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撲朔迷離的戰爭之謎(1 / 3)

1.滑鐵盧拿破侖慘敗之謎

拿破侖代表著一個神話,同時他也能夠創造神話。1815年3月,眼見已經“大勢已去”的拿破侖居然創造了又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神話。他率領1000餘名士兵偷渡回國,沿途守軍紛紛重新聚集在他的鷹徽旗下。沒有激烈的戰鬥,沒有血流成河的景象,不費一槍一彈,在短短19天之內從地中海到巴黎,趕走了波旁王朝,再度稱帝。這就是神話般的拿破侖!

也許隻有拿破侖自己知道,這隻是嚴酷考驗前的一點安慰而已。整個歐洲對他這一次的突然出現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進行打擊,他要麵臨的將是一場近在眼前的嚴酷的戰爭。在維也納開會的同盟國一派嘩然,他們立即放棄了彼此間的爭吵,再次聯合起來,並宣布拿破侖為“世界和平的擾亂者和人類公敵”,將不受法律保護。3月25日,英、俄、普、奧、意、荷、比等國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決心徹底打垮這個科西嘉怪物。他決定要先下手為強,拿破侖異乎尋常的充沛精力和他高效能的組織天才使其在短短的日子裏組織起一支帝國大軍。但是他做了一個後來是否感到過萬分後悔的決定,蘇爾特元帥任北方軍團參謀長,蘇爾特雖是一位相當優秀的指揮官,在奧斯特裏茨戰役中曾有著卓越的貢獻,但他的個性卻是疏懶而無條理,並曾兩次敗在威靈頓手下。

不管怎麼樣,他還是就有了迎來了接下來的滑鐵盧戰役。

1815年6月14日,拿破侖入侵比利時,利尼之戰開始,這也預示著他與整個歐洲的戰爭開始了。

6月17日傍晚到18日清晨,拿破侖帶領軍隊向高地進發,他與威靈頓之間的一仗打向了。威靈頓把陣地設在布魯塞爾以南約22公裏、滑鐵盧以南約3公裏處的一片丘陵地帶上,聖傑安山高地為主陣地,從那裏可以俯視整個戰場。陣地右翼的霍高蒙特別墅是威靈頓防禦的重點,他在這裏使用了英國近衛軍。當時拿破侖大約有7.2萬個士兵,威靈頓有7萬。拿破侖和威靈頓都在等待援軍的到來,前者等的是元帥格魯布,後者等待的則是布呂歇爾。

法軍繼續著對英國軍隊左翼的進攻。一個半小時後,拿破侖發現在東北方向約10公裏以外的一片樹林邊上,有一塊黑壓壓的東西。接著,所有的望遠鏡都看見了這塊東西。蘇爾特說他已看清楚了是部隊,大家馬上認為是格魯希來了。遺憾的是:來的軍隊是布呂歇爾而不是格魯布。布呂歇爾從格魯布的追擊下逃脫並且繞過法國元帥的視線趕到了這裏。拿破侖並沒有因此而想到撤退,他認為格魯布應該會很快到達。

很多的法國騎兵死在了戰場上,場麵異常的慘烈,但剩餘的士兵們毫不因此恐懼。

下午18時30分,法軍右翼突然傳來了一片呼喊聲和射擊的轟響聲。原來,布呂歇爾率領的3萬普軍打退了前去阻擊的法軍,趕到了戰場。這時的拿破侖依然相信格魯布馬上就能趕到,所以他仍舊帶領著近衛軍向前猛攻。大批英國騎兵衝衝了過來,近衛軍傷亡十分慘重。這個時候的拿破侖仍在等,格魯布仍沒來!

排成了方陣的近衛軍一麵抵抗著英軍的進攻,一麵保衛著拿破侖慢慢撤退。離開了滑鐵盧後,拿破侖得知幾十萬英軍主力已準備向法國進攻,而幾十萬俄軍也咄咄逼人,即將到來。這一連串的失敗讓拿破侖徹底絕望了。格魯布遲遲未到毀滅了法國軍隊。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這是一個永留紀念的會戰,它是身經百戰的拿破侖所進行的最後一次戰役。

滑鐵盧的慘敗,使得拿破侖對未來充滿了絕望。然而事實真如人們所言:滑鐵盧戰役的慘敗完全在於格魯布元帥的遲到嗎?如果格魯布元帥沒有遲到而是準時到達救援地點那是否又意味著拿破侖會一如既往地雄霸歐洲呢?

