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逢蒙殺羿(1)(1 / 3)

唐風時代(一)

公元1世紀至2世紀中葉以前,日本民族祖先的棲息地,多數地方還處在小國分治的狀態。《漢書·東夷傳》記載:“樂浪郡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這是中國文獻裏第一次提到公元1世紀的“倭人”已分為百餘圍的狀態。同書還記載,建武中元二年(57年),有奴國朝貢東漢光武帝朝廷,光武帝並賜使者印綬。這個“奴國”就是倭奴國,即當時北九州博多地方(即今福岡附近)的一個部族國家。

漢武帝滅朝鮮之後,日本已有30餘國通漢。這些部落小國的族長都稱為“王”,為世襲製。這些部族小國為了各自的利益縱橫捭闔,遠交近攻也好,東施效顰也好,紛紛派使者遠赴東漢洛陽,他們采取“奉貢物朝賀”的形式,與中國發生了交往關係。其時,這30多個小國裏就有邪馬台國。

上古日本最初沒有文字,所以有關日本最早的文字記錄不是出自日本人之手,而是由漢族人士提供的。古代日本人看到的第一篇文件,大概便保存在

10卷和《千字文》一卷帶到了日本,這是將漢字正式傳授給日本人的開端。日本人開始學會使用漢字和寫作漢文,到奈良時代和平安朝前期,時為中國的唐朝,日本更努力吸收先進的中國文化,仿唐製建立學製,在中央設立大學,專司教授漢字發音、書寫漢字和閱讀漢文。

在唐朝的首都長安,當時有許多來自日本的留學生。其中有一位叫阿倍仲麻呂,因其聰慧好學,頗有詩名,深得唐玄宗之喜愛,並賜其中國名“晁衡”。他與李白、王維等詩人多有交往,李白曾記有“身著日本裘,昂然出風塵”句,王維為其返國作過送別詩。當他乘船遇海難漂泊安南,傳說已葬身魚腹,李白又為其作悼詩一首《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晁衡實幸免於難,輾轉回到長安,再蒙唐玄宗召見,並挽留他在長安繼續住下來。他亦作詩一首,一方麵欲報恩玄宗,一方麵又思念祖國,其忠孝難以雙全的心態遊移於筆端:“慕義名空在,輸忠孝不全。報恩無何日,歸國定何年。”(晁衡詩《失題》)晁衡最後歿於唐土。

大多數留學生回到了本土。留學生及遣唐使們讓當時的日本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都全麵地受到了唐文化的輻射,以至於形成所謂的唐風時代——根據日本《茶經詳說》,729年,聖武天皇在宮中召集僧侶百人念《般若經》,第二天贈茶犒勞眾僧。在《茶道入門》中又記載,749年孝謙天皇在奈良東大寺召集五千僧侶在佛前誦經,事畢以茶犒賞。皇宮的茶是由遣唐使帶回來的,而當時的交通條件是平均20年才能有遣唐使穿越驚濤駭浪往返兩國一次,因為來之珍貴,用之不凡,當時的茶主要作藥用,能參加天皇以茶犒賞的儀式也就非同一般。到了平安時代,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後將中國茶種帶回日本播種,並傳授中國的茶禮和茶俗。到了鐮倉時代,上層社會開始愛好飲茶,漸漸地,民間社會亦盛行起飲茶之風。日本人的民族服裝也是1000多年前從唐朝引進的,故和服又稱“唐服”。

幾年前美國攝製了一部有關中國曆史題材的動畫片《花木蘭》,一些人看了,認為人物服飾不像中國人而像日本人,指責這是西方人輕視中國文化的表現。殊不知好萊塢的設計師們對此下足了功夫,在史籍的鉤沉裏,他們發現漢人服裝1000餘年來已發生巨大變化,尤其清朝人關後,被強迫留了辮子的漢人其穿著更是變了味,以至在今天漢人的眼裏,反倒是旗袍、長衫、馬褂、瓜皮帽……成了中國民族服裝的衣缽真傳。在書法、音樂、繪畫上,日本人受中國人的熏陶很是長久。

鍾愛自然的日本人,不喜歡呆板、沉悶的“古書”(即篆書、隸書),一下就喜歡上了灑脫如行雲流水的“今書”(即楷書、行書、草書),並用於自己的“片假名”書法。清末民初,東京、京都等城市的街頭,常可見的一景是——幾個中國留學生在街上走著,看見店鋪招牌、廣告上用漢字寫就的某字體或某文句,總不禁停下步,指點讚歎,把味再三,不忍離去,其感覺此身一半是在異域,一半卻是在盛唐……

唐風時代(二)

在音樂上,日本人亦對中國的二胡、古箏、琵琶等樂器情有獨鍾,這或許與日本人清雅的生活方式有關,或許與他們含有某種“悲憫”意味的審美方式有關。在日本的傳統音樂會上,不難聽出古典中國的天籟與禪意;而在日本的許多畫裏,哪裏又能夠分得三何為唐宋意境,何為東瀛筆墨?雖說明治維新以後,西洋畫漸成日本畫壇盟主,但在明治維新以前,沿襲中國水墨畫的日本“墨粹”乃其國粹。

上至典章製度,下到民間的習俗風氣,日本無不受唐朝的影響。744年,唐朝改變紀年的稱號,從此改“年”為“載”。11年後,日本也跟著改變,從天平勝寶7年(755年)起也改“年”為“歲”。729年起,唐玄宗把自己生辰列為國家慶祝的節日,稱千秋節。775年,日本也設置天長節,作為慶祝天皇誕辰的節日。唐朝於713年把中書省改稱為紫薇省,日本於749年也設紫薇中台,以代替原來的皇後宮職。唐玄宗特別重視《孝經》,744年特令家家戶戶都必須要有一本,日本於757年也下令戶藏《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