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諸世紀》預言到戴安娜之死
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世界,人們總是不斷的想象其未來的結果,總是想預先知道將要發生的一切,於是對未來的一些預言便成為了人類樂此不疲的一項活動。
早在本世紀之初,西方就曾有很多人對本世紀即將發生的大事進行過預測。當時的預言家們做出過很多預測,比如說認為日本將會變得強大、德國將會吞並波蘭、婦女地位將會上升、曲棍球將成為最流行的運動、廣告將在人類生活中越來越有影響力等等,這些預言有的應驗,但大部分事後都被證明是無稽之談。
在眾多的預言中顯得有些神秘莫測的,要數法國預言家諾查丹瑪斯的《諸世紀》一書,當然這也不都是因為作者在書中運用的晦澀難懂的詩句。很多人對這本書充滿了興趣,《諸世紀》雖然寫得極晦澀,含意難明,但字麵相當清楚,有不少法國或歐洲地名,也有很多災難的詞語,人人都知道大難當頭,就是不知道何時、何地、何事!有人更是認為,諾查丹瑪斯早在400多年前就曾預見到了黛安娜王妃的神秘死亡。
在《諸世紀》一書中,諾查丹瑪斯曾經這樣寫道:“跟先知同一名字的人,其幼子會為黛安娜帶來她的安息日”。有人根據此段詩句認為,黛安娜男友法耶茲的父親穆罕默德法耶茲,其名字正好與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名字一樣,因此諾查丹瑪斯早在400多年前就預見到了黛安娜的死亡。在《諸世紀》一書中,諾查丹瑪斯還留下了一千多首預言詩,其內容涉及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麵麵。有人就從這些晦澀難懂的預言詩中得出結論,認為法國大革命、人類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前蘇聯的解體,都曾被諾查丹瑪斯準確地預見到了。從《諸世紀》這本書的內容來看,諾查丹瑪斯對人類社會的預言一直延續到公元3797年,其中不乏驚人之語。但是諾查丹瑪斯畢竟是400多年前的古人,他的預言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是很值得懷疑的。
2.肯尼迪遇刺案一個永遠的謎
自1865年林肯總統被人暗殺以來,美國總統不斷遭人暗算,有人說,總統們頭上的權力光環幾乎成了一些“狂人”眼中的標靶。然而,肯尼迪槍擊案卻顯得格外地撲朔迷離。
1963年11月22日上午,美國總統約翰·F·肯尼迪夫婦抵達得克薩斯州府達拉斯市,並同乘一輛敞篷轎車前往市區。興致頗高的肯尼迪夫婦(坐後排)向路邊的歡迎人群微笑致意。
中午1點30分,總統車隊在經過市中心一處路口時槍聲響起,擊中了肯尼迪總統,總統保鏢還沒來得及作出任何反應,肯尼迪就已經一頭歪在了夫人身上,而州長康納利也身負重傷。
肯尼迪遇刺身亡的消息公布後,約翰遜立刻護送肯尼迪靈柩返回華盛頓。下午3點38分,約翰遜在回航華盛頓的“空軍一號”總統專機上宣誓接任美國總統,驚魂未定的肯尼迪夫人站在他身旁。
11月23日清晨,肯尼迪遺體從貝塞斯達海軍醫院移送白宮。11月25日,美國政府為肯尼迪舉行葬禮。
肯尼迪遇刺後數小時,達拉斯警方在一家電影院裏抓獲了凶手李·哈維·奧斯瓦爾德。11月24日,達拉斯夜總會老板傑克·魯比在奧斯瓦爾德轉監過程中,當著數十名聯邦特工和警察的麵,拔槍打死了奧斯瓦爾德,而魯比本人最後也神秘的死於監獄之中。
