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壯,大不朽(一)
若不了解八年抗戰前夕,中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你就不可能領略抗戰八年的豐富內涵。
1937年對日作戰前夕,日本工業總產值約60億美元,中國約14億美元,僅為日本1/4;從財政狀況來看,國民政府的全年收入,主要來自商業稅收,隻有12.51億元,以3:1折算,約合4.17億美元。曆史學家黃仁寧對此評說:“雖說當年的購買力與今朝不同,這4億元是一個極為纖小的數目。”
據國民政府40年代統計,抗戰前中國的鐵路總和長度不是10000公裏,平均每40000人不是1公裏,每百平方公裏國土不及半公裏。與當時的英、法、美、德、意、日等一流強國比,不可以道裏計,就是當時仍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每平方公裏的鐵路,也比中國多出5倍以上,甚至連非洲的阿比兩尼亞(即現在的埃塞俄比亞)的鐵路,也比中國要多。鐵路不行,公路運輸也居人之後,全國僅有汽車62000輛,而且全靠進口,國土麵積隻有中國1/26的日本,汽車卻多出中國一倍以上,公路裏長在8倍以上。公路不僅總長度短,質量也極差,坑坑窪窪,大約隻有當今鄉村公路的水平。
在軍事裝備上,日本年鋼產量580萬噸,中國40000噸,僅為日本1/145;日本年造飛機1580架,火炮744門,坦克330輛,主力艦、航空母艦等大型軍艦285艘,總噸位1400萬噸。中國雖能生產步槍和機槍,但所有的重武器,包括飛機、坦克、火炮、軍艦、石油和無線電器材都完全依賴進口。至1937年11月上海失守,中國空軍能起飛的飛機已經不是20架。在陳納德的飛虎隊援華之前,中國的製空權完全掌握在日軍手裏,絕大多數時候日機可以任意往來,任意轟炸,任意掃射。日軍進攻南京時,中國空軍已無力再戰,南京機場隻剩7架能起飛的飛機和36架待修理的飛機,遠無力支持南京保衛戰。
陸軍也差得太遠,戰爭之初日本一個師的武力裝備,相當於中國一個師武力裝備的3倍,而到了戰爭的中後期,已經相當於中國的八九倍。在正規軍,士兵配以三八式或中正式步槍,很少連發的盒子炮、衝鋒槍,子彈也不充裕,一個營大概會有幾門迫擊炮點綴一下。若是在遊擊隊,基本武器就是大刀、梭鏢了。所謂國防工事,最好的是水泥鋼骨的機關槍巢,但多半時候隻有步兵臨時挖的散兵坑,甚至連散兵壕都不多見。
在軍隊素質上,抗戰伊始,日軍將官的年齡一般在45歲以上,國民黨軍隊的將官年齡則多在45歲以下,有的隻有三四十歲。“日本陸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可說舉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陣時,上至將官,下至士卒,俱按戰術戰鬥原則作戰,一絲不亂,令敵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級將領之中雖乏出色戰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則上,絕少發生重大錯誤。日本將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其做事皆能腳踏實她,一絲不苟,令人生敬生畏。”
(見廣西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0年編《李宗仁回憶錄》下冊)
國民黨軍隊與之相比,差距甚大。蔣介石多次公開說,軍隊“學得太少,義不注意補充”,“根本沒有現代的軍事常識”,完全“不配做一個現代的軍人”。他曾指責某些軍官道:“你們今天做軍長、師長的人,如果真正憑自己的學識能力,在國外做一個團長的資格都不夠”。
(見台灣“國防研究院”等編《蔣總統集》第1冊1984年版)
因此,總以帥才自視的蔣介石經常直接插手指揮下級部隊。他曾對美國駐華軍事觀察團的史迪威將軍解釋道:“夜裏我必須醒著、躺著,考慮他們可能會做什麼愚蠢的事情。然後,我寫下來告訴他們不要做這些事情……這就是領導他們的秘密。”
(見忻平著《1937:深重的災難與曆史的轉折》)
抗戰開始時,全國軍隊不下數百萬人,但是五花八門。就曆史係統來說,有所謂中央軍、東北軍、西北軍、山西軍、粵軍、桂軍、川軍、滇軍及其他各省地方軍。各軍訓練方法極不一致,軍隊的配備亦因軍而異,德、日、俄、意、英、美、法、捷克等,還有國內的漢陽、金陵、鞏縣、沈陽、太原等兵工廠出品的,一應俱全,中國軍隊可謂是全世界各種武器的陳列所。就地域來說,有北方軍人,有南方軍人,其生活習慣和作戰的適應性各有不同。就征募方式來說,廣西是征兵製,中央及其他各省是募兵製,也有征募並行的。就指導思想來說,官方欽定為正統的三民主義之外,還有“水滸”“三國”主義——宋明之際問世的這類演義小說中所宣揚的種種人格方式和韜略方式,成了信奉“有槍就是草頭王”的中國人之間的一個深刻默契。再有一支信仰馬列主義的共產黨領導的第八路軍。這些軍隊的性質不一,戰鬥力也有強弱,但充滿敵愾同仇之心是完全一致的。若視各部隊的作戰能力善於運用,在八年的抗戰烽火中,至少前兩種軍隊數百萬人大可熔於一爐,鑄成一德一心的國家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