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撲朔迷離的戰爭之謎(2 / 3)

敦刻爾克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堡,自公元9世紀以來一直是法國北部重要港口,1939年以吞吐量計為法國第三大港。而就是這裏,曆史被改寫了。

這是二戰中一場奇怪的戰役,早在1940年5月19日英國就預見到失敗已成定局,戰時內閣指示海軍部製定組織遠征軍撤退的計劃。該行動由多佛爾軍港司令海軍中將拉姆齊全權指揮,計劃從法國沿岸的三個港口,每天撤退一萬人,並集中了30艘渡船、12艘掃雷艦。如果這些港口設施能夠充分利用,30萬英法聯軍完全可以在短短幾天之內攜帶全部裝備安全登船,然而兩個星期以來,該地區一直遭到德軍猛烈轟炸。但英國空軍戰鬥機司令部司令道丁表示隻有在滿足保衛本土的前提下,才能派出戰鬥機前往敦刻爾克。然而在濃霧的掩護下,這場奇怪的戰役勝利了。

美國軍事曆史學家則把敦刻爾克撤退列為二次世界大戰最著名戰役之首。正如丘吉爾報告敦刻爾克撤退時所說:“我們挫敗了德國消滅遠征軍的企圖,這次撤退將孕育著勝利!”英國著名的軍事曆史學家亨利·莫爾指出,這絕不是一場奇恥大辱的敗退。歐洲的光複和德國的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開始的!敦刻爾克的偉大意義就在於,英國保留了繼續堅持戰爭的最珍貴的有生力量。

10.希特勒血洗衝鋒隊之謎

希特勒的衝鋒隊是幫助他登上德國執政位置的主力軍,可以說是他親信中的親信。然而,1936年6月30日淩晨,曾為混世魔王希特勒上台執政立下汗馬功勞的衝鋒隊在一串機關槍的猛烈掃射之後隨即在“世間蒸發”了。殺人狂希特勒草菅無辜並不奇怪,但這支曾給過他重要幫助的隊伍也遭受到了同樣的噩運,卻很令人費解。以參謀長羅姆為首的衝鋒隊對希特勒來說不可不算是自己人。那麼對自己人為何還要下此毒手?

研究人員在經過不少考察之後,把原因歸納為以下幾點:

其一,衝鋒隊已經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所以,無論用什麼途徑,衝鋒隊必然會從曆史舞台上退出去。

其二,希特勒與羅姆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矛盾,既可以說是患難之交,但兩人同時又有很大分歧。

羅姆在希特勒上台後,不僅加緊發展衝鋒隊,而且叫嚷著進行“二次革命”,建立真正的“民族社會主義”國家。他的這些企圖使納粹政權無法容忍,希特勒便考慮著如何把衝鋒隊解決掉。

其三,衝鋒隊與黨衛隊的鬥爭。於1925年成立的黨衛隊,即黑衫黨,原是衝鋒隊的下級組織,作為希特勒鐵杆衛隊的黨衛隊,在衝鋒隊膨脹的同時亦迅速發展壯大。在爭權奪寵的競爭中這兩支政治力量必然會發生矛盾衝突,特別是從1929年希姆萊擔任黨衛隊全國首領後,雙方的矛盾更為激化。

其四,衝鋒隊不被國防軍所容。德國軍隊在一戰後受到限製,在衝鋒隊成立之初陸軍方麵出於使德國武裝起來的目的,對衝鋒隊采取的是扶持態度,把它作為後備軍。但隨著羅姆想要取代國防軍的意圖的日益暴露,軍界意識到其特權受到了威脅。部長勃洛姆堡強烈要求希特勒對衝鋒隊給予一定的限製,把衝鋒隊排斥在武裝部隊之外,隻把國防軍作為“武器的惟一持有者”。希特勒在決定如何取舍二者的過程中,按理說應較為偏袒他的發跡資本衝鋒隊,但這樣做有兩大棘手的問題:一是若保留龐大的衝鋒隊,他將很難向歐洲各國作出恰當解釋,他的外交將因此而陷入難堪境地;二是如果把國防軍得罪了,繼承危在旦夕的興登堡的總統職位的野心就難以達到。所以,經再三權衡希特勒最後決定讓衝鋒隊犧牲掉。事實上在血洗衝鋒隊之前,希特勒已得到了軍界將支持他繼任總統的承諾。