圍繞這一案件,美國輿論提出了各種假設。有人認為,這是一起美國中情局和軍界中“鷹派”共同策劃的政變陰謀;另一些人認為暗殺行動是“黑手黨”所為。為了查明案件真相,美國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負責調查這一案件的始末。但是,調查委員會經過數年調查卻最後認定,槍擊肯尼迪是奧斯瓦爾德的個人行為,沒有任何更深的政治背景。
這一結論顯然不能讓公眾們相信,一些民間機構發誓一定要把案件查個水落石出,但時至今日這一案件仍然是眾說紛紜。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當事人已經先後去世,而剩下的人也已近垂暮之年,真相要被他們帶入墳墓中了。
3.瑪麗蓮·夢露之死
好萊塢一代性感巨星瑪麗蓮·夢露雖早已於1962年猝然死去,因為此案牽涉到美國的大人物約翰·肯尼迪總統和他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十幾年來,一直是個未能真相大白的謎,她究竟是自殺還是被謀殺,目前還是未解之謎。殊不知,前謎未解,後謎又起。消息傳來,有人在澳洲西部的紐迪鎮附近看見過夢露。這是怎麼回事?夢露究竟死了沒有?夢露,以她無與倫比的美貌聞名於世,以她富於性感的魅力引人注目,她在銀幕上多姿多彩的形象給她帶來了名聲、財富、愛情、享受……可是,福由於此,禍亦由於此,她的如花美貌,給了她幸運,也令她為此夭折。這位絕代佳人的雙重命運,雖隻有短短36年的生命史,卻可以讓世人從中得到不少啟發。
夢露本名諾瑪珍·貝克,1926年生於洛杉磯。1949年,天生麗質的夢露初進入電影界。1942年6月19日,夢露在過了16歲生日後的第18天,就和鄰居詹姆斯·達哈提結婚了。1946年應邀加盟20世紀福克斯公司旗下。1954年,夢露和美國棒球明星狄馬喬在維持了九個月的婚姻關係後分手。在這之後,夢露有過幾次失敗的愛情和婚姻,給夢露的身心都早成了一定的傷害。從1960年底以後,夢露基本上是屬於在家養病修養,沒有接拍任何電影。但就是在這一時期,傳出她與肯尼迪地下戀情的消息。據說,她就是在這時用一個筆記本記錄下了肯尼迪對她講過的一些比較重要的事,這也成為她死因之謎的又一個佐證。
1962年8月5日清晨瑪麗蓮·夢露被管家發現死在自己的床上。在夢露死後,狄馬喬為夢露舉辦了葬禮。葬禮十分簡單,隻有24人參加,夢露的靈柩上覆蓋著白花。狄馬喬拒絕了所有好萊塢的人,因為他認為是好萊塢奪取了他妻子並殺害了她。他每年忌日都要到夢露的墳上獻上一朵紅玫瑰花。他73歲那年宣布:“我死後要葬在夢露的身邊,她是我唯一的,也是最後的妻子。”他對夢露的一片癡情,在美國被傳為佳話。
4.希特勒之死的層層迷霧
發動二戰的劊子手、德國納粹頭子希勒死後到底葬身在哪裏,幾十年來一直是個不解之謎。甚至有人曾經傳說希特勒沒有死,當年燒掉的隻是他的替身等等。前不久,前蘇聯最高機密文件解密,這個曆史謎團終於真相大白。
1945年,前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後,希特勒於4月30日在他的地下室將與他結婚隻有幾小時的愛娃殺死,然後開槍自殺,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一家8口也同時服毒自盡。
1945年4月30日,納粹德國政權即將崩潰。在地下室裏的希特勒向所有在場者告別,與他們一一握手並感謝他們的服務與忠誠。
