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敢

勇於敢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無知衆生不畏威網,淪溺三途,故次此章,重明此人勇進有為,故歸流生死。就此一章,義開三別,第一明凡聖二行,利害不同,第二明福善禍淫,出乎天理;第三結天網寬大,而報應無差。

第一明凡聖二行,利害不同。

夫聖人之心,若天之用道,帝王立國,謙卑能光,柔善所以威,剛勇而致禍,故赤帝順而昌漢宗,白公逆而殘楚刃,勇敢必殺,可著玆明,兩者示人,何不照鑒。豐隆振響,逢夏帝而將嗚,鴻雁於飛,屬秋陰而必舉,凡物無識,猶感時而獨行,況人懷心,不依道而何去,天網不紊,日月所以貞明,地理無差,山河於焉靜鎮,不頹崩於朽壤,無發泄於尾間,致柔之道既弘,配謙之德斯固,不言而應,不召而來,雖天網之恢恢,積善惡而無失矣。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禦注:敢謂果敢,言人勇於果敢從事,則失於謙柔退讓,必害於身,故雲則殺。不敢者,則可以活。禦疏:剛次為勇,必果為敢,言強梁之人,無所畏忌,失於謙柔,次於果敢,犯上作亂者,則是殺身之道也,故曰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者,人若於事靜慎,斂身知退,所次在於不敢強粱犯患,則是活身之道,故雲勇於不敢則活。河上公曰:勇於敢則殺,勇敢有為,則殺身也。勇於不敢則活,勇於不敢有為,則活其身者也。榮曰:不懼為勇,心果為敢,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然智非計策,力異驍雄,貪利而前,必喪身命,故言則殺。義不爭利,仁必以慈,或以道德來人,或以策智伏物,於物無害,在我全身,故言則活。內明勇於聲色者殺身,不敢情塵者活己。成疏:勇,猛進也,敢,果次也,殺,死滅也,活,長生也。言進心果次,貪於世事,則死滅也。若進心虛淡,不敢貪染,即長也生。

知此兩者,或利或害。

禦注: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兩者,敢與不敢。或,有也。能知不敢者有利,敢者有害,當須勇於不敢,此勇敢之人。動有災害,乃天之所惡,誰能知其故哉爾。禦疏:兩者,敢與不敢也。言人能知勇敢則殺而有害,不敢則活而有利,當須勇於不敢。此兩者在勇雖同,所施則異,故雲或利或害。河上公曰:常知此兩者,謂敢與不敢也。或利或害,活身為利,殺身為害。榮曰:謂殺活也。成疏:或,不定也。兩謂敢與不敢也。言進心不敢得長生,故利。進身貪染,歸於死滅,故害也。

第二明福善禍淫,出乎天理。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禦疏:孰,誰也。故,猶意故也。勇敢於有為之人,動則有害,乃天道之所惡也,而代俗之人,誰能知其意故者乎。河上公曰:天之所惡,惡有為也。孰知其故,誰能知天意之故不犯之。榮曰:言天道好生惡殺,人多不能就利遣害,此乃不識天之意故也。成疏:天然之理,福善禍淫,推窮報應,莫知其宰。

是以聖人猶難之。

禦注:聖人猶難為勇敢之事。禦疏:此舉聖以勵凡也。夫以聖人之明,猶難於勇敢,懼其為害,況於凡人欲為勇敢,焉得無害乎。河上公曰:言聖人之明德,猶難於勇敢,況無聖人之德而欲行之乎。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禦注:此下言天道謙虛,以戒人事勇敢。天不與物爭,四時盈虛,物無違者。禦疏:因上言天之所惡,故此下四句廣明天道謙虛,以戒人事勇敢。人懷勝負,所以有爭,天道平施,唯善是與,物莫之違,故雲善勝也。河上公曰:天不與人爭貴賤,而人畏之也。榮曰:天道無心,與物不競,自然尊貴,而居物先也。成疏:自然之道,但不與物爭,而謙退卑己者,必獲於勝善之報也。

不言而善應,

禦注:天何言哉,福善禍淫,曾無差武,故雲善應。禦疏:天何言哉,但福善禍淫,吉凶感應,故曰  不言而善應。河上公曰:天不言,萬物自動以應時。榮曰:報於罪福,信之影響,毫分不失,故言善應。成疏:禍福之報,其猶影響,不待言辭而善惡必應。

不召而自來,

禦注:天道不召物使從己,物不能違,自來順天爾。禦疏:凡物之來,皆由命召,今天不召於物而使從己,而萬物自來而順之,則負陰抱陽,春生夏長,皆非召而來也。河上公曰:天不呼召萬物,皆負陰而向陽也。榮曰:春生冬謝,寒往暑來,往者既非所遣,來者亦非命召也。成疏:善惡報應,隨其行業,不待呼召而必自來也。

禪然而善謀。

禦注:與疏解同。禦疏:註雲天道玄遠,繟然寬大,垂象示變,人可則之,故雲善謀。河上公曰:繟,寬也,天道雖寬博,善謀慮人事,修善行惡,各蒙其報也。嚴曰:寂然蕩蕩,無所不圖也。榮曰:大道甚夷,故曰  譚然。圖人之得失,賞罰無差,鑒人之善惡,災祥不爽,故曰  善謀。成疏:謀,計數也。言幽冥之理,無勞言說,而善能計算功過,毫分無失也。

