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穿越時空隧道回到遠古時代(3 / 3)

瑪雅人建築的金字塔與埃及著名金字塔有所不同,埃及金字塔是空心,內部為帝王陵寢;而瑪雅金字塔為實心,塔前廣場是民眾叁加祭典場所,塔頂則供教士們辦公、居住、或觀察天象之用。在衣查鎮的一座圓頂天文台,瑪雅的天文學家可計算月球的軌跡至小數點以後四位,甚至可計算出金星上的一年至小數以後三位!

瑪雅的天文學家在長期觀測太陽和星辰的運行,發明了精準的曆法。瑪雅人稱年為“哈布”,一年有18個月,每個月20天,每年另加五天稱為華吉。又以360為一“吞”,20吞為一“卡吞”計7200天,20卡吞為一“巴吞”有144000天,這便是計算曆法的單位,最大的稱為“阿勞吞”,共有230億4千萬天,即6300多萬年。如此龐大複雜的曆法,在世界其它古文明的曆法中,有如鶴立雞群,卓然生輝。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月曆,一年以365.2425日計算,瑪雅當時的天文學家則以365.2420日計算,根據日前最先端的天文學家計算,一年應該是365.2422日。由此看來,古代瑪雅人所使用的月曆,比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月曆更正確,其誤差隻不過是0.0002天,換算成秒,一年隻差17.28秒。誰也不知道,古代瑪雅人為何有如此正確的天文學計算?一個天文學家若想得到這樣的數值,至少必須花上一萬年以上的時間來做天體觀測才有可能。瑪雅文獻之一的托蘭斯汀古書,明載著日蝕、金星會合周期等。

瑪雅人高超的數學概念,深令世人津津樂道。其數學平均數的準確程度,也深令人咋舌。據說古瑪雅人曾以323/4年的時間,觀察405次月圓,計算出323/4年等於11960天。今天天文學家以精密儀器計算的結果是11959.888天,比較之下,依瑪雅人的算法,每292年才出現1天誤差,即每年誤差不到5分鍾。他們的天文知識在高超的數學技巧的幫助之下,也有驚人的成就。

以金星曆來說,著名的金星公式是由瑪雅人運算出來:

(月球)20x13=260x2x73=37,960;

(太陽)8x13=104x5x73=37,960;

(金星)5x13=65x8x73=37,960。

換句話說,每一種周期經過37960後,便會相遇在一條直線上,而根據瑪雅人的神話傳說,那時“神隻”就會到一處寧靜的休息處所,這是否象征著瑪雅人由那兒來便回到那兒去?

所謂的金星曆年,就是指金星環繞太陽一周所需要的時間,瑪雅人費了384年的觀察期,算出514天的金星曆年,他們發覺金星在八個地球年中恰恰走了五圈,然後再重複循環,便用五除八個地球年的天數2920天,得出584天,而今日計算則為583.92天,誤差率每天不到12秒,每月隻有6分鍾。當時絕對沒有沙漏等計時儀,也沒有任何天文望遠鏡或光學儀器,竟然能準確無比地計算出金星曆來,實在是件不可思議之事。

除此之外,瑪雅人還有一個令我們毛骨悚然的曆法,那就是卓金曆。這是根據一年等於260日周期所計算出的曆法,但在太陽係中,並沒有適用此曆的行星,那瑪雅人究竟是為了什麼才編“卓金曆”?

22.巴比倫的空中花園

巴比倫是世界著名古城遺址和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90公裏處,幼發拉底河右岸,建於公元前2350多年,是與古代中國、印度、埃及齊名的人類文明發祥地。巴比倫意即“神之門”,由於地處交通要衝,“神之門”不斷擴展,成為幼發拉底河和格裏底斯河兩河流域的重鎮。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曾是西亞最繁華的政治、經濟以及商業和文化中心,這裏還曾是古巴比倫王國和新巴比倫王國的首都。

古巴比倫城垣雄偉、宮殿壯麗,充分顯示了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築水平。幼發拉底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城,城內的主要建築埃薩吉納大廟及所屬的埃特梅蘭基塔廟,高達91米,基座每邊長91.4米,上有7層,每層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磚砌成,塔頂有一座用釉磚建成、供奉瑪克篤克神金像的神廟。據說,這就是《聖經》中耶和華變亂人們的語言,致使人們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別塔。城內古建築精華之一的“女神門”,高12米、寬近20米,門牆鑲嵌著形象生動的釉彩動物圖案,還有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的“空中花園”,引人注目的人與獅子搏鬥的石刻雕像。

