍昌為儀賓,未嬪尚;二女,俱陳氏出,未字。
島上風鶴,不敢停櫬;卜地於金城東門外之青山,穴坐酉向卯。其地前有巨湖、右有石峰,王屢遊其地,題「漢影雲根」四字於石。卜葬茲地,王顧而樂可知也!以是月廿二日辛酉安厝。
謹按會典,親藩營葬,奉旨翰林官撰壙誌、禮部議諡。今聖天子遠在滇雲,道路阻梗,末繇上請;姑同島上諸文武敘王本末及生薨年月,勒石藏諸壙中。指日中興,特旨賜諡、改葬,此亦足備考訂雲。
永曆十六年十二月廿二日,遼藩寧靖王宗臣術桂同文武官謹誌。
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墓記(摘錄)劉占炎
魯王真塚,為餘於八月二十二日十六時發現。特將發現經過詳述於次。
八月十九日,餘奉命率部負責在舊金城東炸山采石工作。次日開工,發掘地皮,探取石塊,俾鑽孔爆炸。約入地五十公分,發現深埋地下之石碑一塊露出,厚約十五公分、寬約八十公分。餘意測為墓碑,飭屬不予破壞。繼向下掘一公尺餘,壙蓋畢露。長約二公尺五十公分、寬約一公尺四十公分。墓碑高一公尺二十公分,入地約三十公分;碑麵平滑,未刻一文。墓碑案長二公尺餘,寬六十公分、厚十五公分。其壙四周及蓋,均係用特製之三合灰砌成,堅固異常,誠一久已湮埋之古墓。
八月二十二日,餘本須參加上級舉行之「八一二二」炮戰周年紀念慶功會及會餐,祗以身心偶感不寧,請準缺席,整日在工地巡視。午後三時,由於工作進展,此一古墓必須破除;特再前往視看,計劃如何爆破。偶立碑前瞻望,見此墓坐酉向卯,前有古崗大湖,右靠梁山;山頂多石,其頂一巨石似係人工所置,用為記號。左青龍、右白虎,天然形勝。右前大帽山麓倒塌巨石,刻有魯王手書「漢影雲根」四字。餘頓覺有所悟!特飭屬慎重將事,保持原狀。謹在碑後一公尺處鑿開一洞,命謝文瀾中尉派士官劉田入內檢視,獲石碑一具長七十公分、寬四十公分,餘知有異。除飭暫停發掘外,親自持該石碑往湖邊清潔;幾經洗製,始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八字及魯王畢生事跡之全文。餘以事體重大,隨令權將遺骸裝入用木箱改裝之棺材,敬謹收藏;一麵報請上級處理。十八時,本部隊副部隊長蔡上校、參謀長劉上校蒞基地憑視後,將壙誌碑攜返。是夜「艾瑞絲」台風侵襲,餘為對此一代忠魂表示敬意,漏夜冒狂風暴雨之險,親往墓地將魯王遺骸肩回;置之寢室,妥為保護。
司令官於二十四日上午九時,攜其女公子親臨墓地檢視魯王遺骸,上香致敬。並由餘陪導其到大帽山麓參觀刻於倒塌巨石之「漢影雲根」魯王手書(「根」字於該石倒塌時遺失,現僅存「漢影雲」三字)及覽讀諸葛倬、吳兆煒等於永曆歲次甲午秋仲月間閱讀魯王手書「漢影雲根」後所賦之詩。該詩刻於「漢影雲根」四字之對麵巨石,其文如下:
監國魯王遵澥而南,駕言斯島,揮翰勒石為「漢影雲根」四窩字,意念深矣!倬等瞻仰之餘,同賦詩誌慨!
十年潛見寄波濤,手斸虯螭紫囗〈山厭〉高。江左匡勳餘拄頰,澥邦戾止事揮毫。為章影續扶桑焰,匪石根維砥柱牢。他日曰歸仍帶礪,從公倍憶舊譽髦(諸葛倬)。
郊坰野望酒清濯,何處崔嵬森羽翯?趨走山精揮筆花,縱橫字勢端龍角。靜觀漢影識高深,頂立雲根崇澥嶽。湖水近知日月心,波光時映晴光卓(吳兆煒)。
(以下尚有二律,均已模糊不清,無法附錄)。
司令官於歸去前,重返墓地,再三檢視,似有莫大感慨。囑餘並轉知有關單位及人員,對此古跡須予愛護。午後四時,接奉上級通知雲:『司令官對魯王真塚之發現,特表重視;已飭由金防部、政委會、金門縣政府及本部隊各派高級人員為代表,並請地方名紳參加,組成處理小組,日內將至墓地現地處理。在處理小組未到達前,對墓地之一切,不可隨便更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