於是希特勒便以衝鋒隊陰謀“二次革命”為借口,順水推舟地將除掉惹是生非的衝鋒隊和取悅資產階級這兩個目的在政治清洗中“畢其功於一役”。毫無疑問,上述四點都是事件背後的原因,但最後真正促使希特勒下定決心、付諸行動的又是由何事直接引發的呢?火藥桶之導火索何在?由何人直接引爆?曆史學家們還在孜孜不倦以求之。

11.五千多年前的核戰爭之謎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一譯《瑪哈帕臘達》,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意譯為“偉大的波羅多王後裔”,描寫班度和俱盧兩族爭奪王位的鬥爭,與《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寫成於公元前1500年,距今約有3500多年了。而書中記載的史實則要比成書時間早二千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是發生在距今約五千多年前了。

此書記載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遊的科拉瓦人和潘達瓦人、弗裏希尼人和安哈卡人兩次激烈的戰爭。令人不解和驚訝的是從這兩次戰爭的描寫中來看,那是核子戰爭!

書中的第一次戰爭是這樣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穩坐在維馬納內降落在水中,發射了‘阿格尼亞’,如同一陣暴雨,包圍了敵人,威力無窮。刹那間,一個濃厚的陰影迅速在潘達瓦上空形成,上空黑了下來,黑暗中所有的羅盤都失去作用,接著開始刮起猛烈的狂風,呼嘯而起,帶起灰塵、砂礫,鳥兒發瘋地叫……似乎天崩地裂。”“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曳,這種武器發出可怕的灼熱,使地動山搖,在廣大地域內,動物灼斃變形,河水沸騰,魚蝦等全部燙死。火箭爆發時聲如雷鳴,把敵兵燒得如焚焦的樹幹。”

如果阿特瓦坦武器造成的後果像一場火暴,那麼古爾卡製造的攻擊後果則是一場核彈爆炸及放射性落塵中毒。

第二次戰爭的描寫更令人毛骨悚然,膽顫心驚:“古爾卡乘著快速的維馬納,向敵方三個城市發射了一枚飛彈。此飛彈似有整個宇宙力,其亮度猶如萬個太陽,煙火柱滾升入天空,壯觀無比。”“屍體被燒得無可辨認,毛發和指甲脫落了,陶瓷器爆裂,飛翔的鳥類被高溫灼焦。為了逃脫死亡,戰士們跳入河流清洗自己和武器。”

後來考古學家在發生上述戰爭的恒河上遊發現了眾多的已成焦土的廢墟。這些廢墟中大塊大塊的岩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麵凸凹不平。要能使岩石熔化,最低需要攝氏一千八百度。一般的大火都達不到這個溫度,隻有原子彈的核爆炸才能達到。

在德肯原始森林裏,人們也發現了更多的焦地廢墟。廢墟的城牆被晶化,光滑似玻璃,建築物內的石製家具表層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倫、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都發現了史前核戰的廢墟。廢墟中的“玻璃石”都與今天的核試驗場的“玻璃石”一模一樣。

這些考古發現吻合了流傳的史料記載,我們可知五千多年前人類也曾在印度發展出高度文明,甚至熟悉利用核能,卻由於爭權奪利而濫用,使他們遭到了毀滅。相較於非洲奧克洛發現的二十億年前的核反應爐,人類能運用於和平用途,同時利用天然地形堆放核廢料,這種高度物質文明顯然是由相對高度的精神文明下所發展出來的,運轉五十萬年,代表五十萬年的和平與繁榮。否則像史詩中描述的印度古文明中用核武戰爭互相的攻擊,可能不消五十年就自我毀滅了!現代人類才幾十年的核能技術,光為了核廢料爭論不休,遑論其它,我們真該為此感到汗顏呢。

12.希波戰爭——東西方兩大古文明的碰撞

人類文明古國之一希臘,戰爭多少個世紀連續不斷。公元前492年開始,這裏爆發了世界曆史上第一次歐亞兩洲大規模國際戰爭——希臘、波斯戰爭。這場戰爭前後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結果是希臘城邦國家和製度得以幸存下來,而波斯帝國卻一蹶不振。