希特勒的秘書弗勞·榮格與弗勞·克裏斯蒂安,還有食堂女廚師弗萊倫·曼其阿裏被邀共進午餐,希特勒的妻子愛娃就坐在他的身邊。午餐結束,希特勒向副官根舍宣布了一個嚴肅命令:準備好足夠的汽油用於焚毀他及其妻子的屍體。
希特勒對根舍是這樣解釋的:“我不想死後讓俄國人在自己的陳列館裏展出我。”
希特勒在自己辦公室裏用手槍自殺了,槍彈是從嘴裏射進的,他的頭伏在桌子上。愛娃·希特勒與他並排坐著,背靠在長沙發上,她是服毒自殺。施圖姆普菲蓋爾醫生前來作了檢查,鑒定他們已經死亡。
根舍和艾利赫把愛娃·希特勒從房間裏抬出來,放到了一個施工用的槽子裏,並倒滿了汽油。用一塊浸滿汽油的抹布點燃了屍體。
焚毀屍體從當時14時開始,持續到晚上19:30。由於蘇聯紅軍炮火轟炸,使艾利赫等人繼續向屍體加注汽油的希望無法實現,所以汽油燒盡了,希特勒和愛娃的屍體還沒有燒焦……
這個瘋狂一時的納粹頭子,就這樣被無情的焚燒了。但是,令人們驚奇的是,希特勒不僅僅被焚燒了一次,還有另外一次的焚燒。如果說第一次是納粹德國戰敗後的必然結果,而第二次的焚燒就令人感到神秘了。
有人說,希特勒的屍體被焚燒後,並沒有徹底燒毀。希特勒的屍體之所以沒有燒盡,是因為希特勒的忠實追隨者們不希望隨著希特勒的死亡,法西斯主義也被埋葬。據說當時的納粹分子,希特勒的衛隊長阿克斯曼收藏了希特勒索的屍體,打算今後埋葬在柏林市郊。
其實並不是這樣,希特勒等人的屍體全都落入了前蘇聯紅軍的手中。前蘇聯紅軍第三突擊隊攻入總理府後,在希特勒的地下室前的大炮彈坑裏發現了草草掩埋的希特勒、愛娃、宣傳部長戈培爾夫婦以及他們6個孩子的屍體。屍體發現後,他們被裝入棺材運到柏林的一個秘密地點。斯大林接到這個秘密報告後,當即下令說,屍體中沒有希特勒這一點必須明確,不得有半點含糊。經過前期蘇聯方麵再三驗證,確認其中一位的確是希特勒的屍體。
1945年夏,紅軍第三突擊隊將駐地轉移到柏林以西的拉特諾,於是將希特勒的屍體葬在那裏,並用新種的鬆樹掩護墓地。
1946年1月13日,希特勒和屍體又被挖出來,移葬到拉特諾南麵的馬格德堡。據後來的情報說,馬格德堡是第二次焚燒希特勒的地點。
1970年,前蘇聯駐東德第三軍克格勃特別行動處接到一項絕密命令,下命令者是當時任前蘇聯克格勃主席的安德羅波夫。根據這一命令,要求特別行動處把秘密埋葬在馬格德堡市蘇軍軍事基地內的希特勒、愛娃、戈培爾及其家人的遺骸挖出,運到一個偏僻的地方,焚燒成灰,然後把骨灰揚棄。
由於希特勒等人的屍體的去向一直是一個謎,所以,安德羅波夫經與勃列日涅夫及其它政治局委員協商,為防止西方國家從空中竊密,在發布命令時並沒有發電報,而是由他親筆手寫的。
為了完成這項特殊任務,前蘇聯專門成立了三人小組。組長是特別行動處處長科瓦連科上校,組員有希羅科夫少校和古梅紐科。
由於行動從一開始就被定為絕密,因此這次焚燒充滿了傳奇色彩。盡管行動就在蘇聯紅軍的軍事基地內進行,特別行動小姐也要非常嚴格地對自己的行動保守秘密。在夜幕和帳篷的掩護下,行動小姐開始快速挖掘。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堆殘缺不全的遺骸。小姐成員迅速把裝有遺骸的爛木箱子重新裝入事先準備好的包裝箱內。開上汽車,將這些“非同一般的貨物”拉到了市郊,一路上還仔細觀察,看有沒有人盯梢。到了地點之後,迅速卸下裝有希特勒的遺骸的箱子,往上麵潑灑汽油,看著它燒成灰燼。
希特勒等人的屍體燒成灰燼後,他們把灰燼收到袋子裏,並消除了篝火的痕跡,甚至還恢複了被毀的草皮,一切做好了以後,他們沿著比傑利茨河岸將希特勒等人的骨灰拋灑掉,希特勒的骨灰順風揚棄了。