曆史是不可能重演的,我們隻有到紛繁的曆史中去找尋答案。

2.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是真的嗎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是我們從小就聽大人們講過的曆史故事。故事主要講的是:傳說在春秋時期的一場戰爭中,吳國打敗了越國,吳軍把越王勾踐包圍在會稽山上,致使越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忍辱求和。從那以後,越國成為吳國的臣國,並受控於吳國。越王勾踐像奴隸一般在吳國宮中服役3年,後來吳王免去了勾踐的罪,讓他回國去了。勾踐回到越國後,立誌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誌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嚐一嚐苦味,還自己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越國最終滅了吳國,就是因為勾踐這十多年的磨練並實行了各種得力措施。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臥薪嚐膽”。

但曆史上的越王勾踐是不是真的用‘臥薪’和‘嚐膽’兩種手段來激發勉勵自己的呢?還是後人在其曆史原形的基礎上加以豐富的呢?首先從曆史典籍來看,在成書年代較早的《左傳》和《國語》中,在講述勾踐的生平事跡時,都根本沒有記載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行為。這可是兩本史實性較強,很具參考價值的書籍,其可信度以該是比較高的。其次,西漢時司馬遷《史記》在《越王勾踐世家》中,也僅記載了越王勾踐曾經“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嚐膽”,而絕沒有關於越王勾踐曾經臥薪的事。後書中的《勾踐歸國外傳》,也僅說越王勾踐“懸膽於戶,出入嚐之,不絕於口”,而根本沒有臥薪的事。這樣看來,嚐膽之事,最早出現於西漢的《史記》;而臥薪之事,到東漢時還沒有記載。

據研究人員考證,“臥薪嚐膽”作為一個成語的首次使用是在在北宋蘇軾所寫的《擬孫權答曹操書》中,而這隻是一篇遊戲性質的書信體文章,它的內容原與勾踐是不相幹的。

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倒是曾談及吳王夫差有“坐薪嚐膽”之事,可主人公卻不是越王勾踐。而且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也有這樣的說法。更有後來的《左傳事緯》和《繹史》兩書中,也都曾提及這臥薪嚐膽的主人公是吳王。但與此同時出現的,由南宋真德秀所著的《戊辰四月上殿奏劄》和黃震所著的《古今紀要》、《黃氏日抄》等書中又把主人公寫成了越王勾踐。可見在南宋時期,這‘臥薪嚐膽’一事究竟是夫差還是勾踐所做還沒有一個定論。

到明朝末年,梁辰魚寫傳奇劇本《浣紗記》,倒是好好渲染了一下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二事。還有同時期的作家馮夢龍在其刊刻的曆史小說《東周列國誌》中也多次提到過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直到現在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但其真實性卻需要考證。

另有一些學者指出,越王勾踐“臥薪”之事,在東漢時代成書的《吳越春秋》中的《勾踐歸國外傳》中還是有記載的。其原文是“苦身焦思,夜以繼日,用蓼攻之以目臥”。這其中的‘蓼’是指苦菜(清朝馬瑞辰的解釋),‘蓼薪’的意思就是說蓼這種苦菜聚集得非常多。臥薪、嚐膽分別是讓視覺和味覺感到苦。後人把“臥薪”說成是在硬柴上睡覺,是曲解了《吳越春秋》的意思,因為“臥薪”是眼睛遭受折磨而不是身體遭受折磨。這種說法的結論是:盡管後人誤解了這個詞語的意思,勾踐確實有過臥薪嚐膽的行為。

“臥薪嚐膽”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嗎?為什麼曆史上這麼晚才有記載?若說是假的,它卻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這兩種說法都有根據。因此,它成為中國曆史上的又一個未解之謎。