古希臘,由於地形的限製,許多城邦被山脈分隔著,中間隻有極少量的陸上交通,所以每一個城邦小國都以“天下”自居。城牆內是朋友,而在城牆外就到處是敵人。因此在希臘本部、愛琴海的海岸和各島嶼上,一共興起了幾百個城市國家。其中雅典、斯巴達這兩個城邦發展較為迅速和強大。

隨著各城邦人口的增多,希臘人開始向沿海地區移民和殖民,同時,由於本邦糧食生產有限,奪取敵人的莊稼就成了經常性的作戰目標。因此,各城邦國家經常發生戰爭。在斯巴達,男人們都不在家居住,隻在營房裏準備打仗。每年一次,把男孩們殘酷地加以鞭撻,以考驗他們忍受痛楚的能力。女孩們必須嚴格的體育訓練,希望她們能把較強的體力遺傳給她們的兒女,以便將來守衛城堡。

波斯是古代西亞一個奴隸製國家,它是通過征服而發展起來的大帝國。到大流士統治時期(前522—前486年),波斯已成為世界古代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波斯軍隊的主要成分是騎兵和弓箭手,有若幹個擁有1萬人的師團。公元前6世紀中葉,波斯帝國侵占小亞細亞西部沿岸希臘人建立的各城邦。公元前513年,國王大流士一世進一步控製了黑海海峽和色雷斯一帶,直接威脅到希臘半島諸城邦的安全與利益。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米利都爆發反波斯起義,雅典等城邦相助。波期帝國派重兵於公元前494年將起義鎮壓下去,米利都城被毀,同米利都一道舉兵起義的一些希臘城邦也遭殘酷洗劫。波斯帝國早有西侵野心,於是借口雅典和埃雷特裏亞援助米利都,於公元前492年夏,發動了對希臘的戰爭。大流士一世派馬多厄烏斯率陸海軍遠征希臘。但天公不作美,海軍在阿索斯海角遇到大風暴,三百多艘戰船撞毀,兩萬餘人葬身魚腹;陸軍也遭到色雷斯人的襲擊,出師不利,退回小亞細亞。

公元前490年春,大流士一世派達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軍約5萬(包括近400艘戰船)第二次遠征希臘。首先攻占並破壞了埃雷特裏亞城,繼而南進,在距雅典城東北約40公裏的馬拉鬆平原登陸。麵對強敵,雅典政府一麵緊急動員全體雅典公民赴馬拉鬆應戰;一麵派遣長跑健將腓力庇得星夜奔往斯巴達求援。他在兩天內跑了150公裏,於9月9日到達斯巴達。斯巴達人雖然同意出兵,但聲稱隻有等待月亮圓了才能出兵援助。這樣,反波斯入侵的任務就完全落在雅典身上。9月12日晨,馬拉鬆會戰開始。希臘步兵占據有利地形,主力分置於兩翼,趁波斯軍大部分騎兵尚未趕到會戰地點,佯作正麵進攻。波斯軍依仗兵力優勢,取中央突破戰術。希臘中軍且戰且退,波斯軍步步進逼。希臘軍突然發起兩翼攻擊,其長槍密集方陣攻勢淩厲,波斯軍抵擋不住,倉皇後撤。希臘軍乘勝追擊,波斯軍潰敗,退至海上回國。此役,希臘軍殲敵6400人,繳獲一批艦船,自身損失不足200人。馬拉鬆會戰成為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之一。雅典人獲勝後,又立即派腓力庇得從馬拉鬆奔回雅典去報喜。他一下子跑了42公裏又195米,到達雅典城時,已經精疲力竭,隻喊了聲“高興吧,我們勝利了!”就倒地而死了。後世為了紀念馬拉鬆戰役和腓力庇得,就舉行同樣距離的長跑競賽,並定名為馬拉鬆長跑。

馬拉鬆之戰後,雙方積極擴軍備戰。公元前486年大流士一世死亡,其子薛西斯一世即位後,下令在聖山半島底部開挖運河,在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架設浮橋,在色雷斯囤積糧草、從被征服地區征集兵員。希臘方麵,公元前481年,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希臘三十多個城邦,在科林斯召開了結盟大會。會上決定建立軍事同盟,推舉擁有強大陸軍的斯巴達為盟主,組建希臘聯軍,準備抗擊波斯再次入侵。

