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問題是,上文提及的所有影片都無法在內地院線看到,在其出品國所取得的票房也難以同好萊塢大片相比。拜托,這又不是90年代,人們會因為在大銀幕上看到哈裏森·福特墜落就大呼小叫。都這麼多年了,您還沒看膩千篇一律的打架片麼?但是無論國內國外,哪怕在陳詞濫調中被認為有高雅品位的法國,看得最多也還是傻了吧唧的美國片。電影院根本成不了真正優秀影片的集散地,因為它們一直被大片統治著。久而久之,導致一些小片取得幾千萬票房就當作重大勝利,《生命之樹》艱難地向千萬大關邁進,而它可是今年口碑第二好的美國片,主演還是布拉德·皮特。
有種觀點,覺得好的商業電影會促進其他電影的發展,達到共同繁榮。理論上可行,不過邁克爾·貝必須願意把掙來的花不完的錢送給科恩兄弟——他還是科恩兄弟的粉絲呢,反正我沒聽說過這樣的事。事實上,多數小片都是靠獨立公司的東拚西湊才拍出來的,福克斯探照燈、索尼經典之流隻負責揀好的發行。無論主觀上是否願意,這些片子得不到來自大公司的施舍,談何“共同繁榮”?反過來,隨便一個喜劇爛片都能在2000家以上的電影院首映,這難道不是在搶占生存空間麼?當然了,電影院也得生存,那麼它的境界就跟在微博上買粉絲差不多,就算別人不好意思罵你賤,你也不該好意思承認自己“神聖”吧?
另一種理論認為電影院可以放大電影的優點,即,讓它們看上去沒有那麼爛。這對90%的商業片都不成立,除了每年數得過來的十多部一級製作,多數片子放到大銀幕也不見得好到哪裏去。有趣的是,即便是畫麵平平的喜劇也能取得極好的票房,為何大家選擇了電影院?原因就和《新聞聯播》的高收視率是一個道理,因為DVD在公映後四個月才發行,結果是你在固定時間裏要麼不看“電視”,要看就隻有這一個節目。如果電影院真的那麼牛逼,幹嗎不和電視、影碟公平競爭呢?再說那些因為大銀幕而有所提升的片子,也無非是感官上的提升,這樣的高潮在年輕時很容易達到,時間一長就麻木了。還好年輕人永遠不會消亡,所以好萊塢隻需要把拍過的東西再精裝修一下就得了。
如果幸運的話,我們可以期待一個讓多元化電影占領市場的未來(雖然這聽起來比二三十年代的科幻片還要假),即便如此,影院自身也依然存在令人難以啟齒的問題,比如——撒尿的問題。影迷都喜歡說“電影重於生命”之類的話,如果我組織測謊,我會選擇讓說這話的人喝完25升的可樂再去看《2001太空漫遊》——一部關於人類起源與未來,關於哲學和存在偉大命題的電影,我相信由它而生的強大精神力量會讓你忘記緊繃的膀胱,寧可失禁或穿上成人尿布也絕不離開半步。通過這個測驗的人,才有可能真的視電影大過生命,或者電影依然大過生命,但是膀胱大過電影。如果在家裏,你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就是不停上廁所,不用擔心漏掉任何內容,因為可以暫停。如果你是在半夜看碟,還可以退碟等明日再看。
當然,這聽起來不那麼地道,因為認為電影應該一口氣看完也是常見觀點,另一方麵,沒有人強迫自己一口氣看完三集《指環王》,或者一萬集的寅次郎。而曾經無比經典的香港連續劇,抓人靠的就是結尾的吞吞吐吐。所以,“一口氣”不過是對遠古時代觀影過程的僵化模仿,別忘了,老觀眾們之所以一口氣看完,是因為他們隻能一口氣看完。放映員不會因為你要撒尿而暫停,也不會照顧沒看明白的而倒回去重放——後來有些影院反複播放同一部電影,有可能進場時看的是後半部,下一輪再補上前半部。有相當多的觀眾就是這麼顛倒著看完一部電影的,我覺得挺好玩,在家裏複製這種過程也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