3.十字軍東征之謎

十字軍東征是自公元11世紀末至13世紀下半葉,發生的八次宗教性軍事行動的總稱,是由西歐基督教(天主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由於羅馬天主教聖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十字軍東征大多數是針對伊斯蘭教國家的,主要的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耶路撒冷。這場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近200年,這期間教會授予每一個兵員十字架,後來被稱作十字軍。十字軍東征被人們認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巳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汙的錯誤行為。

在1095年後的200年間,至少出現過8支十字軍,如果把兒童十字軍和其它較小的十字軍活動計算在內,則最少有11支,動用的總兵力不下三四百萬。其中,隻有1095年的第一次十字軍可以算作是一次成功的東征。

後來幾次的十字軍在小亞細亞和回教軍反複較量,不過,就是沒有辦法再取得像第一次東征那樣的成績。由於十字軍無法奪回耶路撒冷,於是他們把第五次(1217~1221年)、第六次(1228~1229年)和第七次(1248~1254年)東征的目標轉向了埃及,因為那裏是穆斯林勢力的一個重要基地。

斷斷續續進行的十字軍東征戰不僅給近東地中海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使西歐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許多農民被編入十字軍後,一路上受凍、挨餓、生病、陣亡,還有不少人被抓去賣為奴隸,成千上萬的農民就這樣慘死他鄉。在十字軍東征中,歐洲的騎士、封建領主和教會教皇卻大發橫財。整個運動到了後來也完全變質,不但出現基督教徒自相殘殺的局麵,也演出了“兒童十字軍”的鬧劇。

十字軍東征是有其侵略目的,這是歐洲的宗教勢力借反對“異教徒”——穆斯林,奪回“聖墓”和“聖地”——耶路撒冷等宗教口號加以掩飾,來掠奪近東地區的土地和財富的野蠻戰爭。但是,在政治上,十字軍東征加速了西方封建製度的崩潰;在經濟上,十字軍東征打開了東西方的商路,促進了地中海沿岸一些新興城市的貿易繁榮;在文化上,十字軍東征讓當時落後的西歐人民接觸和吸收了較發達的東羅馬帝國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所以說,從多方麵來看十字軍東征是有著眾多意義的。

十字軍遠征持續了近200年,羅馬教廷建立“世界教會”的企圖不僅完全落空,而且由於其侵略暴行和本來的罪惡麵目,使教會的威信大為下降,後世史家評論說:“在某種意義上說,比失敗還更壞些。”

4.甘肅小山村驚現古羅馬軍團後裔之謎

近幾年,甘肅境內一個本不為人知的小村莊好像比中外馳名的敦煌莫高窟還要有魅力,讓不少遊人紛至遝來,同時也讓眾多學者接踵而至。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吸引著這些人的腳步呢?一時間,考古發掘、學術研究在這個神秘的村莊展開。這個神秘的小村莊當地人把它稱作“者來寨”,而這裏還有一個名字——驪靬。

遠遠望去,“者來寨”緊緊依靠在綿延起伏的祁連山下,用黏土夯築的土坯房構成了整個村莊的全貌,這裏常年幹旱少雨,沙化現象十分嚴重,這使原本貧瘠的土地看上去顯得更加荒涼,從外表根本看不出有什麼與眾不同。那麼,是什麼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目光呢?

當你看到這裏的村民時,你似乎就可以感受到這裏真的有所不同了。這裏的村民大多都長著棕色或黃色的頭發,眼睛也多是藍色或灰色的,讓你不由得產生一種置身異域的感覺。是的,這就是讓研究人員紛至遝來的原因之一。

上世紀50年代,專門研究中國曆史的牛津大學教授果梅爾·杜布斯率先提出驪靬村與羅馬軍團有曆史淵源的說法。

據史學家介紹,公元前53年,古羅馬的執政官克拉蘇派出5萬將士攻打中亞,這支不可一世的遠征軍最終被強悍的對手打得落花流水,其中隻有一支約6000人的軍隊,血戰數十日後突出重圍。但這支幸存下來的古羅馬遠征軍卻從此一下子神秘地“消失”了,在古羅馬史料中,查不到任何關於他們的下落。

