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附錄一(原附)(3)(2 / 3)

八月二十六日上午九時,處理小組由金防部政治部劉副主任率領到達墓地,立即列隊上香,行致敬禮;而後攝取墓地照片。最後,決定開鑿壙蓋,檢取遺物,由餘派士官二人負責之。由以壙塚係用特製之三合土砌成(似用糯米滲入),堅固逾常;經兩小時又三十分不斷鑿掘,才將壙蓋全部破開。其厚約四十公分,混入無數磁碗。壙牆厚二十公分,平直整齊,裏麵已全部變黑色。壙底火燒紅色方磚所鋪,縫隙灌有水銀。壙中除尚存腐剩之棺材木數塊外,餘均已變成黑色之渣滓。經本部士官伍誌強、郭世賢進入詳細檢查,獲得「永曆通寶」錢三枚。十二時正,處理小組歸去。下午三時重來,繼續監視取出方磚;及向下發掘約一公尺,未發現任何物品。時已午後五時,處理小組宣布發掘工作結束後歸去。餘隨派卡車一輛,將魯王遺骸一箱、壙底渣滓一箱及「永曆通寶」三枚、破棺木三塊、破磁碗二個、方磚九塊,運送交金門縣政府保管。

以上為餘發現魯王真塚之經過情形。以此項有關曆史文物之重大發現,誠有助於史學家之考據,餘有幸焉。(載「中華日報」四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跋金門新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誌」胡適

這篇壙誌,可以考正許多舊史的錯誤。試舉幾個重要的例子如下:

(1)「明史」百十六魯王檀傳下記監國魯王的末路是:

「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門,鄭成功禮待頗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成功使入沈之海中』。

「明史」百零一諸王世表「魯」下也說:『(順治)十一年,成功使人沈之海中』。「三藩紀事本末」及南明的幾種野史,也有這種記載。「明史」可能是依據這些野史的。順治十一年(甲午,一六五四)是永曆九年。

全祖望「鮚埼亭集」三十一「明故太仆斯庵沈公詩集序」力辯「明史」此說之不可信。他引沈氏(名光文)挽魯王詩的自序說魯王薨於壬寅冬十一月,是死在鄭成功之後。鄭成功死在壬寅五月初八。壬寅是永曆十六年、即康熙元年(一六六二)。鄭成功死在五月,魯王死在十一月,當然不是鄭成功把他沈到海中的了。

「金門誌」(葉二五~二七)與「新金門誌」(葉一七九~一八一)引的呂世宜「魯王墓碑陰」文及周凱「魯王墓碑」(原無題,我擬此題),都根據林子濩「續閩書」記的『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薨。生於萬曆戊午(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五月十五日,年四十五』,來駁正「野史載成功沈王於海」的傳說。周、呂兩文都作於道光丙申(十六年,一八三六),都隻敢駁正「野史」之說,而不敢指斥那欽定的「明史」。周凱此文中又引盧若騰(牧洲)「島噫集」中『有辛醜仲夏壽魯王詩、壬寅仲夏作「泰山高」壽魯王詩,……其詩與「續閩書」(所記魯王)誕日符合,豈有王薨而猶為之壽者』?這兩詩都可以證明「續閩書」的記錄是可信的史實。

今年新出土的「魯王壙誌」明說:

『王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距生萬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纔四十有五』。

這就可以證明林子濩「續閩書」的記載是根據當時撰修的「魯王壙誌」一類的史料,故一個字不誤。

全謝山「答陸聚緱論三藩紀事本末」(「鮚埼亭集」外編四十三)說:

『辛醜,成功入台灣。壬寅,緬甸赴至(此指永曆帝之死),成功亦卒,海上遺臣複奉魯王監國。甲辰(康熙三年,一六六四),王薨』。

這是謝山早年未定之論,說魯王死在甲辰,是錯的。謝山後來得見沈光文(斯庵)的詩集,才知道魯王死在「壬寅冬十一月」,是死在鄭成功死後。這是和新出「壙誌」相符合的。

但全謝山深信魯王死在台灣。他的「張蒼水神道碑」(集九,題「明故權兵部尚書鄞張公神道碑」)說:

『壬寅冬十一月,魯王薨於台』。

他的「斯庵沈公詩集序」也不信「阮夕陽詩集」說『魯王薨於金門,歲在庚子』的話。謝山不信魯王死在庚子(永曆十四年,一六五○),是對的。但他在此序裏力說魯王死在東寧(即台灣),是錯誤的。他說:

『蓋王本與成功同入東寧,故即葬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