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像哲學家的語言,一股鳳凰涅粲的生氣總在災難後翩然而生。
除了地震,日本還是太平洋沿岸易受到災難性海嘯襲擊的國家,白15世紀以來,有史記載的大海嘯達到了二十幾次。1498年9月20日,東海道因海底8.6級地震引起海嘯,海嘯最大波高15-20米,在伊勢灣衝毀1000棟以上建築,溺死5000餘人。在伊豆,海浪侵入內陸達兩千多米,伊勢誌摩受災慘重,據靜岡縣《太明誌》記載,死亡26000人;三重縣溺死10000人。1896年,即明治29年發生的三陸大海嘯,裏氏震級雖隻有7.6級,也沒有發生直接的地震災害,死於海嘯者卻超過27000人。
由於地震波沿地殼傳播的速度遠比地震海嘯波運行速度快,在現代科技手段下,海嘯是可以提前預報的。上世紀80年代後,日本的海嘯警報機製已經非常發達和成熟。1983年北海道海域曾發生海嘯,地震發生7分鍾後,震中震級即被確定,14分鍾後海嘯警報發出。那時,隻要你拿起電話,電話裏首先傳出的是警報聲;電視、廣播均中斷節目,反複通知人們趕快離開沿岸,撤離去高地,因而大大避免了人員的傷亡。日本目前雖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但它又是個資源窮國。日本人一直說自己祖國最豐富的資源就隻有空氣與海浪。列島上除森林、水利資源外,石油、礦產等發展工業必需的天然資源極度匱乏。煤炭儲量估計為70億噸,但煤質差,多褐煤,缺乏煉焦煤,隻能供動力和化工用石油儲量更少,隻有900萬噸。工業用的主要原料和燃料,絕大部分依靠進口。
自己有的,存起來不用。
日本人極其喜愛術製品,大到住房(民間住宅約700-/0是木造),小到碗筷。日本雖然有的是林木,卻很少砍伐,政府鼓勵進口其他國家的木製品。大量神宮、神社和家庭裏供奉用的神龕大都產白中國,我知道的一個民營企業家,上世紀80年代就在做此項生意了,生意做大後其名字便做去了一顆小行星上。在日本許多酒店、餐館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如果你去打聽一下,十有八九來自中國。一雙雙白白淨淨,光滑得像上了一層釉,令你吃完不舍丟棄,決不像在國內用過的那樣粗糙而又來曆不明,有的還剛扳開就斷裂了……
中國大宗小製品的出口,還有術杆鉛筆。海關統計表明,近年來我國鉛筆出口一路走高,其生產所需的椴木材屬於寶貴的林木資源。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鉛筆出口國,每年向世界市場提供60至70億支鉛筆,這意味著每年20多萬立方米優質椴木的消亡,由此耗費的木材價值人民幣3億多元。有關專家指出,我國人均林木占有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在全球排名第107位,鉛筆的大量出口無異於竭澤而漁。
(見《光明日報>2005年1月3日)
自己沒有的,更要千方百計弄來。日本早就在大力收購核原料和核廢料。日本現有核電站近50座,每年有大量的核廢料(約700噸),其民用核電在世界上名列第三,28%的電能是靠核電。於是,日本即以民用核電需要為名,大量收購、儲存核原料,甚至不惜付出高昂的代價。1992年,日本從法國購進1.5噸鈈,購價為13億日元,運價競達278億日元。1995年,日本又雇傭英輪從法國運回經過加工處理的鈈及經過再處理的14噸核廢料。日本不僅從美、英、法等國收購核原料和核廢料,而且還與俄歲斯協商,企圖巨額收購其核彈拆卸下來的核原料,以及本擬向海洋傾倒的核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