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又無時不刻在對應著“大”,並感受著“大”的壓抑。
這片多災而又貧瘠的國土,和中國的海岸線之間隔著寬達450英裏的大海。本來在15000年前,朝鮮半島和日本間還殘存有一條大陸橋,那時日本不是島,而是半島的東端。但在此後壯烈的地殼運動中大陸橋消失於茫茫大海,朝鮮海峽訇然出現,日本與西部大陸終成永隔。望著風濤一樣迷茫而又強大的西部大陸,一種仿佛被世界給拋棄在海天一角的深深孤獨,肯定在大和民族的深層心理上布下了一道“島國焦灼”——在暴烈的大海裏島是不可靠的,而大陸不但固若金湯,且有著遼闊的空間。日本人第一個覬覦的當是朝鮮。
其實與和大陸銜接、位列世界第三大多山國家的韓國相比,日本擁有的空間並不算太狹小,這也是一個擁有北海道的廣闊平原、東京西部的武藏野平原這樣的能夠看到地平線的國家,但自己骨子裏深藏的“縮小”意識一下放大了朝鮮。首次登上朝鮮土地的日本軍隊競被這個亦是狹長國家的地勢所震懾,一個叫毛利輝元的指揮官從軍營給國內將官們寫信,開篇就提到:“一言以蔽之,這個國家比日本要遼闊得多!”
第一個受害者也必是朝鮮。
曆史上日本百十次進攻朝鮮,儼然把一個朝鮮海峽視為自家的台階,動輒便邁了過去。最早的一次發生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
朝鮮半島白4世紀以後,逐漸形成了高句麗、百濟和新歲三國鼎立的局麵。三國之間互相爭鬥,此消彼長。一直打到公元7世紀。在這三國中,新歲和唐朝關係最鐵,由於高句麗頻頻南侵,調解無效,645年唐朝和新歲結盟,大軍所到,所向披靡,滅了高句麗。民間傳奇中的英雄薛仁貴征東,指的就是這次戰爭。百濟卻與日本走得很近,659年,百濟在日本的支持下進攻新歲。新歲幾乎被滅。新歲求援於唐。唐高宗決定抗日援朝,因為他深諳“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將蘇定文率唐軍十三萬東征百濟。新歲派五萬精兵接應。唐、新聯軍迅速進擊,百濟大敗。
幾年過後,物產並不豐饒的倭夷之國,卻拿出“矢十萬,絲五百斤,棉一千斤,布一千端,葦一千張,稻種三千斛”支援百濟遺民複國,隨後又派軍隊渡海馳援。日本海軍抵達朝鮮南端的白江口,正好碰上剛剛趕來的大唐和新歲的水軍。兩軍在白江口對峙。當時日軍有戰船400餘艘,新歲和唐隻有170餘艘,兵力上也是日軍人眾,氣焰十雲,輕看大唐水軍。日本統帥放出話來:“此一役或可讓中國軍知天朝神威。”
豈料首日水戰一開,兩軍戰船相撞,日本的竹木船多不敵唐軍的鬆一木巨船,隔船相搏,日本的倭刀雖鋒利,也難敵唐軍的長矛勾槍。次日,唐朝和新歲的艦船陣中,引三國時吳蜀聯軍火燒赤壁的戰法,突然連連發射燃火的矢箭,敵方猝不及防,400多艘戰船頓然陷於火海。大多士兵跳人滾滾江水中溺水而亡,未死者齊刷刷跪在岸上向唐軍爭相乞命——那時令人膽寒、視人視己的生命都如草芥的武士道還沒誕生,剖腹白不盛行。可以說,白江口一戰,以少勝多,以弱克強,恰恰是1000多年以後甲午海戰的一個顛倒,可惜此種景象在後世再也難看到了……
百濟國也隨著日本海軍的覆滅而徹底滅亡。
小與大(二)
日本對朝鮮發動的最大規模的一次入侵是在公元16世紀後半葉。
在這之前,無論是長達近400年、由藤原氏家族主導的日本政府,還是其後源氏家族在海濱城市鐮倉建立起幕府並開始日本的幕府時代,天皇的朝廷經常處於一個看似“高出雲表”、卻有名無實的境地。在這800年裏,總是誰的刀把子硬誰就掌控著日本。其後,一個更加強悍的梟雄——豐臣秀吉,出現在日本的曆史舞台上。此人是農民的兒子,相貌醜陋,身材在日本人中也顯得十分矮小,卻以冷酷如鐵般的治軍而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