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篇
謹以此文紀念伍迪·艾倫第四十部長片公映,以及彼得·傑克遜的《被遺忘的銀色》,以及我終於在周末找到了水管工,可他對空調一籌莫展。
偽紀錄片這兩年火得很,基本都是恐怖和驚悚,賺了不少。有人覺得它的興起與DV普及關係密切,扯淡。真正的原因是,約40年前,伍迪·艾倫以《傻瓜搶銀行》開偽紀錄之先河,好萊塢片商最近才意識到有利可圖,紛紛效仿。該片同時也是伍迪·艾倫的處女作,還不成熟。到《變色龍》時登峰造極,以假亂真。通過在曆史膠片上做手腳,甚至能看到主角和希特勒一起。後來有部電影學了皮毛,讓一個鄉下傻小子跟約翰·列儂同台,就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沒錯,《阿甘正傳》,悲哀。
身為大師,伍迪·艾倫從不抱怨後輩抄襲,大家也就厚著臉皮裝不知道。更有人引用他的話作為辯護,來自《奇招盡出》的結尾——“不管寫什麼,都要追求原創性,如果非要偷,偷最好的。”也成了圈外人的座右銘。
在抄襲的過程中,伍迪·艾倫對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包括科學、文學、哲學、宗教、心理學、音樂、戲劇等,最多的則是電影。
1伯格曼和費裏尼
伯格曼蜚聲國際,成為藝術大師始自1957年。對死亡的恐懼與迷戀,對上帝的懷疑在《野草莓》、《第七封印》、《處女泉》中均可看到。能有這麼大的進步,要感謝伍迪·艾倫的熏陶,因為“死亡”可見於他的每一部電影。後來伯格曼拍攝了大量戲劇式電影,如《沉默》、《麵對麵》、《呼喊與細語》,影片中的家庭、母女、姐妹、冷漠、殘酷調子,與伍迪·艾倫偶爾為之的幾部正劇,包括《內心深處》、《情懷九月天》、《另一個女人》何其相似,隻不過更加得心應手。伯格曼則擺脫不了“不過是把戲劇拍下來”的批評。伍迪·艾倫旺盛的創作欲也感染了伯格曼,“即便無法在質量上趕超他,至少數量上可以比一比。”果然,他一生共拍了60多部電影。不過伍迪還在拍片,結果仍未可知。
在很多創作細節上,伯格曼更是直接拿來。如《香蕉共和國》中夢到一群送葬人搶棺位,到《野草莓》就變成夢到拉棺材的馬車。《安妮·霍爾》等片均可見成年主人公回到過去,與小時候的自己和親人對話,《野草莓》簡化成老頭進入童年記憶,看自己的家人用餐(《安妮·霍爾》還是最早打破“第四麵牆”的電影,即角色對著觀眾說話)。從《愛與死》到《獨家新聞》,出現無數次的死神形象,進化為《第七封印》中愛下棋的死神。而與其對弈的十字軍扮演者,正是《漢娜姐妹》演員之一的馬克斯·馮西多,他後來成為伯格曼禦用,是為收集八卦之用。另外,下棋的點子改編自伍迪文集《扯平》中的一篇《死神攤牌》,“我”與死神玩金羅美(撲克遊戲)。
反複使用的交疊的麵孔,是今天必提的伯格曼標簽。這源於《愛與死》,但主要是《內心深處》。所以我們會在《沉默》裏看到正臉特寫加側臉特寫,《麵對麵》的兩個女人麵對麵的構圖。伯格曼發揮想象力,通過改變臉的朝向製造戲劇衝突。據統計,除了兩個後腦勺同時正對銀幕,其餘的搭配都用過了。
眾所周知,伍迪·艾倫是個不俗的業餘魔術師,魔術也是他的常用素材,伯格曼便拍攝《魔術師》表達敬意。對偶像的持續狂熱換來了不錯的結局,最終通過麗芙·烏曼有了一麵之緣。“他對我的電影票房成績不佳、和女人之間的關係,還有對製片商忍氣吞聲表示很同情。”伍迪·艾倫在伯格曼逝世後回憶道。他印象中的伯格曼全不似電影中那般冷峻,“他問我:‘你覺得這麼做會不會有意思,把攝影機放那兒一動也不動,讓演員們在鏡頭中進進出出?別人會笑話我嗎?’”
正因為伯格曼借鑒太多,人們便認為《夏夜的微笑》來自《仲夏夜性喜劇》,伍迪·艾倫親口證實這是個偶然。還有費裏尼的《甜蜜的生活》,有人注意到該片與《名流百態》的相似,尤其是名流聚會的段落,這也是偶然。有此誤解不奇怪,因為費裏尼也深受伍迪·艾倫影響。如《朱麗葉與魔鬼》翻拍自《愛麗斯》,《八部半》翻拍自《星塵往事》。伍迪·艾倫曾在《安妮·霍爾》中借別人之口談論過《大路》和《愛情神話》,費裏尼就強迫所有熟人都去看這部電影,而且要他們自己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