公元前480年春,大流士一世的繼承者薛西斯一世出動約25萬人、1000艘戰船大舉遠征希臘。波斯軍分水陸兩路,沿色雷斯西進,占領北希臘,逼近溫泉關。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率領先期到達的希臘聯軍約七千人扼守地勢險要的溫泉關。斯巴達人歐利比阿德斯指揮希臘海軍控製阿提密喜安海岬。8月中旬,波斯軍向溫泉關發起猛攻,希臘聯軍頑強抗擊,波斯軍屢攻不克,損失慘重。後由於當地一希臘人把波斯軍引到希臘守軍側後,致使列奧尼達及300名斯巴達人腹背受敵,壯烈犧牲。波斯軍長驅直入,占領中希臘,進入雅典城。

此前,雅典已將成年男子編入軍隊,將其它居民南撤到特裏津城和薩拉米斯島等地。地米斯托克利說服歐利比阿德斯把希臘艦隊撤到薩拉米斯灣,準備決戰。

9月下旬,薩拉米斯海戰開始,波斯艦隊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呈圍攻態勢。希臘艦隊隱藏在艾加萊奧斯山後,編成兩線戰鬥隊形,勇敢地發起攻擊。希臘戰船船體小,運動自如,能夠靈活地襲擊敵艦。船體碩大的波斯戰船調度失靈,陷於被動挨打的境地,甚至自相碰撞而沉沒。波斯海軍遭受重大損失,親征希臘的薛西斯一世深恐後路被切斷,倉皇敗逃回國。基陸軍退至北希臘。公元前479年8月中旬,希波雙方陸軍在布拉底附近舉行決定性會戰。斯巴達統帥包桑尼率領希臘聯軍約10萬人,重創占有明顯優勢的波斯陸軍,波斯人的第三次遠征以失敗告終。

波斯軍第三次遠征失敗後,以雅典為首的希臘聯軍乘勝反攻。公元前478年,雅典艦隊占領赫勒斯滂海峽北岸的重鎮塞斯托斯,從而控製了通向黑海的要道。同年,雅典聯合愛琴海沿岸各城邦成立提洛同盟。公元前476年,希臘聯軍在西門指揮下攻占色雷斯沿海地區、愛琴海許多島嶼和拜占庭。公元前468年,希臘海軍在歐裏墨東河口大敗波斯艦隊。公元前449年,希臘海軍在塞浦路斯島東岸的薩拉米斯城附近重創波斯軍,至此雙方同意停戰講和。雅典派全權代表卡裏阿斯赴波斯首都蘇薩談判並簽訂了《卡裏阿斯和約》。和約規定:波斯放棄對愛琴海及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出口)的控製,承認小亞細亞西岸希臘諸城邦的獨立地位。希波戰爭至此結束,雅典成為愛琴海地區霸主。

希波戰爭是亞洲與歐洲之間的一場規模大、時間長的戰爭。結果使希臘獲得了自由、獨立與和平,雅典一躍上升為愛琴海地區的霸主,控製了通往黑海的要道,奪取了愛琴海沿岸包括拜占庭在內的大量戰略要地。希臘在愛琴海上稱霸,對沿岸國家進行掠奪,獲得了巨大利益。“人們似乎都一致被喚醒了”,他們紛紛效仿希臘雅典,大造艦艇和商業船,積極發展海上力量,爭奪海上霸權,向海岸國家傾銷商品、開辟市場、攫取經濟利益。英國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中說:“隨著這一戰,我們也就站在了西方世界的門坎上麵,在這個世界之內,希臘人的智慧為後來的諸國,奠定了立國的基礎。在曆史上,再沒有比這兩個會戰更偉大的,它們好像是兩根擎天柱。負起支持整個西方曆史的責任。”

軍事學術在希波戰爭中得到了很大發展。希臘在戰略上正確確定戰爭每個階段的決定性地段和主要突擊方向,根據戰局和力量對比決定戰爭方法,以及在戰爭中首創方陣這一著名戰鬥隊形,對西歐軍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3.羅馬帝國覆亡之謎

公元410年,哥特人首領阿拉裏克率領日耳曼蠻族大軍攻占了有“永恒之城”之稱的羅馬城,西羅馬帝國逐步走向滅亡。但這次事件,並不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真正原因。那麼西羅馬帝國覆亡的原因何在呢?在公元410年攻克羅馬城以前許久,哥特人就在逐漸慢慢地沿用羅馬人的風俗習慣,而在邊遠地區居住的羅馬人,幾百年來,也不斷接受蠻族文化的影響,同時日耳曼民族雇傭的羅馬士兵也日漸增多,他們對羅馬當然不是忠於職守。

