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人事天

治人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用道而治,以致淳和,故次此章,重明治人及事天,無過用道。就此章內,文有四道,第一明攝化蒼生,莫先用道,第二明雖復用道,必須積行累功,第三明積行累功,可為化主,第四明深根寧極,久視長存。

第一明攝化蒼生,莫先用道。

夫道式空懸,成迷夫之大謗,重德長立,為我輩之洪綱。有國之君,當行正直,則峨媚嶺上,風降軒皇,羊角山中,遐招李聖。豈非德能早伏,道在斯尊,王法令而一行,無凝嫌於三黜,納忠入孝,王陽叱馭先登,糟丘酒池,墨翟回車不入,是知正為國本,邪乃人奸,理人及天,莫先用道。用道則易理,奸亂則難修,深根固蒂,久視長生之士,外資言教,內養恬和,稽天之浸不漂,括地之炎何熱,莫知其極,積德之致乎。

治民事天莫若嗇。

禦注:嗇,愛也。人君將理人事天之道,莫若愛費,使倉廩實,人有禮節,三時不害,則天降之嘉祥。人和可以理人,天保可以事天。禦疏:嗇,愛也。言人君將欲理化下人,敬事上帝,為德之先,無如愛費,愛費即儉德也。儉即足用,可以聚人。粢盛豐備,天享明德,故雲莫若嗇也。河上公曰:治人謂人君理人民也。事天,事,用也。當用天道,順四時也。莫若音,嗇,儉也。治國當愛惜民財,不為奢泰,治身者愛惜精炁,不放逸也。榮曰:下理於人,上事於天,莫過以道甩為法式。成疏:天,自然也。式,法也。莫若猶無過也。言上合天道,下化黎元者,無過用無為之法也。

夫唯嗇,是謂早服。

禦注:何以聚人?日財,君能儉愛,則四方之人將祿負而至,早服事其君矣。禦疏:夫唯嗇,迭出上文。是以早服,釋儉嗇之義也。凡有七轉,義皆仿此。夫唯者,發語之辭也。服者事也,夫唯能檢愛之君,理人事天,以儉為政者,是以普天之下,亦當早服事於君矣。河上公曰:早,先,服,德也。夫能愛惜民財,愛惜精氣,能先得天道。榮曰:以道為式,物先以歸。成疏:嘆此無為之法,獨能自利利他,用之治身則製諸魔試,用之治國,遠鄉歸伏。

第二明雖復用道,必須積行累功。

早服謂之重積德。

禦注:夫能儉嗇,以是有德,人歸有德,早事其君,故雲重積德爾。禦疏:何故普天仰化,率土歸七?由行節儉,節儉則百姓早服事之,是重積其德爾。河上公曰:先得天道,是謂重積德於己也。榮曰:道輕德薄,人不歸依,重積深厚,物自賓伏。成疏:重,深重也。積,累積也。言欲內製魔試,外伏遐藩者也,必須積累功行,其德深重,方可遠伏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

禦注:聖人積德,四海歸仁,則無有不能製服。禦疏:克,能也。君若厚積其德者,其為政也,人力普存,其事天也,吉無不利,則四方向化,無有不能製服者矣。河上公曰:克,勝也。重積德於己,則無不服。榮曰:德重仁深,無不克勝也。成疏:克,勝也,亦言得也,言累積功行,其德深重,自利利他,無所喪失,內外製服,無不獲勝。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禦注:人君之德,無有不能製禦者,則無遠不至,故四方莫知其窮極。禦疏:此謂君德無有不能製服者,則殊俗慕化,絕域觀風,無遠不至,故莫知窮極也。河上公曰:無不克勝,則莫有知己德之窮極也。嚴曰:以儉為理,天下玄同,豈知其極也。榮曰:四夷賓伏,國界無跡,與道玄同,有何窮極。成疏:能所相應,理無不契,道德深遠,莫能知其窮極也。

第三明積行累功,可為化主。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禦注:莫知其德窮極,然後可以為有國。禦疏:言人君德化無遠不及,萬人所歸德,神明所福享,然後可稱為有國。故《易》曰:王假有廟有家是也。過此以往,豈為有國乎?河上公曰:莫知己德有極,則可以有社稷,為民致福。榮曰:境土無邊,道德無際,始可以有於家國。成疏:既理無不契,深遠無極,故可以有國往民,為王侯化主也。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禦注:有國而茂養百姓者,則其福祚可以長久爾。禦疏:母者,道也,以茂養為義,夫所以得稱有國者,秪緣有道,而茂養蒼生若爾,福祚永昌,可以長久。河上公曰:國身同也,母,道也,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氣不勞,五神不苦,則可以長久。榮曰:有道則國安,無道則國危,國由道生,道為國母。以道為母,所以長久。霸王龍成疏:既為帝王國主,慈育蒼生,視物如子,故雲之母。德行雖高,功成不處,無為虛淡,故可長久。

