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世紀後半葉的列島內亂中,他先後經過紀州征伐、四國征伐和九州征伐,征服了西日本全境。1583年在石山木願寺的舊址上建大阪城。1586年受賜姓豐臣並就任太政大臣,確立了政權。1590年又遠征關東,包圍小田原城並擊敗北條氏,使東北諸大名(即藩主)皆歸服,結束了日本的戰國時代。
1592年4月,豐臣秀吉發動了對朝鮮的第一次侵略。日軍總兵力約15萬,陸軍白釜山登陸後長驅直入,先後占領漢城、開城和平壤,挺進鹹鏡道,逼近中國邊境。同年底,明朝派李如鬆率大軍赴朝參戰。明軍收複了平壤和開城,又由於隨著朝鮮冬季嚴寒的到來,穿著草鞋作戰的日軍裏有幾萬名士兵被凍掉了腳趾頭,日軍被迫撤退半島。
1597年初,豐臣秀吉遣兵14萬、戰艦數百艘,再次進軍朝鮮。幾個月後,明軍也再次進入,在稷山、青山等地重創日軍。11月,明將陳瞵、鄧子龍,朝鮮統製李舜臣率中朝水軍在釜山南海與日軍大戰,前者終以龜船製勝後者的鐵甲船,鐵甲船被殲無數,李舜臣和時年68歲的老將鄧子龍戰死,朝鮮立廟為他奉祭。12月,日軍撤出朝鮮。豐臣秀吉是日本曆史上第一個覬覦中國並有著西進野心的人。
他曾經來到鐮倉源氏的神社,對一向養尊處優的源氏幕府的創立者說道:“你有著顯赫的家世,不像我是農民出身。但是在征服了全列島之後,我要征服中國,你曾經想到過這些嗎?”
豐臣秀吉本意欲以朝鮮為基地,一舉征服中國。他的計劃包括:占領中國後定都北京,將朝鮮王移至日本,鞏固中國的統治之後,即向印度進軍。這一計劃的主旨,就是要將日本舉國從貧瘠的島嶼上遷移到大陸,豐臣秀吉即為日本後來的所謂大陸政策的原創者。
日本現代文藝評論家小林秀雄這樣說,豐臣秀吉“盡管是一位氣寧軒昂的英雄,但他絕不是一位空想家,穿著草履揭竿而起、奪取天下的人物也不可能是一位空想家”。豐臣秀吉確信能夠征服明朝,他已經把一旦占領北京後的各項軍機事務提上案頭考慮,並打算任命姐姐的兒子、後為自己養子的豐臣秀次擔任中國大陸的總督。他還親口告訴當時日本的第107代天皇,即後陽成天皇,他一定會帶著後者去巡幸中華大地……
然而,兩次戰爭下來,日軍不僅沒有打到北京,甚至都沒能跨過鴨綠江。
那時的明朝正是萬曆年間,雖然從總的來說,這個王朝內政疲蔽、外交乏術,沿海遭倭寇肆虐達78年之久,但它還不是已經病人膏肓、昏鴉亂飛的滿清王朝。而且,正是在萬曆年間,一代名相張居正成為了中國曆史上又一位王安石式的改革家,他理政十年:整飭吏治,刷新頹風,整肅教育,延攬濟世之才,革新賦稅,梳理財政,拯朱明王朝將傾之廈,使這一時期成為明朝最為富庶的時代。
豐臣秀吉踏上西部大陸的夢想,終成了春水裏飄逝的點點櫻花就是必然的了。
此時,一個剛走出蒙昧不久的島國民族,還沒有能力挑戰一個大國的實力與氣度。豐巨秀吉為此氣絕命殞,聽到他死去的消息,幾乎全列島的人都鬆了一口氣。此後200多年裏,直到19世紀後半葉,即1874年對台灣入侵前,日本再沒有發動過一次對外的軍事行動。
但在一股世代彌漫於列島上下的“島國焦灼”中,擴張的欲望,總在大和民族的血管裏隱隱脹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