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最溫柔的男子,寫出了世間最婉約美麗的詞。
他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等句,讓人讀之悄然銷魂。即使寫詩也有纖柔憂傷的風韻,如《春日》詩:“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差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元好問稱其是“女郎詩”。周濟《宋四家詞選序》一語點出:“少遊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筆。”是啊,少遊詞風如花蕾初綻,清芬徐吐,嬌柔而蘊藉。
我一向感覺,秦少遊的詞有一種頹迷蒼茫的美感。就像張愛玲的文字,有一種淡淡的蒼涼的美,回味深長,不經意間便讓我深陷在他那幻境般的唯美文字裏,難以自拔。
十一、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鵲橋仙》
印象中,最早知道秦少遊,還是很小的時候看過一部叫《鵲橋仙》的電視劇。
說的是北宋文人蘇洵的女兒蘇小妹才貌雙全,名滿京城。慕名前來的求婚者不計其數。蘇府後來決定比文招婿,文章優劣由小妹自行裁定。雖然收到文章無數,卻少有蘇小妹心儀的,隻有一卷她當即批了四句話:“今日聰明秀才,他年風流學士。可惜二蘇同時,不然橫行一世。”此文章作者就是秦少遊。蘇小妹批語是說,如果這個秦少遊不是出生在與三蘇同一個時代,那他必然會成為那個時代的最有名的學者。
老父蘇洵也是愛才之人,就答應了秦家這門親事。哪知到了洞房花燭之夜,精靈古怪的蘇小妹又要三難新郎。等秦少遊在婚禮上應酬完客人回到洞房時,被蘇小妹關在了新房外。那小丫鬟把守在洞房門口,讓秦少遊必須回答出蘇小妹出的三道試題,才能進入洞房。於是秦少遊就站在花園裏,等著蘇小妹出的三道試題。前兩道題,他順利過關。到第三道題時,一位丫鬟推開窗子遞出考題,是一副對聯的上聯:“閉門推出窗前月。”這秦少遊口中念著“閉門推出窗前月”,左思右想卻半晌難以對出下聯,在院子裏急得團團轉。
那蘇東坡知道小妹的秉性,想到她會為難秦少遊,就一直在院子的一個隱蔽地方觀察動靜。果然見小妹有招數。那蘇東坡想出麵幫他,又怕他臉麵上過不去。於是,蘇東坡等到秦少遊呆呆地看著池塘水麵的工夫,投了一個小石頭到水中。水中映著一輪皎潔的明月,小石子投向水中,水中明月散若碎銀。
秦少遊突然受到啟發,立刻想到一句下聯大聲吟道:“閉門推出窗前月,投石衝開水底天。”
秦少遊終於闖過三關進了洞房,連飲三盞美酒,由丫鬟擁入香房,與那才貌雙全的蘇小妹共度良宵。佳人才子,終偕伉儷。
後來讀過馮夢龍的《醒世恒言》才知道,《鵲橋仙》這部電視劇其實出自其中的一篇《蘇小妹三難新郎》,整個故事不過隻是一種文學虛構。
然而此後很久,秦觀秦少遊這個名字在我印象中一直是個風流才子的形象。他穿著一身白衣,眉目疏朗如畫,手中輕搖著白扇,一派風流倜儻的書生模樣。感覺後來的風流才子唐伯虎、祝枝山什麼的都是向他學的。
而這個蘇小妹三難新郎秦少遊的故事,時常讓我想起他那首似乎是寫給天下有情人的《鵲橋仙》。
初秋的七月,繁星點點的夜空,如水的月光,靜謐的庭院,古老的故事,會讓人頓時萌生關於愛情的朦朧憧憬。每年七月初七為民間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是一個美好而充滿神話色彩的節日。相傳這一天是分居銀河兩側的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
如今人們已經直接把“七夕”當做了中國的“情人節”。
“纖雲弄巧”,中國民間有“七月初七看巧雲”的說法,據說七夕這天晚上雲彩特別好看。輕柔纖薄的雲彩變幻多姿,變化出許多優美巧妙的圖案,那仿佛就是織女的美麗身影。“飛星傳恨”,那些閃亮的星星飛馳長空,仿佛脈脈傳遞著離愁別恨。
“銀漢迢迢暗渡”是這深秋良宵的微茫景象。《古詩十九首》有雲:“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銀漢迢迢”形容闊別之久,離恨之深。迢迢銀河之水將兩個相愛的人分開,相見何其不易!“暗渡”點出七夕之夜兩人渡過銀河在鵲橋相會,而人間難以察覺。民間傳說人們隻有在密密的葡萄架下,屏息靜思,才會聆聽到七夕相會的悄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