第三結天網寬大,而報應無差。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禦注:天之網羅,恢恢遠也,刑淫賞善,分毫不失。禦疏:恢恢,寬大也。此覆釋上天道等義也。天道網羅雖復寬大,疏而且遠,賞善罰惡,不失毫分也。河上公曰:天所網羅,恢恢甚大,雖疏遠,司察人善惡無有所失。榮曰:羅之以太虛,網之於有象,既寬且大,故曰  恢恢。罪有公私,憐無大小,微著皆盡,疏密無遺,故言不失。成疏:恢恢,寬大也。網,憲法也。言天尊自然之網,甚自寬大疏遠,而業無大小,功過酬報,終無差失也。

人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人不畏死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衆生不畏威刑,必遭天網,故次此章,明於天網,自有冥司。就此一章,義開四別,第一明衆生障重,不懼威刑,第二明為罪既深,必招苦報,第三明此苦報,自有冥司,第四明強代冥司,反獲其咎。

第一明衆生障重,不懼威刑。

夫天道正名,司刑自然,奈何君主以死懼人,但佩玉廢而臨時,握金櫃而禦極,伊呂作相,平勃為謀,鼎業克昌,爰俟太平之主,神功獨配,方稱揖讓之君,然後鼓腹於庭,擊壤於野,不知帝力,豈荷王恩。五月披裘,不羨輕肥之客,一尺少布,唯存正直之人,則知百年大期,並計於命。生則金珠異宅,羊枯自知,死則石碑生金,郭璞先識,故傳日死生有命,誠為信哉。今明妄謬行刑,以代司殺,理既不泯,冥何合焉,如代匠之規,必致傷手之禍矣。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禦注:縱放情欲,動之死地,習以為常,嘗無畏者,人君當以清靜化之,奈何更立刑法,以誅殺恐懼之乎。禦疏:言人不能守道清靜,而放縱情欲,動之死地,積習生常,曾無畏者,人君當以清靜為化而教導之,奈何行刑法誅殺而恐懼之乎。河上公曰:民不畏死,治國者刑罰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傷神,貪財殺身,民不知畏之也。奈何以死懼之,人君不寬其刑罰,教人去情欲,奈何設刑罰,以死懼之也。嚴曰:人之情性,得意而安寧,失意則圖非,窮困而輕死,安寧而愛身,民心不得,性命不全,則號令不動也。窮漢之獸,不避兕虎,其性非易,事理然也。榮曰:時逢有道,物皆愛生,代屬無為,人鹹惜死。若不能綏之以至德,而製之以嚴刑,人不聊生,故言人不畏死。人不畏死,本由酷罰,宜須在宥,用德忘刑,如何還以酷法理人,欲人懼之於死,此嘆當時之失也。成疏:此斥凡情迷惑,染滯深重,貴逐前境,不憚死生,雖復經戒嚴明,曾無恐懼,故發奈何之嘆,深長痛之。

第二明為罪既深,必招苦報。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禦注:若使代人皆從清淨之化,不敢溺情縱欲,常畏於死,而獨奇詐者,假令吾勢得執殺此奇詐之人,孰敢即殺爾。禦疏:此明人君化以無為,人皆少欲,各全其生,常畏於死。而獨有為於奇詐不善之行者,適令吾勢得執而殺之,亦誰敢即殺。所以不殺者,為自有天網司殺之也,故下文雲。河上公曰:若使民常畏死,當除己之所殘剋,教民去利欲也。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矣,以道教化,而民不從,反為奇巧,乃應王法執而殺之,誰敢有犯者。老子傷時王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罰。榮曰:奇者詭異亂群也,若時王用道,人盡全生,名為畏死也,其有強梁之者,亂群之人,為於罪業,彌更奇異,天不長惡,故得執殺之,懼死自無為過之人,修生孰敢為非之者也。成疏:貪欲之心,日生奇詐,堅執顛倒,遂以為常者,冥司捕獲,執而殺之,風刀考楚,經文明證,若有性識之夫,誰復敢造罪耶。

第三明此苦報,自有冥司。

常有司殺者殺。

禦注:如此奇詐之人,天網不失,是常有天之司殺者殺之。言不善之人,司殺自殺,人君用勢,得執殺而便殺之,是代司殺。禦疏:司,主也。天鑒孔明,無所不察,奇詐之人,不得其死,是有天之司殺者殺之矣。河上公曰:司殺者天,居高臨下,司察人過,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者是也。嚴曰:司殺者大臣也,帝王之道,無事無為,前後左右,各有所任,作禍者身死,竊威者宗亡,百官趨職,主無與焉也。榮曰:司,主也,賞罰之理是常,生殺之官有主,不可以為非,犯法者合死,而欲擅代殺之。成疏:此之刑網自有宰牧,即三官九署,百二十曹,及北都羅酆,泉曲之府,八難五苦,各有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