因此,阿拉裏克於公元410年攻克羅馬,並非對羅馬帝國致命的打擊。不過,因為那是羅馬帝國800年來第一次被打敗,心理上的傷害,很難估量,也許比破壞建築物更加不能挽回。這個原因使人們更加容易理解,為什麼阿拉裏克攻克永恒之城,在曆史上一直被看做是羅馬帝國滅亡的象征;而汪達爾王蓋塞裏克於公元454年攻陷羅馬時燒殺搶掠更甚的事實,反而不算什麼。

最近掌握的證據,對解釋羅馬因何在公元5世紀為哥特人不費吹灰之力一舉攻克,也許幫助很大。1969~1976年,在英國南部賽倫塞斯特展開的挖掘工作,在一座公元4世紀末5世紀初的羅馬人的墓群裏,找到了450具骸骨,多數骨頭中的含鉛量,是正常人80倍之多,兒童骸骨則更加厲害。這些人可能死於鉛中毒,雖然未能證明這一點。

羅馬人對他們的優良供水係統引以為傲,通常都以鉛管輸送飲用水。羅馬人用鉛杯喝水,用鉛鍋煮食,甚至用氧化鉛代替糖調酒。吃下如此多的鉛,一定會全身無力,吃下大量的鉛還有另一個惡果,就是喪失生育能力。後期的羅馬皇帝經常鼓勵夫妻生育更多子女,可能是為預防人口減少,雖然並無精確詳細的人口消長數字證實有這種現象。即使吸收微量的鉛,對生殖能力也有影響,所以羅馬人很可能因為喝了含鉛的酒和水而致死及致使帝國覆亡。

但這種看法並沒有充分的依據,隻是根據少量考古資料提出的猜測,這種假設還有待更多資料加以證實。

鉛中毒也不可能是羅馬城於公元5世紀被攻陷的惟一原因。如果是這樣,東羅馬帝國為什麼能在西羅馬被滅亡後,繼續存在1000年呢?當然,東羅馬帝國仍然能存在,原因很多:邊疆不長,較容易抵禦,可避免外族入侵;同時,東羅馬帝國國內治安維持較好。但有一件事情也值得人們關注,就是東羅馬帝國境內的鉛礦較西羅馬少得多,所以當地居民隻得湊和使用自認為較低劣的瓦鍋和陶杯。羅馬帝國滅亡的真正原因在哪裏?也許還有更多的秘密有待探尋,還有更多的謎團有待解開,人們期待著羅馬帝國覆亡的原因早日真相大白。

14.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之謎

顧名思義,“無敵艦隊”就是天下無敵。然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卻上演了一出“以多負少”的悲劇,“天下無敵”變成了“人盡可欺”。

為了爭奪海洋霸權,西班牙和英國於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這次海戰,西班牙實力強大,武器先進,戰船威力巨大,且兵力達3萬餘人,號稱為“最幸運的無敵艦隊”。而當時英國軍隊規模不大,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也隻有9000人。兩軍相比,眾寡懸殊,西班牙明顯占據絕對優勢。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場海戰的結局以西班牙慘遭毀滅性的失敗而告終,“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西班牙急劇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國取而代之。

為什麼強大的“無敵艦隊”竟然在寡弱對手麵前不堪一擊,一戰而負呢?大致有三種意見。

一是基礎說。西班牙的強盛,隻是表麵上的暫時的虛假繁榮。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加強專治統治,搜刮民財,連年征戰,專橫殘忍,揮霍無度,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恨,國內危機四伏。這次戰爭根本是不得民心的。

二是指揮失當說。另有學者認為,“無敵艦隊”的慘敗是由於國王用人不當造成的。1588年4月25日,國王在裏斯本大教堂舉行授旗儀式,任命大貴族西頓尼亞公爵為艦隊總司令,率領艦隊遠征。西頓尼亞出身於名門望族,在貴族中有較高威望,深得國王信賴,所以被任命為艦隊統帥。但是他本來是一名陸將根本不懂海戰,對指揮龐大的艦隊在海上作戰毫無經驗,而且暈船。對這項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和信心指揮這場戰爭。他也曾要求腓力二世另請高明,但未被獲準。試想,這樣的將領指揮海戰,哪有不敗之理?