而據《後漢書》記載:“漢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而“驪”是一個帶有軍事色彩的詞語,指的就是“羅馬軍團”的意思,也正是當時中國人對羅馬的稱謂。於是眾多曆史學家紛紛推測,驪靬城正是西漢安置古羅馬戰俘之城。

在《漢書·陳湯傳》中也有一段很富有傳奇性的記載:公元前36年,陳湯在討伐郅支的戰爭中發現一支奇特的軍隊,以步兵百餘人組成夾門魚鱗陣、盾牌方陣,使用土城外加固重木的防禦方式。其中所記述的這些戰法都是羅馬軍隊的獨用戰術。有些人認為,這些證據這支軍隊就是卡爾萊戰役中潰退並失蹤17年的古羅馬殘軍的最好證據。

在這裏的村民還保留著不少古羅馬的習俗。比如,當地葬俗與眾不同,他們在安葬死者時,不論地形如何,一律頭朝西方。並且,當地人對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鬥牛。村民們在春節時都愛用發酵的麵粉,做成牛頭形饃饃,俗稱“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放牧時,村民們特別喜歡把公牛趕到一起,想方設法讓它們角鬥,而這正是古羅馬人鬥牛的遺風。

專家們在永昌縣縣誌中找到了這樣的記載,“在今涼州俯永昌縣南,本以驪靬降人置縣”,這說明驪靬縣的設置與古羅馬軍團的戰俘有著密切聯係。據史書記載,驪靬縣設置在了番禾縣南麵的照麵山下,而對麵的山正是與者來寨緊緊相鄰的祁連山,番禾縣也正是今天的永昌縣,這說明史書中記載的驪靬縣就設在了者來寨。

難道他們真的是古羅馬軍團的後裔嗎?他們真的和羅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嗎?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想到要用DNA檢驗來揭開真相。於是,科學家們采集了甘肅驪千村及其周邊地區居民的共93份血樣。但是,蘭州大學的遺傳學家謝小東(譯音)對此表示不宜過度樂觀。他說:“即使證明這些人是羅馬帝國的後人,也不必然意味他們就是古羅馬軍團的後裔。羅馬帝國版圖遼闊,許多軍人就地征募。換言之,我們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

時光荏苒,2000年的時光已隨風逝去,令人遺憾的是,為古羅馬人而設的驪靬縣早已在曆史的風雲變幻中不複存在,那些驪靬人也沒有留下絲毫有關他們的記載,惟獨留下的隻有他們的後人,在曆史的長河中向世人講述著一個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

5.神秘莫測的“八陣圖”之謎

說起智慧高深莫測的諸葛亮,你一定會說“佩服”。他的才能幾乎是毋庸置疑的,像木牛流馬之類的發明創造,足以解釋為什麼當時的人們把他竟若神明。八陣圖這種古代陣法也是他的善用的妙招之一,而且以使用的巧妙而著稱。

幾千年來,人們一直想弄清這八陣圖的奧妙所在。在我國各地都有諸葛亮所遺留的八陣圖的傳說,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四川奉節的水八陣。這水八陣就位於長江與梅溪河之間的沙洲上,由64堆石頭壘成。石壘高1.67米,十分牢固,幾經大水衝擊也沒有改變位置。在三國演義中,東吳大將陸遜曾被困於陣中,還是經諸葛亮的嶽父指點才得以脫身的。但據學者們考證,這裏可能隻是諸葛亮用於演習排兵布陣而非為實戰而準備的地方。

