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抗日戰爭(9)(2 / 3)

“在雲南省的騰衝縣,由縣長張問德領全縣父老鄉親沿街而跪,迎接我們200師的官兵。當時我就下了決心:可愛的祖國,為了你,為了我們的土地,我還要上前線!”

曆史,在精神家園裏(三)

1946年,張家福和一位雲南姑娘結婚,姑娘當時20歲,他當時已經42歲。兩人感情非常好,生有一子一女。女兒兩歲時,他被逮捕,此後女兒從沒見過父親。直到1963年上初一,她在介水縣的勞改隊看見有七八個人在勞動,在他們當中一眼就認出了父親。她回家告訴母親,母親不信,10來年裏音訊全無,她認為丈夫早被槍斃了。實際上是張家福本人在押期間從不給家裏寫信,他擔心連累家人。

張老漢的後半生很簡單:1976年釋放,這年他已72歲。分去個舊冶煉廠當工人,年年是先進工作者,82歲退休。現在每月退休費420元。

方軍問張老漢在勞改隊裏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老人說是1958年去文山州修水庫,從元月到8月,130人裏隻回來30個。那時的勞改隊一頓飯隻吃6兩紅薯片……

方軍和張老漢父子三人照了一張合影。方軍說要在照片下麵加上這樣的說明文字:

1957年參軍的張老漢退休金420,1965年參加工作的張雲蜀退休金500,我的退休金1560。我們三人的退休金加起來,不夠貪官汙吏們吃一頓飯。

張老漢大笑,說:“你不應該當作家,應該回北京說相聲去。”

從“二戰”結束迄今,猶太民族一刻都未曾停止過對納粹德國罪行的揭露、控訴、索賠以及對納粹罪犯的追緝。這一努力波及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久、力度之大、成效之高,令人歎為觀止。猶太人決心讓全世界都知道納粹德國犯下的種族滅絕罪行:知道得越詳細、越具體越好,知道的人越多越好。為此,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所有文化載體上,從小說詩歌到電影戲劇,從報章雜誌到教科書,對納粹罪行的揭露與控訴“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其效果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任何為納粹翻案的企圖都會激起公憤。加州伯克利是美國言論自由運動的發祥地,素以包容各種異端言論著稱。幾年前,一個否認納粹對猶太人大屠殺曾經發生的英國曆史學家應邀前往伯克利如州大學演講,終因學生團體的強烈抗議和示威警戒而未能進入校園。親納粹言論在言論白由聖地尚且成為禁忌,可見猶太人反納粹宣傳的聲威之大。即使“二戰”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猶太人還在不斷推…《辛德勒名單》這樣的鴻篇巨製,讓全世界繼續為猶太民族苦難的曆程流淚。

60年裏已經幾代人過去,但各地的猶太墓園裏總是碧擁紅倚,粉追黃躲,一派生機。猶太人從未厭倦,也從不敢有半點懈怠,他們知道這事關自己民族在這個星球上的生死存亡。

中國似乎從來沒有像法國在去年6月隆重紀念了諾曼底登陸60周年、像俄歲斯今年5月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請來世界有關各國元首參加恢宏氣勢的紀念活動,並隆重宣傳我們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周年。對於今年的勝利紀念日,俄歲斯總統普京做出指示“采取一切措施,使慶祝活動的規模與事件的意義相符”。他並親自擔任此次約有50多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的“勝利慶典”的活動組織委員會主席。

俄歲斯不願意讓這場慶典僅變成紅場上空令人驚歎的、繽紛的壯麗煙火,讓世界免費觀賞一把,可放完了就完了——

國防部長伊萬諾夫曾說過,在俄歲斯及其他國家近40000座陣亡將士公墓中總共埋葬了700萬俄歲斯的保衛者,但核實造冊的僅有60%,在其他國家的一些公墓中,這一比例甚至不是50%。在勝利60周年即將到來的時候,伊萬諾夫提議成立專門機構,由政府撥款,將戰爭失蹤者的身份確認與殘骸處理的工作進行到底。目前,約有12000名青年參與了相關工作,有關團體也已發現有8000人以上的軍人墓地225個。俄歲斯聯邦各主體也成立了臨時工作小組,以期在勝利日之前盡可能地將英雄獎章送到老戰士或其家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