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柔弱
天下柔弱章所以次前者,前章對辯剛柔,其陳損益,故次此章,舉水為喻,顯柔弱之能。就此一章,義開三別,第一起譬,喻明剛劣柔勝,第二合喻,嘆凡不能行,第三舉聖證成,示其正道。
第一起譬,喻明剛劣柔勝。
夫至德卑柔,莫過於水,大匠取則,賢人此心,東流於川,孔丘驚於逝者,南注於瀆,郭璞嘆其靈長。秋水初來,莫辯牛馬,冬冰始結,行聽狐狸。濟河泛於毛車,歸海乘於將筏。柔弱之德,大破堅強,白石鐺煮石成泥,黃金寵煉金成粉,皆水之力,無物能加,為天下主,必稱孤寡,受國之垢,誠謂吉祥。說魚不欲於身肥,乘鶴必資於體瘦。君子以淡交比德,明靈用傾酌標心。臣能懷忠,呼風召雨,婦若恭孝,庭泉自流。其大矣哉,水之為義也。言人為行,須處恬和,不得以我臨人,必委蛇而順物,水性清鑒,吾將德焉。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
之能勝。
禦注:以堅破堅,必兩堅俱損。柔擊強者,則強損柔全,故用攻堅強,其無以易於水者矣。禦疏:水之為性,善下不爭,動靜因時,方圓隨器,故舉天下之柔弱者,莫過於水矣。而攻堅強莫之能勝者,夫水雖柔而能穴石,石雖堅而不能損水,若以堅攻堅,則彼此而俱損,以水攻石,石損而水全,故知攻堅伐強,無先水者,故雲莫之能勝。河上公曰:天下柔弱,莫過於水,在圓中則圓,在方中則方,壅之則止,次之則行。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能懷山襄陵,磨鐵銷銅,莫能勝水而成功也。榮曰:觀之於一切,總之於萬有,柔弱之至者,水之為最也。銷金石,破丘陵,無能過水,水最勝也。破堅強法,水既為勝,故不可易之。理身者若能以謙為德,以道為用,必可破之於強敵,誰之於驍雄,而道最為先,故無易於道也。修身者能守雌柔之至,自破剛強之人,我解宅虛靜之至理,妙絕是非之交爭,唯道為勝,無以代之。成疏:物性柔弱無過於水,天下堅強莫先金石,然水雖柔弱,利用無窮,攻擊堅強,莫在先者,無為破有,其義亦然。
其無以易之。
禦疏:夫水雖至柔,用攻堅強之物,無能易之者,豈不以其有不爭之德,無守勝之心乎。理國修身,亦當如此。河上公曰:夫攻堅強者,無以易於水。成疏:言水能攻擊,自然不易之事,無為破有,萬代不刊之衍。
第二合喻,嘆凡不能行。
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禦注:柔弱之道,勝於剛強,天下人莫能知,此道不能行。禦疏:柔弱之道,勝於剛強。天下之人,皆知此義,但惑於自賢,以己為尚,無能行其所知者,故雲不能行。河上公曰:弱之勝強,水能滅火,陰能消陽。柔之勝剛,舌柔齒剛,齒先舌亡。天下莫不知,知柔弱者久長,剛計,強者折傷。莫能行,恥謙卑,好強粱也。榮曰:多好剛強,少存柔弱,不能謙退-’競處物先也。成疏:水能攻於金石,故知柔勝於剛強,此乃愚智同知,而舉世無能依行者也。
第三舉聖證成,示其正道。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禦注:引萬方之罪,是受國之垢。獨稱孤寡不穀,是受國之不祥。其德如此,則社稷有奉也。禦疏:舉聖人之言,證成上義.’此即能行以柔勝剛之行者。垢,穢辱也。言人君能含受垢穢,引萬方之罪在己,則人仰德美,而不離散,社稷有奉,故雲是謂社稷主也。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者,祥,善也,人君能謙居用柔,受國之不善,稱孤寡不穀,則四海歸仁,是謂天下王矣。河上公曰:故聖人言,謂下事也。受國之垢一提姍社稷之主,人君能受國之垢濁者,若江海不逆小流,則能長保社稷,為國君主也。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君能引過自與,代民受不祥之殃,可以王有天下也。嚴曰:忍人所醜戶受。人所惡,當民大禍,不以為德,計在喪國,不失天心,慮在殺身,不失泯福,夫如是者,天地與之俯仰,所加者亡,所圖者服,天下蕩蕩,並為一域,向風仰化靡不蒙澤。榮曰:體柔弱之道,則物無不包。悟幽玄之境,則事無不納。