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附:杭州師範大學子淵人才學院第三期學員社會實踐心得體會選編(2 / 3)

勇挑振興重擔,讓我們在前人的榜樣作用下,為中華之輝煌而倍加努力!

杜莉莉:我是學習工科的學生,平時對於曆史接觸的比較少。子淵安排了對新四軍老人的采訪,讓我重溫了曆史,並有了一番不一樣的感觸。

記得采訪之時,老人認真地給我們講述了他參加革命時的點點滴滴,立過功,受過傷,上過前線,做過後勤,但是不論在哪裏,不論有多少的困難,他都堅持著為黨和國家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老人說自己愛國,我全然相信,而且我知道,以我們現在的思想,似乎根本無法體會到老人那種心境,那種愛國的情懷。老人的言行讓我感慨,作為一名大學生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一下自己的未來,能做些什麼事情,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是浪費青春。一個國家的崛起,就是需要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來建設,而我們就是應該擔起這個責任,能做到無悔!

丁、磊:如果不是帶著采訪任務來,我作為一個在杭州生活了20多年的杭州人,是怎麼也不會想到在這裏會住著那麼多戰功赫赫的老英雄的。鳳凰山上的海軍幹休所完全顛覆了我心目中的幹休所形象,地理偏僻,山路崎嶇,房屋破舊,似乎也沒什麼保安,唯一說得過去的是這裏還算安靜,因為在山裏嘛。年近九旬的馬貝禾老人就住在這裏。我們到的時候,保姆出去買菜了,老人一人在家。見到有人來采訪他,看得出他還是非常高興的。采訪很順利,老人滔滔不絕地講了兩個多小時。我不知道這兩個小時的采訪內容能給後人帶去多大的影響,因為作為老革命,他們所經曆的苦難和困境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也絕不可能靠聽一兩次講座或者讀幾本書就能體會的。戰爭的殘酷,隻有親曆者才能體會。也許正是因為看盡了生死訣別的場景,看透了浮華背後的人生真諦,馬老才會帶著一身戰功和傷痕,棄了功名和利祿,來到這西子湖畔鳳凰山麓裏歸隱養老。我想馬老所想表達的就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吧,我們都應該向往和平,珍惜生命。

陳炯煌:周末,我們來到了有著“建議大王”之稱的楊章耀老伯家裏。

楊老伯當時已經74歲了,但是他的精神狀態依然非常好,經過一番促膝長談之後,我們對楊老伯的從軍經曆有了大致的了解,也知道了他退休以後仍然熱愛社會、熱愛生活,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積極為杭州的建設提建議。他積極建言獻策,建議多次被政府采用,兩次受到杭州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榮獲人民建議優秀獎。但是在這光鮮的背後是楊老伯的執著鑽研,與時俱進的積極學習。他向書本、向社會、向同事朋友學習的精神深深打動著我們,並且用行動詮釋著新四軍那永恒的軍魂!

邊宇琪:走訪新四軍前,我在看一步同名片子《新四軍》,有了一些疑問:新四軍是由哪些力量組建的,為什麼稱新四軍?皖南事變之後他們又做了些什麼事?新四軍也是抗日的隊伍,那他們與打日本的八路軍是同一支軍隊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稱謂,還是兩支有不同的活動區域的隊伍?

這些問題,在采訪過程中得到了一一解答。

新四軍,全稱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抗戰,向國民黨提出統一整編南方各地區的紅軍和遊擊隊,開赴華中敵後抗戰的建議。經過兩黨談判達成協議,同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將湘、贛、閩、粵、浙、鄂、豫、皖八省邊界地區(不包括海南島)的中國工農紅軍遊擊隊和紅軍28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劉富強:10月6日,我們幾位子淵的同學前往市區采訪了一位新四軍老戰士。短短的兩個多小時,我們在這位曾經的老軍人身上,了解了很多我們不曾經曆的故事,學到了很多可貴的精神。

首先是愛國激情,當我們的祖國遭到入侵,我們的人民被奴役時,多少熱血兒女拿起鋤頭當武器,舍小家保大家,為自己深愛的這片土地犧牲了生命!當時的民眾肯定沒我們現在文化程度高,他們也不會高唱“愛祖國、愛人民……”,當然也沒有權利和金錢的誘惑,那隻能是發自內心的、毫無保留的愛國之情!時代不同了,我們的愛國情懷表現沒這麼激烈了,但我們必須向先輩們的精神學習,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