至此,這個20世紀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納粹頭子,徹底消失了。
5.英王威廉二世被害之謎
自古宮廷多紛爭。在權勢和財富的驅使之下手足相殘、殺母弑父之事可謂比比皆是。人稱“紅麵龐”的威廉二世似乎也是因為此類原因而喪命於狩獵場的。
1100年8月的一天,黃昏時分,英王威廉二世在新林騎馬狩獵。新林在英國南部,當時是皇家狩獵苑。威廉的弟弟亨利和一些隨從同行。一行人分為幾個狩獵小組,國王和他的親信顧問蒂雷爾一組獵鹿。國王看見一隻赤鹿跑過,立刻射了一箭,射中了赤鹿,但是它沒有死。很長一段時間威廉坐在馬鞍上不動聲色,他用手擋著夕陽的斜照光線,想看清楚那隻受傷的赤鹿的行走路線。
蒂雷爾就在此時射了一箭,鹿沒有射到,卻射中了國王,國王向前麵倒下去,那支箭在國王摔到地上的時候更深地插入他的胸膛,國王當時便沒了氣息。蒂雷爾急忙跑出樹林向法國逃去。亨利則和其它人策馬飛奔,趕到鄰近的收藏皇室財寶的曼徹斯特。亨利把財寶搶到並確實予以掌握後,便馬上趕回倫敦,加冕登基為亨利一世。此時,距威廉去世僅3天,眾人從獵鹿的樹林離開時,威廉二世仍然暴屍荒野。
但是國王之死至今仍是疑點重重:威廉二世是死於意外,還是被他那充滿野心的弟弟謀害了呢?或是如最近有人所說的威廉二世心甘情願地依照異教徒的可怕教規自殺身亡呢?大多數人相信傳說中所出現的凶兆,這凶兆是威廉到新林行獵前夕所做的一個噩夢。他夢見自己躺在血泊中而被驚醒,驚醒時不斷狂叫。此外,還有人說聽見國王命令蒂雷爾殺死他,因為根據威廉信仰的“宗教”,他已經老而無用,作為一個權力逐漸衰落的國王,必須在儀式中引頸就戮。
威廉一世共有3個兒子,威廉二世是老二。威廉一世在世時已給3個兒子分家,留給長子羅伯特的是法國的諾曼底,給次子威廉的是英國,三子亨利沒有土地,隻獲得一筆財富。羅伯特與威廉經常爭執不下,甚至兵戈相見,但是羅伯特和亨利在1096年以諾曼底為抵押,向威廉借了他們所需的錢。羅伯特在1100年夏季啟程返國時,還娶了一個十分富有的女人。威廉決定,決不讓哥哥還債把諾曼底贖回,他開始計劃強奪諾曼底。新林獵鹿駕崩事件就是在他做這種準備的時候發生的。
同時,如果亨利真的企圖篡奪英國王位,他一定已把形勢看得非常清楚,出乎意料之外的新發展對他篡位的計劃有所妨礙。所以亨利先下手為強,其後隻須對付一個哥哥而不必再與兩位兄長爭雄。威廉駕崩,羅伯特又遠在他鄉,亨利就能篡奪他原本無權過問的王位。證明亨利要對獵鹿時發生“意外事故”負責的一個有力證據是:他從未試圖抓蒂雷爾回來以弑君之罪論處,甚至沒有沒收蒂雷爾的土地以示懲罰。
可是,以亨利的本領和為人是否能組織這樣一個謀朝篡位的大陰謀呢?蒂雷爾跟主謀勾結殺掉恩公和朋友,又會得到什麼好處呢?事實上自慘禍發生直到去世,蒂雷爾都不承認他有弑君行為。
依上所述,亨利的嫌疑不可不謂最大,但他要策劃這樣一個縝密的陰謀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真凶到底是誰,我們隻能拭目以待真相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6.耶穌的裹屍布與聖杯
耶穌的裹屍布
