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島國焦灼(3)(1 / 3)

在1994年,日本國內鈈的擁有量已達4684千克。僅這些數量,便可供製造數百枚原子彈。有專家估計,到了2010年,從英、法等國直接引進的鈈,再加上在青森縣已建成的核廢料再處理和鈈回收工廠可以分離和回收的,那時日本鈈的擁有量將達到100噸,除用於發電,尚可剩餘62噸鈈。這個數量足夠製造7500枚核彈裝藥之需(1噸鈈約可供造120枚核彈的裝料)。所以,日本一旦走上核武裝道路,很快就可以變成世界上第三核大國,而且遠遠超過中國。

這真是一片貧瘠而又多災的國土,但這樣的國土讓許多到過的外國人不得不佩服的是:日本這個國家整個就像公園,不論是偏僻的鄉村,抑或是熱鬧的都市,都是那樣十淨整潔,到處青翠欲滴,鳥語花香。漫步街頭及廣場,觸眼可及成群的鴿子或烏鴉,與行人和睦相處;俯瞰溪流河川間,更可見到成群結隊的各色魚兒在隱隱嬉戲……你會發現,日本人不論男女老少,在路上若是偶遇廢紙、果殼等雜物,多會俯而拾之,並按可燃和不可燃分開丟進垃圾筒。大多數人更不會隨地吐痰,亂丟煙蒂果皮紙屑什麼的了。家庭婦女手中似乎總是拿著掃帚,握著抹布,就像武士刀不離身一樣,不停地在掃、擦、洗、扔,她們每天的生活就像是在與垃圾不停地作戰,將幹淨進行到底。

小與大(一)

在對自己國土的一份由衷的珍愛之情巾,日本人形成了一種“螺螄殼裏做道場”的本事。

尤其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是一個工匠國家,一個人有什麼手藝,幾乎成了他立足於社會之本。而手藝必講究精、講究細、講究專,要不然就不稱其為手藝。以曆史悠久的日本玩賞人偶為例,你不妨去東京淺草的專售汀戶時代工藝品的一條街看看,其種類繁複光鮮之多,令人目不暇迎,眼花繚亂。有光著身子的宮廷人偶,穿衣裳的浮世人偶,有二三十人站成一隊的服飾木人偶,彩色的奈良木雕人偶,也有用紙和綢緞模仿男女的身姿做的人偶,用於盆景的超小型人偶等等。此外,材料的選配及做工的考究也都極富匠心。

反映在文化上,韓國著名學者李禦寧如是說到,“日本式的特點就是把東西縮小而不是擴大。幼年時期我腦海裏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按韓國日用品的1/3比率縮小了的日本的東西。如盛飯用的日本飯碗比韓國的飯碗就小得多,其他還有像坐墊、托盤、酒盅、扇子等等……巾國人、韓國人自古便把日本稱為倭國,把日本人稱為倭人,現在我發現這些稱呼並不一定是指日本人的身材矮小。”

經考究,李禦寧先生還發現,共20卷的《萬葉集》裏的和歌頌揚最多的是一種稱為胡枝子的花,共有141首,但此花在中國詩還是韓國詩裏都很少提及。與巾國人經常讚美的大花瓣的牡丹、月季、玉蘭花不同,胡枝子與日本人喜愛的其他七種秋天裏的花草有個共同特點——花朵碎小,花束稠密地簇擁在一起,如過去日本女學生們喜愛的印在信箋上的君影草,現在東京一些酒館、酒吧、咖啡店的店名常用的多花紫藤等等。即使在春天裏盛開的櫻花亦是這樣…查一下日語中表現“美”這個詞的詞源,我們可以知道,日本人是把小而精致稱為之為“美”。

——([韓]李禦寧著《日本人的縮小意識》)

隻要你留意,在日本你隨處可以看到“螺螄殼裏做道場”的影子。在日本的傳統運動項日相撲中,當兩個一身大肉如尼加拉瓜瀑布一樣滾滾而下的相撲手呼拳甩膀、晃晃悠悠地登上賽台,然後沉下腰來像兩座靜穆的大山,久久地對峙並尋找破綻時,彼此發出的都不是一股陽剛之氣,而是一種陰柔之力。直徑隻有5尺的相撲摔跤場,正因為狹窄,相撲手才可能在瞬間利用對方的力量控製對方,搶占主動權,又借對方的力量打倒對方,以取得最後勝利。假如去掉摔跤場的那圈欄索,那相撲運動會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