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亦稱“懸苑”,它依偎在幼發拉底河畔,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曾以興建宏偉的城市和宮殿建築聞名於世,他在位時主持建造了這座名園。相傳,他娶波斯國公主賽米拉米斯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鬱鬱寡歡。國王為取悅愛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倫興建了高達25米的花園。此園采用立體疊園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層重疊,層層遍植奇花異草,並埋設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園由鑲嵌著許多彩色獅子的高牆環繞。王妃見後大悅。因從遠處望去,此園如懸空中,故又稱“空中花園”。

然而從公元前539年起,巴比倫城曾先後被波斯人、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和帕提亞人占領。自公元前4世紀末逐漸衰落,到公元2世紀則淪為一片廢墟;當年“女神門”內慶典大道兩旁的120尊石獅早已蕩然無存。

為了發展旅遊業,1978年,伊拉克政府製定與實施了一項修建巴比倫遺址的計劃,在遺址上仿建了部分城牆和建築,在城內修建了博物館,陳列出土的巴比倫文物,其中,猶以一塊高逾2米的黑色閃綠岩石碑的複製品最為珍貴,石碑的上半部是鐫刻太陽神將權標授予漢穆拉比情景的精致浮雕,下半部則為用楔形文字記載的《漢莫拉比法典》全文。這部由古巴比倫國王漢莫拉比(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領導製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現保存在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此外,伊拉克政府還在巴比倫遺址和巴格達市內仿古重建了寧馬克神廟和空中花園,修葺一新古城的淡藍色城牆高數丈,重現了這座古城昔日的風韻。

23.風沙掩埋下的樓蘭古城

到新疆,對一個探險旅遊者來說,有一處地方是充滿吸引力的。這個被稱為“沙漠中的龐貝”的神秘古城,就是西域古國樓蘭。

古樓蘭位於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羅布泊西岸,是新疆最荒涼的地區之一。這裏悠久的曆史、天方夜譚似的傳說故事是多麼令人神往;它那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又意外地出現,引起多少人的興趣——許多中外遊人和探險家都不辭辛勞地沿著絲綢之路向西進發,去目睹這座曆史文化名城——古樓蘭。1979年1月,我國已故科學家彭加木就曾從孔雀河北岸出發,徒步穿過荒漠到達樓蘭遺址考察。

樓蘭在曆史上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樞紐,中西方貿易的一個重要中心。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這是文獻上第一次記載樓蘭城。西漢時,樓蘭的人口總共有1萬4千多人,商旅雲集,市場熱鬧,還有整齊的街道,雄壯的佛寺、寶塔。然而當時匈奴勢力強大,樓蘭一度被他們所控製,他們攻殺漢朝使者,劫掠商人。漢武帝曾發兵破之,俘虜樓蘭王,迫其附漢。但是樓蘭又聽從匈奴的反間之計,屢次攔殺漢朝官吏,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前,大將軍霍光派遣傅介子領幾名勇士前往樓蘭,設計殺死了樓蘭王嚐歸,立嚐歸的弟弟為王,並改國名為鄯善,將都城南遷。但是漢朝並有放鬆對樓蘭的管理,“設都護、置軍候、開井渠、屯田積穀”,樓蘭仍很興旺。

東晉後,中原群雄割據,混戰不休,無暇顧西域,樓蘭逐漸與中原失去聯係。到了唐代,中原地區強盛,唐朝與吐蕃又在樓蘭多次兵戎相見。“王月天山雪,天花隻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抑玉鞍,原將腰下劍,直為較樓蘭。”(李白《塞下曲》)。“清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可見,樓蘭在唐朝還是邊隆重鎮。然而,不知在什麼年代,這個繁榮一時的城鎮神秘地消失了。樓蘭古國究竟在何方呢?成了人們猜了好幾個世紀的不解之謎。