意大利都靈的薩夫瓦公爵世家的一座小禮拜堂裏,有一塊十四尺五寸長、三尺八寸寬的布,布上隱隱約約有一個人的前身和後身的影像。這塊布每一百年大約隻拿出公開展覽四次,每次展覽都能吸引成千上萬的教徒前來瞻仰。這塊布就是有名的“都靈聖體裹屍布”,也是基督教在全世界保存得最嚴密,引起最大爭論的一件遺物。如果這真的是基督的遺物,不用說那時無價之寶。有人相信這塊布是基督釘在十字架上死去之後用來裹屍下葬的。
據說在早期基督徒被壓迫的時代,這塊聖體裹屍布被人藏起來有三百年之久。後來它落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統治著之手,一直保存到1240年該城淪陷時,才由戰勝的十字軍運到法國杜斯省的貝桑鬆大教堂瑞安放,教堂1349年失火幾乎把它燒掉。到了1432年,有人把它奉獻給薩夫瓦公爵。公爵府中又失過一次大火,把它稍微燒損,然後就移到都靈大教堂公爵住的地方。從1578年一直保存到今天。
1898年,考古攝影家塞貢多·皮亞首先拍下幾張聖體裹屍布的照片。很奇怪,底片衝洗出來後,上麵顯示出的人像竟然比布上原有的影像更為清晰。經研究認為,布上的斑跡是當初布紋被汗水和香料浸透所致。報告說,這是一幅十分精細的人體形象,顯示其生前飽受酷刑,終至遭遇到釘死在十字架上慘不堪言的痛楚。
人像麵部有幾塊被拳打的痕跡:鼻子打傷;右頰有瘀傷而且浮腫;右眼皮極度收縮;前額與後腦殼都有血跡,顯示出頭皮曾被尖銳的凶器刺破。整個人體,除了麵部和手腳之外,滿是鞭痕,表示曾經受過兩節鞭的鞭笞,兩肩也曾受傷,像是扛過沉重的物件。兩膝有皮破血流的痕跡,似乎是屢次猛跌受的傷。兩手和兩腳都有血跡殷然的傷孔,很可能是被釘子釘穿的。胸前右側,第五根與第六根肋骨之間,有一個明顯的較大的傷口,還有一塊同樣大小血跡和水跡,水可能是肺部被刺穿而流出的液體。屍體上撒著蘆薈粉的殘跡,但這與猶太習俗不合。也許因急於埋葬,屍身並未按照猶太人的習慣經過洗濯和抹油。
有人認為這是一位聰明的畫家的傑作,但是布上看不出有設色的痕跡。如果不是真品,那麼當初一定有一位“能夠創作這幅連文藝複興時代最偉大的畫家都劃不出的肖像來”的畫家。德國作家班納研究過聖體裹屍布之後說,如果真是耶穌基督的裹屍布,上麵的血跡顯示他在十字架上被解下來之後,心還在跳。因為假使他的心已經停止跳動,他的傷口一定不再流出血水,而身上已經流出的血也一定會在屍身裹上布之前凝結。
班納認為基督不是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也不是被毛戳腰傷重身亡的。他說利用攝影的方法把人體重拚起來,可以證明如果按照裹屍布上表示的位置,用一支長矛刺入人身,不會傷害到心髒。因此,他相信耶穌在十字架上也許僅是失去知覺而暫停呼吸,因為受不住酷刑,流血過多而昏倒的。這樣一來,劊子手以為耶穌已經死去,就讓人把他解下來放進墓穴。但是在入土之後,可能蘆薈和藥膏發生了效力,再加上墳內寒冷,基督便蘇醒過來,在門徒麵前複活,然後升天。班納又特別注重一點,就是裹屍布上顯示出的釘子傷口是在手腕上。他說這一點足以證明裹屍布是真的,因為如果像大家相信的那樣,釘子是釘在手掌上,那麼身體的重量會把兩隻手都扯破了。研究過裹屍布照片的其它醫藥專家注意到,影像上所顯現的肌肉都變了形。他們說這種情形是因為釘在十字架上才會發生的。英國警察局的外科醫生衛利斯指出,影像上兩個大拇指縮短了大半截,這完全是釘子穿過手腕,傷了一條筋所致。
聖杯
對聖杯最傳統的解釋是在耶穌受難時,用來盛放耶穌鮮血的聖餐杯。但曆史上對聖杯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