三是天災說。這種說法認為“無敵艦隊”遇上了天災,而不是人禍。它首先遇到的對手,是非常可怕而又無法戰勝的大西洋的狂風巨浪。這是進軍時機選擇不當造成的。在“無敵艦隊”起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風暴的襲擊。“無敵艦隊”許多船隻被毀壞,淡水從倉促製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爛變質,水手們疲憊不堪,大多數步兵也因為暈船而失去戰鬥力。“無敵艦隊”還沒有與英國交戰先折兵,戰鬥力大大受到削弱。不得已,西頓尼亞帶著這樣一支失去戰鬥力的艦隊與英軍開戰,從而導致厄運的發生。回國時,在蘇格蘭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風暴,一些艦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觸礁沉沒。至此,“無敵艦隊”幾乎已全軍覆沒。

雖然“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看來,“無敵艦隊”覆亡的原因值得所有的軍事家深思。

15.古羅馬軍團為何能橫行歐亞

公元6世紀末起,羅馬人趕走了伊魯特人,成立羅馬人自己的國家,後來,歐洲以至西亞和北非地區的格局都因羅馬帝國的崛起而發生了變化。這一影響當時世界格局的帝國擁有一支十分強大的部隊,這支軍隊在最初仍然繼續使用他們的統治者伊特魯裏亞人曾經用過的希臘風格的重甲方陣。重甲方陣是由用圓形盾牌和投矛武裝起來的重甲步兵組成,此後不久,他們就開始著手建立他們現代化的部隊。

伊特魯裏亞逐漸衰落後,在與拉丁同盟和意大利半島其它部族繼續進行的戰爭中,重甲方陣的內在局限性日益暴露出來。意大利的地勢凸凹不平,這對於那個龐然大物的調遣來說極為困難,而且它的側翼常常會被毫無約束、沒有固定戰爭風格的部族士兵所攻擊。所以,公元前4世紀初,更為靈活的軍事組織——軍團逐漸取代了方陣。而成為新的戰爭方式。軍團的人數視條件而定,但它主要戰術結構保持不變。步兵根據年齡和經驗排成了列。第1列稱“哈斯塔迪”;第2列是“普林斯樸斯”,他們一般是年齡稍長、大約30歲左右、服役7年的士兵;最後一列“特瑞阿瑞”是久經沙場的老兵,他們的老練和成熟有助於鼓舞士氣。

隻有第3列久經沙場的士兵使用長矛,第1和第2列士兵使用重標槍,又稱“皮魯姆”,長大約2.075米,軟鐵頭和矛柄中間有細細的一段連接。槍尖在用力過猛時就會彎曲,槍頭也常常折斷,因而使對方無法再次使用。此外,矛頭也往往能夠嵌入到敵人的盾牌和盔甲中,令對手行動不便。第1列隊伍在投擲完他們的標槍之後,就立刻揮劍衝入敵陣,近身肉搏。如果第1輪進攻失利,幸存者就會馬上退向第2隊列,由第2列接著發動更為猛烈的進攻,如果兩次進攻都不幸失敗了,幸存者將會退到第3列的後部,第3列就會收縮隊形,舉起長矛。提供一道安全的屏障保護部隊安全撤退。

可以說,人力的優勢、靈活的戰術和特殊用途的武器都對他們的戰績都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所有的因素中,羅馬所依靠的最大的力量那就是軍團將士的素質和忠誠。正像公元前200年希臘將領色諾芬回憶他的軍隊時所說,當他們麵對敵人的武器和戰馬時,總是表現得極為沉穩,“這樣的人在戰場上無往而不勝”。

後來,軍團的主要戰鬥武器是西班牙劍,估計可能是由在西班牙與迦太基人作戰的軍隊帶回意大利的。西班牙劍是寬身利刃劍,長約70厘米,主要為刺東西而設計,這也是令羅馬敵人恐懼的一件武器。

公元前197年,羅馬人在色薩力的錫諾賽佛拉打敗了菲利浦五世的馬其頓方陣,從而顯示出了一種新的跡象:一個以新的方式指導戰爭的、新的大帝國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