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三場:海扁蜘蛛俠(6)(3 / 3)

2為了體驗片中人的痛苦,請在大風天跑外麵站十個小時,或用吹風機吹臉十個小時,記得調成冷風。或臥推十公斤杠鈴杆一百次。條件允許的話,邊吹邊推邊看效果最佳。

3包菜一顆,菜盆一個,手電一支。

核心提示

《都靈之馬》之所以不遺餘力地表現生活細節,是因為現實就是如此無聊、灰暗、壓抑、絕望、破敗、狂暴和龜毛,最終在麻木或恐懼中消亡。慢節奏還提供了思考的空間,盡管這種思考在一開始可能並無目的——比如“為何是都靈之馬而不是攀枝花之騾?”這顯然並不重要,但是要不了多久,導演就會提供更多線索:將反複出現的吃土豆片段連在一塊,不難看出這是在對西式烹飪傳統提出挑戰,怎麼可以不用油也不切絲隻用清水煮呢?在《沉默的羔羊》中,漢尼拔本來答應要幫參議員找回女兒,後來殺人越獄,八成跟監獄餐裏沒切也沒剝皮的囫圇個土豆有關。下文即為樓主看片時經過嚴肅思考得出的東西。

嚴肅思考得出的東西

1注意貝拉·塔爾長鏡頭的特點,看起來很磨嘰,但是保持了思考的連續性,而且有著驚人的“跨度”,即在鏡頭開始與結束時想到的東西往往完全不一樣。以《都靈之馬》的第一個鏡頭為例,說的是老人和他的馬在大風沙天氣裏趕路,馬兒的頭上下劇烈地擺動,每次使勁都會露出一口大白牙,這就是“咬著牙前行”吧,猶如人類的困境……而在這個鏡頭持續了100分鍾後,我也想好了未來一個月每天應該吃些啥——第23天的中午吃茄子盒,而且是晾了一晚上的,軟軟的,更多水更鮮美。那天晚上也要吃茄子盒,得多炸些。

2馬夫早起上班,馬兒仍然賴著不走,再次遭到鞭打。這當然是在影射地球村越來越糟糕的交通狀況,現代人雖然擁有了更快捷的工具,卻因此作繭自縛,寸步難行。馬夫的女兒在這場戲中扮演了與尼采相似的角色,她叫停暴躁的父親,說,“你看不出來她動不了了嗎?”請注意,她用“她”來指代馬兒,證明這是一匹母馬。如果不知道尼采為玩具傷神,單從抱著母馬不撒手這件事,可能會誤以為他有什麼特殊癖好呢。而在馬夫牽馬回廄時,鏡頭對準她左右搖擺、無比性感的屁股,無意間加重了這種誤解。

3馬夫有一臉大胡子,多數人的胡子留不起來,稀稀拉拉,短短的,很猥瑣。跟馬夫討酒喝的胖子臉上無毛,幹幹淨淨,連頭發和眉毛都沒有。他嫉妒馬夫毛多,就扯了一大通“人與上帝共同毀滅世界”的理論,試圖讓馬夫心情低落,馬夫讓他滾一邊去。導演說這個胖子是“尼采的影子”,可見“胡子”即是“種馬”,尼采對於這件事還是很介意的,不愧是悲觀主義者。

4獨臂馬夫單手持斧趕走吉普賽人的一幕在大風沙背景下猶如萊昂內和中國武俠聯姻,莫非這是英雄片?貝拉·塔爾把吉普賽人描寫成小偷、乞丐和神棍,讓人想起約翰·福特塑造的印第安人,不過貝拉·塔爾並非種族主義者——馬夫和女兒驅逐吉普賽人是因為吉普賽人擁有兩匹馬,而且都是白的,而他們隻有一匹黑馬,就好像沒有馬的尼采嫉妒他們那樣。吉普賽人離去後,水井幹枯,似乎是被下咒。根據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瘦到死》說的也是吉普賽人下咒,讓一個胖律師“瘦到死”。這當然是虛構的,害一個人怎麼能讓TA變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