基督教最為常見的禮儀之一是“聖餐”,儀式中人們飲用紅葡萄酒來代表的基督之血。亞瑟王版本的傳奇基於一段故事,說的是羅馬將官朗吉諾斯曾用長矛插入基督身側,以確認他的死亡。當時,亞利馬太·約瑟夫拿來基督在最後晚餐中用過的酒杯,承接流出的血液。這具酒杯,一般被認為就是聖杯。基督的屍身,據說被放置在亞利馬太·約瑟夫家族的葬室內。愛德華一世率領的英格蘭軍隊在十字軍遠征中幾近潰敗,於公元1274年從巴勒斯坦返國後需要重整士氣。亞瑟王的騎士們被描繪成純為正義事業獻身的鬥士。搜索聖杯可以更理想化這個目的。
由於亞利馬太·約瑟夫是基督的追隨者,他在基督殉難後不久便遭到羅馬人的監禁。他理應是保存下了聖杯,隨身攜帶它旅經羅馬到達法蘭西南部,在那裏的朗格多克省與抹大拉的瑪利亞以及其它信徒們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據說他(可能與基督本人一道,很多人相信基督並未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作者才附加這種猜測。)前往英格蘭,終生定居在現在英國南部的格拉斯頓伯裏城。不列顛的第一座基督教堂就建在這個地方,現在仍然可見修道院的廢墟,而聖杯或許就曾藏在這裏。它從那時起就消失了,這成為亞瑟王和他的騎士們走上尋找聖杯之旅的起點。
人們相信,聖杯曾在意大利停留了300年,先由羅馬教廷的執事——聖勞倫斯僧侶保管。據說臨近公元3世紀末,他派了兩名西班牙軍團士兵將它送回了他在比利牛斯山的家鄉烏埃斯卡城。他的結局淒慘不堪——他的好友教皇西克斯圖斯二世。羅馬基督教會早期殉教聖徒之一,被羅馬皇帝瓦雷利尤斯殺害。本書作者引用的日期屬於傳言,西克斯圖斯教皇的殉難日應為公元258年。被處決數日後,他也被烤死在鐵烤架上。聖杯在舊聖彼得羅教堂保存到公元711年。教堂的羅馬式走廊上有一些可暗示聖杯存在的圖案,其中有一位天使向耶穌交遞酒杯。
死於公元1230年的沃爾夫拉姆·封·埃申巴赫,被普遍認為是中世紀最傑出的日耳曼敘事詩人。他的主要作品之一為《波西佛》,日後成為理查德德德德·瓦格納的歌劇主題。他所用素材的一大來源是克蕾蒂安的作品,融會由普羅旺斯省基奧特提供的其它材料。基奧特的敘述多半基於他在西班牙的見聞,那裏居住著穆斯林和猶太的哲學家,以及托利多城,那是當時科學與文化的中心。沃爾夫拉姆堅持認為,聖杯是類似“豐饒角”的一塊靈石,它能提供無盡的食品和永恒的青春。
聖杯的最終棲身之地(我們迄今仍能在那裏看到它),是西班牙瓦蘭西亞大教堂的一所附設禮拜堂。雖然羅馬天主教廷從未把它崇為聖物,但他們承認它是最後晚餐中獲基督賜福的酒杯,在聖勞倫斯把它送到西班牙之前曾為教皇們使用。聖杯如今保存在防彈玻璃之內。公元1437年3月18日,納瓦拉,公元9世紀在比利牛斯山脈西南地區形成的王國。興盛時期是11—12世紀,通過聯姻這一家族曾占據加斯底爾、阿拉貢、裏昂等國的王位,並在13世紀獲得對法蘭西的統治權。16世紀初,南部被西班牙王國占領,西部因納瓦雷的亨利三世變成法蘭西的亨利四世而被兼並。的國王派人將聖杯送到瓦蘭西亞天主大教堂,爾後隻於反法獨立戰爭和西班牙內戰時,因安全起見而兩度短暫遷移別處。
聖杯的純金底托上鑲嵌著28顆珍珠、2塊紅寶石和2塊綠寶石。它的杯體高5.5厘米,直徑9.5厘米,壁厚3毫米。包括底托,杯高17厘米,寬14.5厘米。傑出的考古學家安東尼奧·貝爾特蘭說,我們今天看到的聖杯製作於佩尼亞的聖胡安修道院,製作者大概是來自拜占庭的金匠。聖杯的上部原製於近東地區,不是埃及的亞曆山大便是敘利亞的安提奧克。貝爾特蘭說,毫無疑問,聖杯是在公元前最後一個世紀的最後半期與公元第一個世紀的第一個半期之間造成。該時期恰好就是耶穌基督的生活時代。