另外在奉節白帝城的東北和四川新都縣都發現有類似水八陣那樣的石壘,但可能都是演習之用。陝西勉縣的定軍山也曾經傳說有八陣圖,但研究人員未能找到遺跡。

6.納粹屠殺猶太人之謎

看過《辛德勒的名單》後,相信許多人都對其中的納粹德國對於猶人的大肆屠殺和迫害深惡痛絕,同時也可能不理解。雖然世界曆史上種族歧視乃至迫害的例子並不少,但在二戰中納粹德國對於猶太人黑暗殘忍的迫害卻是史無前例的,更何況在人類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定水平之後。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呢?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寫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對立麵就是猶太人。”這其中的仇恨其實是有很多來由的。在曆史上,歐洲人對猶太人一直持有成見。不幸地是,這種反對猶太人地意識,居然演變成了一種文化沉澱,在某些國家和地區一直“遺傳”到現代。尤其是進入本世紀後的德、意、奧民族,反猶情緒與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隨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指出,是耶穌地12門徒之一地猶大為了30塊銀幣而出賣了上帝之子,是猶太人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造成了基督徒們在情感上對猶太人地仇視。這種宗教感情地社會化,又逐漸衍化成一種大眾化地厭惡猶太人地社會心態。同樣,這種社會心態也作為一這其中的仇恨其實是有很多來由的。在曆史上,歐洲人對猶太人一直持有成見。社會政治地潛在力量。

雖然德國曆來有歧視和排擠猶太人的傳統,然而由排擠轉向殘無人道的種族屠殺,卻是在希特勒上台以後的事。希特勒認為實施建立一個德意誌民族的日耳曼帝國地罪惡計劃需要巨額資金提供財力保證。而當時的歐中還處在經濟危機的陰影之下,在國力衰落地情況下,納粹把手伸向富有的猶太人成為了他們地理所當然。居住在歐洲各地的猶太人,較之於其它民族而言,不僅富有,而且素質也高。麵對這樣一個民族,希特勒及其黨徒們,既感到仇恨,又覺得膽怯。加上當時德國社會政治生活完全處在一種極端瘋狂地症狀之中,使希特勒的仇猶反猶觀點不僅有了適當地社會環境,且得以迅速瘋狂起來。當然這其中也有希特勒的瘋狂病態心理的原因。

在二戰中德國先後在占領地如波蘭、立陶宛、烏克蘭等猶太人書量較多的國家建立了“集中營”,然後把從各個占領區和仆從國抓到的猶太人成批地運到這些死亡集中營中,送到偽裝成浴室的毒氣室裏殺死,然後焚屍滅跡。這種令人發指的行為一直持續到德國投降才停止。

關於納粹為什麼要屠殺猶太人,目前仍有多種說法,但都未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所以希特勒這一行為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7.二戰期間美國製造的三顆原子彈

在很多反映二戰的影片中我們都看到過,美國向日本投射的原子彈在日本領土爆炸的畫麵。從曆史角度講,這一軍事行動也從一方麵加速了日本的投向。而美國也成為第一個將原子彈用於實踐戰爭中的國家。

從1939年發現核裂變現象到1945年製成原子彈,美國隻花了6年的時間。1939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研製原子彈,1945年美國軍方就造出了三顆,它們的代號分別是“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1945年7月16日5時30分,“大男孩”用於試驗被引爆,從16日到21日,杜魯門連續不斷地收到原子彈“大男孩”試驗成功的報告。7月30日,杜魯門總統發布命令:鑒於日本政府拒絕接受無條件投降,美軍可在8月3日以後,在天氣許可的條件下,立即在日本的廣島、小倉、新潟和長崎四城市中選擇一個目標,投擲特種炸彈。1945年8月6日投到廣島的原子彈,代號為“小男孩”,重約4.1噸,威力不到20000噸。隨後杜魯門發表聲明,要求日本趕快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免再遭原子彈打擊。但廣島的悲劇並沒有使日本政府立即同意接受“無條件投降”。8月9日投到長崎的原子彈,代號為“胖子”,重達4.5噸,威力約20000噸。兩次原子彈爆炸共造成數十萬日本人傷亡。美軍在日本投下大量傳單,稱如日本再不投降,將會遭到成千上萬顆原子彈的轟炸,直至徹底毀滅!隨後蘇聯正式對日宣戰。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終於頒詔,宣布投降。不可否認,原子彈確實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但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後來所說,“原子彈決定了日本命運的觀點是錯誤的。”

