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多瑪365天》為《索多瑪120天》(Saláo le 120giornate di Sodoma)
《馬頭琴教師》為《鋼琴教師》(La Pianiste)
《暴帝卡布奇諾》為《暴帝卡裏古拉》(Caligula)
《雲上的月子》為《雲上的日子》(Al di ládelle nuvole)
《巴·戒》為《色·戒》
《費德勒的名單》為《辛德勒的名單》
《好餓》為《饑餓》(Hunger)
《象牙》為《狗牙》(Κυνóδοντα)
《雨果》不是西科塞斯拍的
注:著名影迷網站AITN的撰稿人諾亞·瑪士撒拉1在奧斯卡前夕突然扔出一篇證明《雨果》不是西科塞斯拍攝,而是斯皮爾伯格拍攝的文章,在最後時刻斷絕了前者獲得導演獎的可能。諾亞以福爾摩斯的演繹法破解驚天秘密,其縝密與嚴謹,唯有艾默裏奇教授用來證明“莎翁劇不是莎翁寫”的考古名作《匿名者》可與之媲美。本文為譯文,隻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譯者概不負責。
1
《雨果》是西科塞斯12年來第一部沒有李奧納多主演的影片,也是18年來的第一部PG級電影。用這個作開頭的原因是,希望“《雨果》不是西科塞斯作品”的結論不會嚇到很多人——其實是多慮,假如帶著這部電影回到三四年前,人們不知道他要參與一部兒童片,然後你把《雨果》放給大家看,誰又會想到這出自一位黑幫片導演之手呢?
事實上,即便在無數人歌頌《雨果》的現在,也仍有觀眾覺得疑惑。比如羅傑·艾伯特,他說:“《雨果》和所有西科塞斯的片子都不一樣……”《時代》雜誌的Richard Corliss則發問:“為何一個黑幫片大師要拍兒童電影?”比利·克
1.諾亞·瑪士撒拉(1955— ),曾任《綜藝》《村聲》《時代周刊》和《周家渡觀察報》特約影評人,以“最不懂電影的影評人”而自居,文風犀利,觀點獨到,有車有房,性能力強,欲尋一女,共進洞房。裏斯托告訴我,這屆奧斯卡開篇的提名影片惡搞片段中他要當麵請老馬丁給個說法。甚至喜劇視頻網站jest推出的頑童版《雨果》短片中,連話都說不清楚的小孩子也質疑:“這算哪門zhi的西闊曬斯電影啊?”我並非羅傑·艾伯特(或任何一個美國影評人)的支持者,但這一次他真的說到點子上了。
影片宣傳期間,所有的記者也都在問相似的問題。他給出的答案則是一模一樣的:“妻子把書推薦給我,說這太適合我了……跟女兒一起看家庭電影的感覺太棒了……我至少該拍一部能讓女兒看的片子吧。”用不著《千謊百計》中的專家出場,隻要你看了足夠多的采訪視頻,就知道他在說謊:提到拍《雨果》的理由時語速會變快,聲音變小,像是怕人聽見;在這之後往往是幹巴巴的大笑,好像在掩飾什麼。另外,“拍給女兒看”的說法聽起來很荒謬,問問他46歲的大女兒凱瑟琳和35歲的二女兒多梅尼卡,馬老爹(Papa Martin,譯注:這一叫法可能來自《雨果》中對梅裏埃的稱呼)給年少的你們專門拍過什麼片子嗎?更何況,我相信對於12歲的三女兒弗朗西斯卡來說,這種文弱臭小子的故事可能還不如《純真年代》吸引人。
對的,《雨果》裏有孤獨的男孩,他有著驚人的想象力,喜愛擺弄機械裝置,並開始了一段幻想之旅。您大可先將我“嘩眾取寵”的觀點扔到一邊,想想看,這樣一個故事更有可能被誰搬上大銀幕?
2
1982年的暑期檔被《時代周刊》和《新聞周刊》同時定義為:“斯皮爾伯格之夏。”多數人會把這歸結於《ET外星人》的大賣,卻忘了同年由他擔任編劇和製片的《吵鬧鬼》,這部受眾少得多的小成本恐怖片比《ET》早一周上映,7600萬票房是當年的第八名。而《吵鬧鬼》在行業內鬧出的動靜要比《ET》大得多,因為很多人懷疑斯皮爾伯格才是它真正的導演,托比·霍珀隻是個掛名的,美國導演協會還對此展開了調查。從拍攝時間來看,《吵鬧鬼》結束後一個月《ET》才開拍,理論上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