安東尼奧·貝爾特蘭解釋說,石質底托才是真正聖杯的組成部分。在這容器的立足之處,刻有一段無人能夠完全確切翻譯的阿拉伯語銘文。不同的譯文有:“贈給攜來輝煌之人”;“讚美瑪利亞”;“慈悲之主”(這是阿拉伯人對安拉的稱謂);“繁榮之主”,等等。根據一些傳奇,銘文“LAPISEXCILLIS”(超凡之石)有時也出現在上麵。
我們大概永遠也不會知道聖杯的真實模樣,但我們今天可以觀賞到的那精致而美麗的物品,可能就是耶穌基督在兩千年前用過的真杯,而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奠定了西方神話與浪漫主義的基礎。“聖杯”的故事如今依舊引人入勝,它是我們文化結構的一個部分。就此而言,尋找聖杯的內涵不隻是發現這物品本身,還要認同聖杯是什麼和意味著什麼。
7.神秘的鐵麵人
1789年7月14日,憤怒的巴黎市民摧毀了巴士底獄。人們在監獄入口處發現了一行字,寫著:囚犯號碼64389000,鐵麵人。那麼鐵麵人到底是誰呢?這件事成了一個永遠的謎。
法國哲學家、思想家伏爾泰最早在作品中提到“鐵麵人”。他在其著作《路易十四時代》一書中寫道:“這個囚犯毫無疑問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但他被送往聖瑪格麗特島時,歐洲並無重要人物失蹤。”對“鐵麵人”的描述,使後人有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到底那個神秘的“鐵麵人”是何人呢?據說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在18世紀都曾下令對“鐵麵人”進行調查,但結果卻無人能知。路易十六曾明確表示要嚴守“鐵麵人”的秘密。
迄今為止,人們對“鐵麵人”的身份仍有很多種猜測。一種觀點認為,“鐵麵人”是路易十四的親生父親多熱。此種觀點以法國社科院院士潘約裏為代表。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鐵麵人”是當時的警察頭子兼法官拉雷尼。這一觀點是維爾那多在其1934年出版的《皇後的醫生》一書中提出的。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鐵麵人”是路易十四時期的財政大臣富凱。也有人說“鐵麵人”是意大利的馬基奧裏伯爵,但也都缺乏有力證據。
上述任何一種觀點,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但同時也有很多的疑點。迄今為止,“鐵麵人”的身份仍舊是個謎。曆史給後人遺留下的難題實在是太多了,有些難題也許將永遠無法解開。
8.泰坦尼克號沉沒之謎
1912年4月12日,一艘英國豪華客輪“泰坦尼克”號在駛往北美洲的處女航行中,不幸沉沒,致使1500人葬身魚腹。這次沉船事件,成為世界航海史上最大的災難,震驚了世界。在以後的歲月裏,文學家以這次沉船事件為背景,創造了著名電影“冰海沉船”,以及小說、通訊等大量文學作品。使得這次沉船事件廣為流傳。而且,在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對沉船的原因,幾乎是眾口一詞,“泰坦尼克”號是被冰山撞沉的,這艘900英尺的豪華客輪,是被迎麵漂來的冰山撞開了300英尺長的裂縫後,船艙進水,很快沉沒在紐芬蘭附近海域。