第四明深根寧極,久視長存。

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禦注:積德有國則根深而蒂固矣。深固者,是長生久視之道。禦疏:夫積德之君以道為國,則可以長久,故舉根蒂之喻,以申其義也。蒂花趺也。夫草木根深則榮茂,蒂固則不落,乃長久也。以喻積德之君,埋根於道,固蒂於德,命延謂之長生,恒照謂之久視,故雲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河上公曰:是謂深根固蒂,人能以氣為根,以精為蒂,如樹根不深則拔,蒂不堅則落,言人當深藏其氣,固守其精,無使泄漏也。長生久視之道,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也。榮曰:夫根桔則技,蒂朽則落,今理國以道為根則根深,修身以德為蒂則蒂固,蒂固則長生,根深則久視,天人之式,家國之要也。成疏:根,本也。蒂,迸也。根能生蒂,以譬本能生跡,跡而本日深根,本而述日固蒂。夫根不深則傾危,蒂不固則零落,隻為根深,所以長生,蒂固所以久視,此明有國聖人本跡俱妙,故經雲長生久視之道。視,照也。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理人儉愛,則萬事早服,此章明早服不擾,則其德交歸。文分為三,第一初舉理國之喻,不可有為,第二明德及鬼神,兩無傷害,第三結嘆交歸之德,以勸有國之君。

第一初舉理國之喻,不可有為。

蓋聞君為元首;含道黑而臨人,臣作股肱,變陰陽而理物,熊軒拜職,下仙閣而設風,或鳧飛入官,降天衢而驚化,並欲處無為之事,安動靜之心,使行鹿而自馴,審烹鮮而莫撓,令四方得所,百姓鹹安。西門豹之不仁,沉嫗太甚,薑子牙之抱德,神女泣庭,理亂俗若解繩,效清能如製錦,然後叩頭天感,強項人威,火為滅於江陵,異見亡於都市,鬼弗為祟,神何以傷,故德交歸,仰清貞之令範。

治大國若烹小鮮。

禦疏:烹,煮也,小鮮,小魚也。烹小魚者不可撓,撓則魚潰。喻理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亂,皆須用道,所以成功爾。

第二明德及鬼神,兩無傷害。

以道花天下者,其鬼不神。

榮曰:治國煩則下亂,修身煩則精散,以道往天下,其鬼不神,以,用也。蒞,臨也。人神處幽為鬼神者,靈效之謂。夫人有求則神應,今若上德之化,人自安任,豈惟上忘帝力,亦不傍請鬼神,故處幽之鬼,無以效其明靈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民。

禦注:上言其鬼不神,非謂鬼歇滅而無神,但其神不見怪以傷人。禦疏:此覆釋鬼無效靈之義,非其鬼不神者,非謂鬼歇滅而不為神,但妖之將興,由人有釁,人恒其德,則神不見怪而傷人也。《春秋》曰:其氣焰以取之。河上公曰:其鬼非無精神也,邪不入正,不能傷自然之民也。榮曰:非其鬼無精靈而不害人,由上用於正道,所以邪不為害。成疏:神,靈驗也。非此鬼無靈驗,但福祐於人,不損傷物也。治傷者,鬼以諂曲為義,即是擾動邪淫心也。言以正道治身,諂媚之心不能傷於正行,縱使心動,即為真照,故不傷人也。

非其神不傷民,聖人亦不傷民。

禦注:鬼見神怪則傷人,聖人有為則傷人,今鬼所以不見神怪而傷人者,以聖人無為清靜故也。禦疏:所言神不傷人者,豈但神無靈效,而不能傷害於人?而聖人以道臨人,無為不擾,百姓自正,故雲聖人亦不傷人。則鬼神不能見怪以傷人者,由聖人以道往天下爾,將欲發明聖德,故重雲亦不傷人。河上公曰:非鬼神不能傷害人,以聖人在位,不傷害人,故鬼亦不敢幹。榮曰:非其鬼神不能害人,但聖人在上,德被幽明,鬼神無害,由聖不傷也。又能利物,亦自不傷。成疏:諸本皆作亦字,唯張係師及陸先生本作之字,然之亦二字相似,故寫者誤作亦字,今用之為是。言非此鬼之不傷物,但為聖人以道蒞天下,能製伏邪惡,故鬼不復傷害於人,力在聖治,故雲聖人之不傷人也。治身者言非動心不能傷行,為以聖智伏製,故雖動而不傷寂也。

第三幽顯守分,德慧相歸。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禦注:鬼神傷人則害國虧本,聖人傷人則匱神乏祀,今兩不傷物,故德交歸。禦疏:兩者,謂聖與神也。夫人,國之本,亦神之主,若鬼神傷人,則害國之本,聖人傷人,則匱神之主,今兩不傷害,故德交歸,豈唯神聖獨豐,抑亦兆人鹹賴。河上公曰:夫兩不相傷,鬼與聖人,俱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夫兩不相傷,則人得治於陽,鬼得治於陰,人得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歸也。榮曰:鬼神聖人,兩者也,俱能利物不相傷也,聖人慈善,鬼神正直,慈善處顯而光潤,正直在幽以潛資,俱以德澤交歸衆人也。成疏:兩謂鬼處於陰,人處於陽,幽顯得所,不相損害,既而各守其分,兩無雙鬩,遂乃人施德於鬼,鬼恩惠於人,恩德往來,故交相歸附也。治身者攝動歸寂,以成己行,從寂起動,以應蒼生,動不乖寂,故無傷害,所以內外兩行,交歸於己也。既即動即寂,何所攝耶。今明不攝而攝,不應而應,非應之而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