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四場:南方公園的學術納粹(2)(2 / 3)

4.帕特裏克·尤因,希望成為作家的紐約尼克斯隊中鋒。起之處在於結合了觀眾緣與個人表達。2009年的《怎樣都行》票房優異,《安妮·霍爾》更是奧斯卡最佳影片中票房最高的一部(最少的是《指環王3》和《泰坦尼克號》)。

正因為伍迪·艾倫這麼了不起,以至於在劉別謙的葬禮上,比利·懷德說:“再也沒有劉別謙了。”威廉·惠勒說:“更糟的是,再也沒有劉別謙的電影了。”劉別謙說:“《愛在羅馬》出DVD了,你們唧歪個屁。”

萬物篇

謹以此文紀念人類六千年文明史。

6爵士和古典

伍迪·艾倫的電影配樂乃是一絕,以極少使用現成唱片聞名,對世界音樂貢獻巨大,比如爵士樂。要知道,今天與情調為同義詞的爵士樂,在當時可是下層人的娛樂,猶如美國二人轉。更因起源於黑人音樂,成為種族歧視的犧牲品。伍迪·艾倫海納百川,以強大的個人號召力,強迫美國人聽了好多年由鋼琴、貝斯、薩克斯、架子鼓、小號和單簧管混合而成的旋律。爵士樂終得登堂入室,成為現代流行音樂的始祖。由伍迪·艾倫親自發掘,為其影片配樂、演奏、演唱的無名藝人,如柯爾·波特、歐文·柏林、艾靈頓公爵、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等,也已流芳百世。

這其中,三部電影居功至偉。《曼哈頓》開頭,在《藍色狂想曲》的伴奏下,伍迪·艾倫將紐約形容為“一座有著黑白色調,隨喬治·格什溫的美樂而律動的城市”。紐約人很有麵子,四處打聽喬治·格什溫是誰。《歲月流聲》裏盜賊聽聲辨樂,答對了三首歌曲的名字,贏得大獎,刺激了美國人對爵士的消費。《甜蜜與卑微》的主角是位天才吉他手,卻一生落魄。全世界都有了負罪感,從此善待藝人。伍迪·艾倫也是傑出的單簧管樂手,慕名而來者無數,懂行者極少。伍迪戲言:“他們才分不清我和西德尼·貝徹的區別。”——這句話當然是在說貝徹不如他了。

現在所謂的古典音樂,也得益於伍迪·艾倫的提攜。他不計較爵士樂出身卑微,對古典作曲者也一視同仁,從不因他們的名字太長或太短而棄之不用(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因此才有了巴赫、舒伯特、門德爾鬆、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的百花齊放。想來,意大利歌劇之興起,起始點正是《賽點》中貫穿始終的威瓦爾第和卡魯索。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從《業餘小偷》邁出國門(奧地利)。而在為《名流百態》創作了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之後,貝多芬也用上了助聽器。伍迪·艾倫還從瓦格納給他的配樂中,預言了德國納粹勢力的崛起——今日再聞《女武神》,誰不心驚膽戰。

7文學和戲劇

伍迪·艾倫的父輩從俄羅斯移民到美國紐約,他成名後,俄國人很驕傲,去年還提議製作一尊雕像(繼西班牙之後)。更實際的影響是在文學方麵,電影《愛與死》以拿破侖入侵俄國為背景,在當地家喻戶曉。也伴隨了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童年,他們模仿《愛與死》的故事和台詞風格,分別寫出了《戰爭與和平》、《白癡》和《卡拉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還將《罪與錯》中馬丁·蘭道的故事改編成《罪與罰》,唯一的不同是主人公選擇了懺悔。後來他因參與叛亂被捕,判處極刑,又獲特赦,卻在行刑前最後一刻才被通知——這是沙皇尼古拉活學活用《愛與死》的情節,搞出的惡作劇。

俄國以外,伍迪·艾倫的門生遍布全世界。他的早期幽默雜文多刊登於《紐約客》,震驚了佩雷爾曼和羅伯特·本奇利。前者偷師他的《戈西奇—瓦德貝迪安通信錄》,成為撰寫書信謾罵文章的行家。《庫格麥斯插曲》講述了一個男人破滅的幻想,“想在威尼斯談戀愛,想在‘二十一’餐廳裏互相說些俏皮話,想喝著紅葡萄酒在燭光下羞答答地對視”被福樓拜改寫成女人版,並借用《插曲》女主角的名字,書名定為《包法利夫人》。《三明治誕生記》挽救了卡夫卡,因為終於有他買得起的食物了,還有書中“擔心雙下巴會造成交往上的困難”而去看榮格派獸醫的獵犬,它的名字叫約瑟夫·K——《審判》的主人公,和雙下巴的獵犬一樣孤立、絕望。

所以,米亞·法羅評價伍迪·艾倫:“如果學生無法變成陀思妥耶夫斯基或喬伊斯,你就會失去耐心。”(詳見《賢伉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