1900年3月,著名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帶領一支探險隊到新疆探險,他們在沙漠中艱難行進。我國維吾爾族人愛克迪在返回原路尋找丟失的鐵斧,遇到了沙漠狂風,意外地發現沙子下麵一座古代的城堡。他把這發現告訴了斯文赫定。第二年斯文赫定抵達這神秘城堡,發掘不少文物,經研究後斷定,這座古城就是消失多時古樓蘭城。

樓蘭城的再現,引得各國探險家爭相前往探險覓寶。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國人亨遷頓、日本人桔瑞超先後抵達這座“有高度文化的古城遺址”,掠走了一批重要文物。

樓蘭城從沙丘下被人發現了,但一個更大的謎困惑著探險家們:繁華多時的樓蘭城為什麼銷聲匿跡,綠洲變成沙漠、戈壁,沙進城埋呢?

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考察了羅布泊,發現中國地圖上標出的羅布泊的位置是錯誤的,它不是在庫魯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爾金山山麓。當年普爾熱瓦爾斯基曾洗過澡的羅布泊湖水漣漪,野鳥成群,而今卻成了一片荒漠、鹽澤。也就是說,羅布泊是個移動性的湖泊,它實際的位置在地圖位置以南2度緯度的地方。

普爾熱瓦爾斯基部分解開了這個謎。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學工作者對它進行了幾次詳細考察,終於揭開了這個被風沙湮沒1600多年的“沙中龐貝”之謎,使人看到了它的本來麵目:

樓蘭古城的確切地理位置在東經89度55分22秒,北緯40度29分55秒。它占地麵積為10萬8千多平方米。城東、城西殘留的城牆,高約4米,寬約8米。城牆用黃土夯築;居民區院牆,是將蘆葦紮成束或把柳條編織起來,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楊木的柱子,房屋的門、窗仍清晰可辯;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築,牆厚1.1米,殘高2米,坐北朝南,似為古樓蘭統治者的住所;城東的土丘原是居民們拜佛的佛塔。

羅布泊怎會遊移呢?科學家們認為,除了地殼活動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積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塔裏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彙聚在羅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長,泥沙越積越多,淤塞了河道,塔裏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覓新道,流向低窪處,形成新湖。而舊湖在炎熱的氣候中,逐漸蒸發,成為沙漠,水是樓蘭城的萬物生命之源。羅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樓蘭城水原枯渴,樹木枯死,市民皆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樓蘭終於被沙丘湮沒了。

樓蘭的消失跟人們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也有關係。樓蘭地處絲綢之路的要衝,漢、匈奴及其它遊牧國家,經常在樓蘭國土上挑起戰爭;為了本國的利益過度墾種,使水利設施、良好的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公元三世紀後,流入羅布泊的塔裏木河下遊河床被風沙淤塞,在今尉犁東南改道南流。”致使樓蘭“城郭巋然,人煙斷絕”、“國久空曠,城皆荒蕪。”

24.被揭開的維納斯斷臂之謎

有人發現19世紀法國艦長杜蒙·居維爾的回憶錄,解開了維納斯斷臂這個100多年來的謎。

維納斯是希臘米洛農民伊奧爾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時掘獲的。出土時維納斯右臂下垂,手撫衣襟,可上臂伸過頭,握著一隻蘋果。當時法國駐米洛領事劉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後,趕往伊奧爾科斯住處,表示要以高價收買此塑像,並獲得了伊奧爾科斯的應允。但由於手頭沒有足夠的現金,隻好派居維爾連夜趕往君士坦丁堡報告法國大使。大使聽完彙報後,立即命令秘書帶了一筆巨款隨居維爾連夜前往米洛洽購女神像。誰知農民伊奧爾科斯此時已將神像賣給了一位希臘商人,而且已經裝船外運。居維爾當即決定以武力截奪。英國得知這一消息之後,也派艦艇趕來爭奪,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混戰中雕塑的雙臂不幸被砸斷。從此,維納斯就成了一位斷臂女神。

25.埃及法老王杜唐卡的詛咒

埃及法老王杜唐卡蒙的墳墓被人挖掘已經八十多年,但法老王的詛咒可能還在發威,讓碰觸法老王陪葬品的人不得好死。最近就有一名南非婦女,因為得到法老王陵寢一塊寶石而災難連連,隻好寫信給埃及文化部,要求退還這塊寶石。