含非遏惡,受國之垢也。罪己責躬,受國不祥也。適可以為物主,故言天下王也。此言反於俗而合於道,故雲正言若反也。垢,穢也,祥,善也。修身者雖復歷之於穢淨,穢淨兼忘,經之於善惡,善惡同合,照一理之元寂,建萬境之皆空,可以成道為法王也。以俗觀之,垢諍善惡,心為有。以道觀之,並悉是空,故雲反也。成疏:是以聖人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國,邦域也,垢,辱也。言體道之主,處於人世,謙退柔弱,達於違從,身受屈辱,而不與物爭,故堪為社稷主,以牧蒼生。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故不祥猶不善也。言聖人靈鑒虛通,達於善惡,若有不祥之事,輒自責躬,引過歸己,此可為天下君王也。湯自焚千裏來雲,即其事也。前言社稷可寄諸侯,後舉天下宜屬天下。
正言若反。
禦注:受國之垢,為社稷主,受國不祥,為天下王,是必正言初如反俗,故雲正言若反。禦疏:此一句結上文也。夫受國垢濁,即為社稷主,受國不祥,即為天下王,其言乖背,不同於俗,故老君詳質雲,是必真正之言,行之而信,但常俗聞之,初若乖反爾。河上公曰:此乃為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為反言也。嚴曰:輕己重人,安於醜辱,反俗情之見,乃治國之正言也。成疏:當理正言,似如反俗,何者?俗皆好善好榮,而今乃受垢辱不善,故若反也。而言若者,欲明不反而反,雖反不反,雖反不反,恒順於俗,不反而反,順俗而真,欲示反不定反,故加若也。上文雲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即其義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章所以次前者,前章廣明剛強柔弱,其於至極猶未洞忘,故次此章,蓋即遣前玄,以彰重玄之致。就此章中,義開三別,第一雖離二邊,未階極道,第二明聖人虛會,妙契重玄,第三辨有德無德,忘執之異。
第一雖離二邊,未階極道。
夫皇天無親,能行則善,大怨將設,雖和不寧,是以聖人虛心利物,執左契而無責,懷有德而司生。譬重明登天,六合俱照,陽和發地,萬物皆春。有力之載博焉,無情之道大矣,如何守輒但計是非。子建東傾,心已馳於吳會,荊軻南望,誌欲效於燕秦。或怨曠於洛川,乃悲歌於易水,豈若鱸魚繪美,見張翰之思歸,白鹿鬆貞,聞劉倉之念舊。常須務本,善業斯崇,抱元炁於一純,不流情於三惡,體合真寂,識洞玄微,多迷風下之燈,大覺鏡中之像,即為證長生之道,入妙門耶。
和大怨,必有餘怨。
禦注:和大怨,與身為怨對之大者,情欲也。和謂調和也。此言人君欲以言教調和百姓,使無情欲,故曰和大怨也。必有餘怨,立教化人,不能無跡,斯跡之弊,還與為怨,故曰必有餘怨。禦疏:厥初生人,身心清靜,而今耽染塵境,失道淪胥者,情欲之所為也,則知與身為怨之大者,其唯情欲乎。和,調和也。此言百姓已困於情欲而生矯偽,人君不能我無為令其自化,方欲設教立法,製其奸詐,調而和之,故曰和大怨。叉有餘怨者,既設教立法,不能無跡,斯跡之弊,還與為怨,故雲叉有餘怨。河上公曰:和大怨,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以相和報也。必有餘怨,任刑者失人情,必有餘怨及於良民。榮曰: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物我齊一,則是非不起,彼此糾紛,則怨偉斯作。故禮有報怨之義,法有償死之刑,怨往怨來,怨怨不息,思欲息怨,和之令去,逆以從順乎,使反惡而為善,然口善而心不善,麵從而意不從,不善不從,餘怨餘恨,此則更起於惡,何得用之為善,欲得為善,未若無為怨,無為怨,何須和順,既不和順,亦無件逆,逆順斯忘,怨偉自息,不知善之為善,始可名為至善。成疏:怨,對也。即是有無美惡等一切待對之法也,言學人雖合有無,得非有非無,和二邊為中一,而猶是前玄,未體於重玄理也。此雖無待,未能無不待,此是待獨,未能獨獨,故有餘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