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四場:南方公園的學術納粹(6)(1 / 3)

製片人弗蘭克·馬歇爾的說法是:“史蒂文為電影提供了原創力(creative force),托比是導演,而且每天都在場。”——每天都在場?這算什麼說法,送盒飯的小哥也是每天都在場。他還說:“史蒂文製作了所有的分鏡圖(storyboard),除了與盧卡斯到夏威夷待了三天(譯注:!!),他就沒離開過。”在《吵鬧鬼》中出演小個子驅魔人的塞爾達·魯賓斯坦則說:“(在她進劇組的六天裏)托比並不總在場……托比布置好拍攝現場和鏡頭,然後由史蒂文做調整。”這還不夠清楚明白麼?就算不能把斯皮爾伯格稱作《吵鬧鬼》的導演,至少可以說《吵鬧鬼》是他的作品。這種遮遮掩掩的行為是因為他與環球簽訂了協議,保證在籌拍《ET》期間不執導其他影片。

回過頭來再看2011,曆史重演了:《雨果》在感恩節上映,然後《丁丁曆險記》和《戰馬》在聖誕前後上映,相隔不到一個月,本來名副其實的“斯皮爾伯格之冬”因為少了《雨果》而顯得說服力不足。但是我們可以猜測,他早就與某家公司簽訂了類似的協議,很可能是《丁丁》的派拉蒙——“已經有《戰馬》左右互搏,我們可不希望再看到你的片子跑來湊熱鬧了。”——諷刺的是,負責《雨果》發行的還就是派拉蒙。當然,斯皮爾伯格也可能隻是擔心以他這麼大的年紀,一年拍三部主角都是清秀男孩的電影,別人會對他指指點點。

與以往不同的是,斯皮爾伯格一人完成三片的說法遭遇了“不在現場證明”。《雨果》和《戰馬》都是在2010年8月開拍的,難道他能分身不成?更何況還有耗神的動畫《丁丁》,其實《丁丁》更像是彼得·傑克遜的作品,他不但出現在第一周的拍攝現場,隨後還以視頻會議方式全程監督。斯皮爾伯格隻是在2009年1月和7月兩次入組共兩個多月,真正麻煩的後期呢?恐怕早就被傑克遜主動攬過,從這個意義上說斯皮爾伯格也做了一回替身,他最大的作用隻是給3D做廣告。而且,他完全可以把傑克遜的視頻監督體係套用到《雨果》的拍攝上。雖然故事發生在巴黎,大部分場景卻是在英國的攝影棚——包括薩裏郡的長十字攝影棚(Longcross Studios)——完成的。猜猜看同一時期還有哪部大片光顧了長十字?對了,正是斯皮爾伯格的《戰馬》。

這麼看的話,兩部影片同時開拍就不是偶然,顯然是心虛了,刻意地製造“不在現場證明”。很遺憾,因為視頻監督這個新技術,或者不用監督,隻要斯皮爾伯格提前交代好,西科塞斯照搬也可以。也就是說,就算後者拿出一堆他在現場指揮拍攝的影像證據,我們也可以將其看作屁泡——弱得連味兒都剩不下。

最新進展:西科塞斯已經委托律師向AITN網站和撰稿人諾亞提出訴訟,並表示如果有任何人能夠拿出《雨果》不是他拍攝的證據,他情願付給證人2000萬——美元。

3

演員的選擇也值得玩味,表麵上看,西科塞斯請了很多他的老朋友,比如《禁閉島》的本·金斯利和艾米莉·莫迪默(賣花女),《無間行者》的雷·溫斯頓(雨果的叔叔),《大西洋帝國》的邁克爾·斯圖巴(電影學者)。但是,雷·溫斯頓也演過斯皮爾伯格的《奪寶奇兵4》,本·金斯利早在上個世紀就主演了《辛德勒的名單》,克裏斯托弗·李出現在《1941》,裘德·洛則憑借《毀滅之路》與《人工智能》聲名鵲起——相比之下他在《飛行大亨》裏的亮相幾乎沒人記得住。因此可以說,斯皮爾伯格的老相識在本片占據了比西科塞斯的老相識更主要的位置,這難道是巧合麼?這麼一看,邁克爾·斯圖巴這位科恩兄弟眼中“嚴肅的男人”能在《林肯》這樣的大製作中撈到一個角色恐怕不是偶然,背後說不定還有見不得人的黑幕呢!

西科塞斯的客串也是個問題,試問當他做演員的時候誰來導演呢,現在的好萊塢又有幾人敢給他說戲呢,難道還用大聲地喊出那個人的名字麼?不過最詭異的還是裘德·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小龍套由成名大腕來演,真的有必要麼?我想,還是回歸文本更有力度!接下來,我會給你揭露《人工智能》與《雨果》之間的奇妙聯係,後者不但是前者的續集,裘德·洛的角色更是破解真相的密碼。

4

很多人看完《雨果》後大呼:本以為是兒童片,結果是對電影的致敬(事實正好相反,這是用致敬做掩護的兒童片),難怪總在紀錄片中拍導演馬屁的老馬要拍。可是,拍馬屁並非老馬的專利,他也不是唯一受到外國電影影響的美國電影人。與他同一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也都不止一次致敬經典。斯皮爾伯格邀請特呂弗出演《第三類接觸》,幫助黑澤明的《夢》找投資,馬丁·西科塞斯隻是在這部電影裏演了一下梵高,差距顯而易見(1993年,我跟斯皮爾伯格一起逛七浦路時,他在試衣間偷偷告訴我,老馬演梵高可不是義務奉獻,帶了八個助理還要住總統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