據當地媒體報道說,這塊寶石被人從法老王(杜唐卡蒙)墳墓偷走,一名南非水手在埃及賭博時贏得這塊寶石,把它帶回南非送給女兒,結果水手落海死亡,他女兒死於白血症。水手太太心生恐懼,把寶石賣出給一名婦女,婦女的女兒也死於白血症。這名婦女於是把寶石轉賣,交易前一天,這名婦女的先生離奇死亡。她於是寫信給埃及文化部,要歸還這塊寶石。

“法老王的詛咒”指的是古埃及國王怕死後墳墓被盜,建造墳墓時下詛咒,讓盜墓者不得好死。人們談論最多的“法老王的詛咒”是一個叫做‘杜唐卡蒙’的法老王,死於兩千三百年前。一九二二年英國考古學家卡納馮發現杜唐卡蒙陵寢,率領考古人員花二十三年挖掘清理陵寢,為五千多件陪葬品編寫目錄。挖掘前七年,就有十二個參加挖掘的人不是病死就是意外身亡。卡納馮左臉被蚊子叮咬罹患肺炎死亡,另外一人精神錯亂死亡,還有一人在倫敦跳樓自殺。

這一連離奇死亡,到底是巧合還是詛咒,就連科學家也無法解釋。但杜唐卡蒙法老王陵寢通道牆上確實寫著一行字,就是“誰打擾法老王的安寧,死亡翅膀就降臨他頭上”。

其實,不隻埃及法老王陵寢有詛咒傳言,其它跟古代墳墓或屍體接觸過的人,據說也曾遭到詛咒。最近就有一名西方遊客從泰國寺廟拿走一塊石頭,返國後遇到一連串厄運,隻好把石頭寄還寺廟。

有三個巧合使得世人得以發現杜唐卡門王墓。

第一個巧合發生在公元前1140年,底比斯的一些采石工人,在岩石間挖掘拉美西斯六世的大墓穴時,把挖掘出來的石頭丟在一座陵墓入口附近。他們並不知道,這一丟,正好蓋住了一個已被遺忘兩個世紀之久的小墓穴。如果沒有拉美西斯六世時代的采石工人,杜唐卡門王墓也許會和王家穀裏的其它墓穴一樣,早就被盜了。

1892年,年輕的畫家霍華得·卡特受雇於英國的一個研究機構,前往德爾巴哈裏,把當地蒙圖霍特普神廟的淺浮雕和銘文畫下來。他在那裏對王家穀生出熱情,他深信裏麵還有王室墓穴。

1899年他進了文物局,被任命為上埃及的文物監察員。

1903年他升任為下埃及與中埃及的監察員,定居開羅,因此第二個巧合發生:在神牛墓的看守者和一隊旅遊者的一次爭吵中,他站在看守者的一邊。由於旅遊者都是有影響的人物,他們向上麵抱怨,要求卡特道歉,卡特拒不接受,並辭了職,但他仍在開羅住了下來,靠為遊客畫埃及風景謀生。若無這此爭執,卡特恐怕還會待在薩卡拉,也就不會建議卡納克伯爵去發掘王家穀了。由此,最後一個巧合也發生:有次伯爵到德國旅行,發生嚴重車禍,雖然獲救,他的後半生還是成了半殘的人。由於胸部被撞傷,醫生建議他到埃及過冬,避開使他呼吸不順的英國濃霧。那一年也是1903年,丟了職務的卡特正在開羅過著單調的生活。

伯爵定期去埃及避寒,對埃及有了感情,決定在那裏做些發掘工作。他要求得到一張發掘許可證,領導埃及文物局的馬斯沛羅對卡特極為尊重,認為伯爵的要求恰好可以幫助卡特。於是卡特成了伯爵的技術顧問兼工程負責人,他提議挖掘底比斯的貴族大墓地。

