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三場:海扁蜘蛛俠(1)(3 / 3)

補習計劃的第一周,三位導演的個人經曆、風格就與我有不少的相似。比如特倫斯·馬利克,他每隔20年拍一部電影,我每兩個月去上一次課;比如羅曼·波蘭斯基,他是猶太人,我喜歡猶太人;比如吉姆·賈木許,他的主人公都是驢友,我連北京都沒去過,而且不打算去,更巧的是他有一頭白發,而我有一頭黑發。最後,按照每天觀看影片的特點,我製定了不同的食譜,希望在大腦之外,讓體內器官也能感覺到光影世界的美好。這就不得不將高段位的《食品公司》從候選片單中剔除,因為……沾上便便的牛肉,實在不太好找。

新學期補習計劃(第一周)

星期一

影片賞析:《細細的紅線》、《窮山惡水》

思考問題:特倫斯·馬利克喜歡渺無人煙之地與世外桃源之人,是否說明他喜歡上我們古代文學老師的課?

星期二

影片賞析:《怪房客》、《冷血驚魂》

思考問題:恐懼是接近神的最好方式嗎?

星期三

閱讀材料:《科恩兄弟的電影》

思考問題:如果電影失去理論滋養,世界是否還如現在這樣美好?——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為什麼呢?

星期四

影片賞析:《什麼?》、《荒島驚魂》

思考問題:以驚悚見長的波蘭斯基為何要拍那麼多喜劇片,是因為喜劇比驚悚更恐怖,還是因為他當時找不到工作?

星期五

影片賞析:《三個藍月亮》、《咖啡與香煙》

思考問題:分段式、音樂、咖啡、香煙……如果賈木許不是導演,他最有可能成為什麼?

星期六

理論修養:《奧遜·威爾斯論評》(英文版)

思考問題:巴讚的著作……有人知道亞馬遜的哪個按鈕是“購

買”麼?

星期日

影片賞析:《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柏林夜驚魂》

思考問題:賈木許執導,風格大變之作,並在兩片分別客串。值得一提的是,它們都是芬蘭電影。一個美國人不得不跑到歐洲拍片,可見本地獨立電影發展之艱難。

觀影筆記

第一天

按計劃,第一部是《細細的紅線》。電影詩意甚濃,如核彈引爆想象力,重新體會時間的長度……有170分鍾呢!(我是說,隻能讓人帶飯了)綜觀全片,特倫斯·馬利克將參透世事的哲學巧妙融入,追求人與宇宙的和諧,一如片尾旁白“仇恨和愛,全來自同一心靈”。廢話少說,開始看片。

影片開頭即是叢林巨鱷,它緩慢地……緩慢地……緩慢地……沉入水中。伴隨悠揚的聖歌,土著部落敲擊著神秘之石。與所謂文明比起來,他們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簡陋、原始的石頭撞擊,卻好像安撫靈魂的魔法……就像魔法石。是不是有一部電影叫《魔法石》?對了,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隻有小姑娘才喜歡的幼稚片。晚《紅線》三年,憑著模糊的印象,我覺得兩片很像——誰知道呢,《柏林蒼穹下》都改成《天使之城》了,這對熱愛藝術電影的我真是折磨。萬般無奈中,強迫自己重看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還好我多慮了。

第二天

很遺憾昨天把時間浪費在小姑娘片上,今天回歸正道,先看《怪房客》。波蘭斯基的開場戲無不經典,連字幕都有範兒。這次以一個長鏡頭開始,轉遍大半個公寓,卻看不清它的整體結構。如同影片中冷漠的人際關係,社會變得狹小而無光,就像一座情感密室……是不是有一部電影叫《密室》?對了,是《哈利·波特與密室》,隻有小姑娘才喜歡的幼稚片,覺得晚《怪房客》好多年,就不會有人看出抄襲!憑著模糊的印象,我覺得兩片很像。萬般無奈中,強迫自己重看了《哈利·波特與密室》,這對熱愛藝術電影的我真是折磨……還好我又多慮了。那個紅頭發雀斑臉跟招人煩小姑娘的關係肯定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