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抗日戰爭(9)(3 / 3)

對參加戰爭的那一代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正由政府的神聖職責逐步演化為全社會自覺酌道義擔當:除了改善老戰士們的住房、醫療、交通、通訊等條件外,俄歲斯政府還撥款15.77億盧布對殘廢軍人、老戰士及其遺孀們實行一次性補助;聯邦各主體也撥款獎勵這些老戰士;對老戰士們的優惠生活服務,打折20%-30%的“老戰士商店”,政府撥款1.5億盧布製作的“勝利60周年”獎章等措施,都受到了老戰士們的熱烈歡迎。

俄歲斯人更看重的是在精神上的積澱。

俄歲斯政府強調:對老戰士們而言,除去那些物質獎勵,還要讓他們時時刻刻都能夠感到,他們的功勳將世代永存,他們的後代將續寫祖國光明的未來。幾個月來,俄歲斯許多媒體都在宣傳——衛國戰爭的勝利不但是整個俄歲斯軍事史,也是俄歲斯精神史上最偉大的事件,它凝聚了俄歲斯世世代代的傳統。因此,不管是宏觀上、戰略上的經驗與教訓,還是老戰士們個人的體驗與感受,都是一筆極為豐富而寶貴的世界珍品與教育資源。

顯然,俄羅斯朝野都希望借本次慶典之機,通過老一輩人現身說法,創造與年輕一代相互交流的新形式,掀起一輪新熱潮。(見呂誌英《勝利日的“勝利”慶典》,2005年4月14日《南方周末》)

韓國人的執著與自尊也令我感動。隻舉兩個例子——

一是戰後韓國朝野一直在清查“日據時期”的親日派所為,去年,執政黨總裁辛基南凶查出其父當過日本憲兵而不得不辭職。

二是韓國慰安婦自己站出來,要求日本政府賠償道歉。麵對提交的罪惡事實板上釘釘,無奈之下,日本政府準備動用民間捐款(即國民基金)賠付。慰安婦們卻不答應,稱“這是對我們的第二次汙辱”。對此,韓國國民未袖手作壁上觀,社會各界紛紛捐款,其數目最後相當於日方原打算支付的國民基金。這幫七八十歲的老太太,此後冉無生活之憂,每周二不管刮風下雨,都到日本大使館前抗議示威,一定要日本政府賠償、謝罪,至今已堅持七八年了。她們說:不這樣,我們就沒有解放,沒有真正的白由!

曆史,在精神家園裏(四)

很多年裏,從建國之初,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日友好的歲月,日本侵華戰爭對許多中國人來說,仿佛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依稀惡夢,而遠不是今天精神上仍在隱隱作痛的一道傷疤。

那時,國人知道南京大居殺的也不多,沒有幾本教科書深入提到這件曾經驚天動地的大出案。雖然有《地道戰》、《地雷戰》、《狼牙山五壯十》、《小兵張嘎》、《鐵道遊擊隊》等一批文藝作品,但宣傳的價值遠甚於認識曆史的價值。在許多孩子們的眼裏,日本侵華戰爭簡化

成了方化、陳述先生扮演的日軍少佐、中佐,一個“豬頭”小隊長,一個胖子翻譯官,以及日本人愛吃雞,進了村子暴土飛揚,到處抓雞,還有“米西米西”、“八格牙路”、“統統死了死了的”口頭禪。倘若要問日軍具體在中國犯下那些罄竹難書的罪案,如同問起孫立人、張自忠、戴安瀾是誰,孩子們不知道,十有八九,他們的老師也不知道……

中華民族在清算日本戰爭罪行方麵的作為,當使每一個國人汗顏。

據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保守統計,中國在“二戰”中的傷亡人數,軍隊方麵為321餘萬人,民眾方麵為2000餘萬人,約是猶太人被害人數600萬的3倍,可是中國人對侵略者暴行的揭露和控訴卻不及猶太人努力的1/10。中國從來沒有對日本在華戰爭罪行進行過係統、全麵、徹底的調查,以致時至今日還有許多日軍暴行未被曝光,許多暴行雖有記載也不夠詳盡確鑿。中國人也從未像猶太人對納粹那樣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和手段將中國受害者的悲慘遭遇和日本獸行的殘暴有效地暴露於世界麵前。

具有嘲諷意味的是,當廣島、長崎被原子彈轟炸經日本人鋪天蓋地渲染成“世界末日”,終被列為“二戰”中人類的三大慘案之一,而中國的南京大屠殺是否發生,是否遇難者真有30萬之眾,在許多世人心裏卻還成了個問號,這正是驅使大洋彼岸清麗如花的張純如女士寫出《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年南京浩劫》一書的動力,也因為寫作此書時精神上受到的巨大創傷,這朵花以一種令人扼腕的方式過早凋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