8.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潛艇失事之謎

“庫爾斯克”號核潛艇艇體長154米,寬18.2米,吃水9米,排水量1.39萬噸,由兩個核反應堆提供動力,深海航行速度可達28節,水麵航行速度超過19節,續航能力為120天,最大下潛深度為300米,編製艇員107人,其中包括48名軍官,最多可載員135人。是由俄“王牌”武器設計局——“紅寶石”設計局設計的,潛艇上的許多設計方案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是俄海軍最新的戰略核潛艇之一,也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核潛艇之一,曾被俄羅斯媒體譽為“航母終結者”。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堅固的龐然大物,卻在一聲慘烈的爆炸之後,毀於一旦。在人們千辛萬苦的打撈工作結束後,“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終於浮出海麵了。在俄羅斯電視台公布的畫麵中,“庫爾斯克”號的毀壞程度驚人,整個艇身麵目全非,內部裝置所剩無幾,當時爆炸時慘烈的情景可見一斑。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個享有至高美譽的鋼鐵戰神的慘劇呢?從其失事的消息一經傳出這一問題就困擾著人們。

早在庫爾斯克號剛剛沉沒時,俄官方對造成此次悲劇的原因猜測有三種:第一,“庫爾斯克”號可能碰上了戰爭期間遺留的水雷;第二,“庫爾斯克”號可能與其它水下物體相撞,比如前來秘密觀察俄海軍演習的別國潛艇等;第三,庫艇在發射魚雷時發生爆炸。

而正當“庫爾斯克”號的打撈工作進行得熱火朝天的時候,俄羅斯媒體突然爆出其可能是被俄北方艦隊的“彼得大帝”號重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發射的魚雷擊沉的驚人消息。當然俄羅斯海軍總司令庫羅耶多夫隨即否認了這一說法,可是有更多層出不窮的說法與猜測,讓人無所適從。

有一些專家認為“庫爾斯克”號沉沒是由於在潛艇內部發生了火災,火災使艇內產生了真空,隨後導致了爆炸,就像“真空炸彈”爆炸的原理一樣;還有的人猜測“庫爾斯克”號是由於魚雷內試用新型的電池短路造成爆炸……

經過專家們的初步調查後,負責這次調查工作的俄羅斯總檢察長烏斯季諾夫表示,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共發生了兩次爆炸,第一次是魚雷爆炸,而魚雷爆炸又引發了第二次威力更加強大的爆炸,以至於將潛艇前部炸得所剩無幾。兩次爆炸的間隔時間隻有135秒,潛艇上的官兵甚至根本就來不及穿上救生衣,在爆炸發生後的6至8小時之後庫爾斯克號便沉沒了。

隨著調查工作的深入,各種新的發現也不斷的出現,調查人員在對艙內艦艇的自動記錄裝置所記錄的數據做過分析之後得出了比較一致的意見:是魚雷爆炸導致了庫爾斯克號的沉沒,但魚雷為何會爆炸現在暫時還不清楚,有可能是自身原因,也不排除與其它物體相撞的可能。這一切都讓人們對近期“真相大白”寄予很大的希望。

2002年6月19日,俄羅斯政府宣布,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沒原因是由於該艇攜帶的一枚魚雷突然爆炸所致。後正式明確爆炸是因為魚雷燃料泄漏。2002年,俄羅斯設計核潛艇的“紅寶石”設計局通過做實物試驗,從潛艇破損鋼板的扭曲程度和對殘留物的分析,進一步證實了上述結論。這好像使得“庫爾斯克”號沉沒得原因大白於天下了,然而2005年5月,英國媒體曾報道:最新的一部法國紀錄片《庫爾斯克:一艘洶湧海水下的潛艇》披露,庫爾斯克號的爆炸沉沒是因為遭到美軍核潛艇發射的MK-48型魚雷攻擊所至。雖然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證實,但是這一消息的傳出卻是本已畫上句號的庫艇失事事件,又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由此可見,籠罩在“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上的迷霧在短期內仍難以消散。

9.敦刻爾克大撤退之謎

敦刻爾克是失敗之巔,還是勝利之始?盡管敦刻爾克是同盟國失敗的頂峰,盡管德國的失敗在當時還是無稽之談,但毋庸置疑的,德國的最終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