但是,80年來,對於“泰坦尼克”號沉沒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人們探索的焦點,許多探索者著書立說,試圖揭開這個謎底然而由於種種條件限製,都因證據不足,無法獲得令人信服的結論。
1985年,人們在紐芬蘭附近海域,發現了沉沒的“泰坦尼克”號。於是,探索者們利用各種先進技術手段,甚至潛入冰冷黑暗的深海,企圖揭示“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原因。然而,潛入水下觀察“泰坦尼克”號殘骸後發現,人們所能見到的隻是這艘客輪的外觀,無法探查由於冰山撞擊造成的“創傷”,因為客輪的裂縫,被厚厚的泥沙深深掩埋起來了。直到去年8月,一個由幾個國家潛水專家、造船專家及海洋學家組成的國際考察隊,在經過深入的實地考察之後,發現人們通常解釋說“泰坦尼克”號是被迎麵漂來的大冰山撞開一個大裂口的說法與當時的實際情況並不符。這個驚人的發現,引發了人們對“泰坦尼克”號沉沒之謎新的爭論。
探索者們用聲波探測儀,找到了客輪的“傷口”。結果發現,該船的裂口並非有幾百英尺長,其損壞程度異常的小,而且不是一個洞。在船的右舷共有6個小洞,總共的損壞麵積僅有12到13平方英尺。大小是否可以這樣推論,當時客輪被冰山撞擊之後,導致該船厄運就是防水艙底這6個不大的洞。研究人員根據這個發現,利用計算機成功地模擬了這場災難。這是許多專家對獲取的客輪船體殘片進行金屬構成分析和強度及物理性質等眾多數據後進行模擬的。結果人們非常清楚地發現,客輪在遭到冰山撞擊之後,海水從6個不大的小洞進水,隨後船體突然分解成兩半,便沉入海底了。人們也通過計算機模擬出了這艘客輪數十年來是如何被海水鏽蝕的,食金屬的微生物又是如何對金屬船體進行侵蝕的。整個沉船過程幾乎毫不走樣的完全模擬出來了。當研究小組把這些新研究發現的成果重新整理之後,又花費了近300萬美元製成了專題片,在法國一家電視台的午夜黃金時間特別節目裏播放,不僅在法國,在整個歐洲產生了很大影響。
人們可以通過電視畫麵看到,1912年4月當“泰坦尼克”號開始它的大西洋處女航行時,是那麼神氣。它擁有健身房、咖啡廳、壁球廳、遊泳池、土耳其浴室,還有一個發廊、3個圖書室。住進客輪的頭等艙大廳,就仿佛讓人置身於法國的凡爾賽宮。到4月12日深夜,當“泰坦尼克”號被冰山撞擊後,僅僅僅2個半小時,就沉沒了。據當時幸存者所述,船頭的損壞是從船艙的16個防水艙中的第6艙上端開始的。實際上,在6個進水艙室中,並不是平均進水,有的進水大,有的很小;這說明,撞開的洞口,有大有小。這個情況是該船設計師愛德華·威爾丁當時就提出過,可是他的這個非常重要的證言被人忽視了,在當時,人們很難接受,如此精良的客輪,隻撞了6個小洞就致使客輪沉沒?這是很難接受的事實,於是,人們都相信,該客輪是被一座大冰山撞了個數百英尺的大洞,否則無法解釋客輪在不到3個小時的時間裏就沉沒的事實。
俄羅斯科學家在1991年對該船沉沒原因清查中發現,該船的船體鋼板十分脆,1992年的約瑟夫·麥克尼斯博士撰文寫到“敲擊很脆的船體鋼板,或許使人感到它可以在撞擊下被分解成一塊塊,——實際上是從船的側麵被打開的口子。”美國的科學家對船體鋼板研究結果也證實了上麵的看法,與當時許多鋼板一樣,它有許多降低鋼板強度的硫磺夾雜物。這是船體鋼板非常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