從1912到1922年的十年裏,卡特和伯爵在王家穀一無所獲。

1922年10月28日,卡特一個人抵達拉克騷,伯爵沒有同行。

1922年11月01日,卡特在王家穀開始挖掘,從拉美西斯六世陵墓東北角朝南挖了一道溝渠。

1922年11月04日,發現陵墓入口的階梯。

1922年11月05日,下午,四個階梯已被發現。傍晚,又發現十二個階梯,出現一道密封的石門,蓋著死者之城的封印。

1922年11月22日,卡特重新掩蓋陵墓,等候伯爵蒞臨。

1922年11月23日,伯爵抵達拉克騷,女兒亦同行。

1922年11月24日,重新打開陵墓的入口。

1922年11月25日,封印打了開來,一條向下傾斜的通道呈現在眼前,覆蓋了不少破碎的雪花石膏缸。看起來這座墓似乎被打開過,又再封了起來。

1922年11月26日,在第一座石門之後的三十呎之處,挖掘人員又發現另一個石門,除了死者之城的那些封印之外,還有杜唐卡門王的封印。接著,卡特打開了前廳。盜墓者在國王下葬後不久及潛入墓穴,他們似乎看到了些可怕的東西,以致於前廳亂七八糟地堆滿了他們留下的東西。墓地守衛者重新堵死盜墓者挖的隧道,把門封好。

1923年02月17日,進入墓室。

1925年10月28日,打開最後一口內棺。王家穀中最小的杜唐卡門王墓裏,塞滿了各式各樣的物品:雕像、床、椅子、船的模型、車輛、武器、器皿、箱子、小盒子。

他們小心翼翼地搬運著,花了四年的時間才得以搬完,進入墓室。那裏安放著年輕法老的木乃伊,而放木乃伊的石棺則封閉在四個貼金木製外槨裏。

卡特在進出前廳時發現了一塊上麵刻有字的黏土製扁額,他請人將它歸類起來。

幾天後他的助手將上麵的文字翻譯出來,上麵說:不論是誰騷擾這位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就會在他的頭上降臨當時,卡特或其它在場的學者都不曾對這咒語感到害怕,但是他們擔心那些替他們工作的埃及勞工會害怕,所以在發現陵墓的紀錄上,就不提這塊匾額,因此,它也漸漸被遺忘。

不同尋常的是,這則咒語第二次被發現時,是以稍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一座塑像後麵:“我就是以沙漠之火把那些盜墓者趕走的,我是杜唐卡門陵墓的保護者”。這尊神秘的人像出現在陵墓前廳,等到這尊人像清理幹淨後,那些學者已經不必擔心會嚇壞那些埃及勞工了,因為,他們已經完成任務了。但是不幸終究還是發生了。首先是卡納克伯爵的死亡。

在1923年4月初,伯爵即死於虐疾。他的兒子回憶起伯爵死的那個夜晚,開羅全城的電力忽然中斷,他的妹妹也說:“‘我哥哥筋疲力盡……我已經聽到他的召喚’他對一個朋友說,‘我準備好了。’”事後他們詢問電力公司有關電力中斷的事,但他們全說不出原因。”而大約在伯爵死的同時,在倫敦,其甚為疼愛的狐狸狗也忽然死了。

那時,學者們才開始正視咒語之事,但是,其它參與挖掘王墓的人開始一個個去世,詛咒之說於是傳開。

接著死亡的是伯爵的好友古德。他旅行至此,卡特將一些王墓的驚人發現給他看,結果第二天他便發了高燒,當天黃昏他就死了,死因是瘟疫。

神秘的死亡仍在發生著。在卡特繼續挖掘時,一位到墓地參觀的英國工業家吳爾,在坐船回英國時,死於高燒。

無線電學家雷德是第一個把法老木乃伊周圍布條剪斷,以便把屍體照X光的人,沒多久他就感到身體虛弱,當他在1924年回到英國時就死了。

到1929年,22個曾直接或間接牽涉到杜唐卡門王及其陵墓的人都不幸逝世,之中的13人曾參與打開陵墓的工程。

1929年,伯爵夫人因蟲咬而死;同年,卡特的秘書貝次爾也死了,但他是因循環係統閉塞而死在自己的床上。他的父親在聽見自己兒子的死訊後竟由倫敦家中七樓跳下去,接著,靈車在去墳場途中又壓死了一個小男孩。

真的是詛咒嗎?我們不得而知。或許在冥冥之中,法老是真的在保護自己的安眠之處,以及等待他靈魂歸來的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