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建不拔
善建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貪染之人,乖常失道,故次此章,即明善建之士契理合真,欲勸物起修,所以相次。就此章中,義分三別,第一明善建之人,道光後嗣,第二明自利利他,其德增廣,第三格量利害,以勗學人。
第一明善建之人,道光後嗣。
夫軒帝以鑄鼎升龍,淮王以飛丹馭鶴,紫微之國,會萬聖於瓊林,碧落之天,朝千真於寶砌。何以臻此,善建之力致之。見陳寔之修鄉,德星遐聚,聞景公之修國,熒惑退飛,酌衢罇而飲和,脫左驂而見美。周稱大寶子孫,乘八百之年,齊市義還,門庭列三千之客,不拔之德,於斯見焉。
善建者不拔,
禦注:善能以道建國立本者,不可傾拔。禦疏:建,立也,不拔,不傾拔也。言人君善能以道建邦立本者,因百姓之不為.,任兆人之自化,然後陶以淳樸,樹之風聲,使儀刑作孚,樂推不厭,則功業深固,萬方歸德,斯所謂善建者,何可傾拔乎。河上公曰:建,立也,善以道立身立國者,不可得引而拔之也。榮曰: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祭祀不輟,能立行於至道之境,則根深而不拔,妙樹功於玄德之鄉,則蒂固而不脫。為國則百代宗廟而常安,為家則萬葉蒸嘗而不絕,師資結影於真氣,授繼饗於玄風也。成疏:建,立也。拔,傾也。善能建立道心定誌,心願堅固,至真道場,不可傾拔。
善抱者不脫。
禦注:若能以道德抱百姓者,不可脫離也。禦疏:抱,守也。脫,離也。善以道德抱百姓者,動而悅隨,何可脫離也。且夫樂餌可存,過客猶止,況夫道德有進於此乎。以之禦物,為物所歸,固其宜也。河上公曰:善以道抱精神者,終不可拔引解也。成疏:抱,持也。脫,失也。前句發心,此句起行也。言善持真行之人,一得永得,終無差失也。
子孫祭祀不輾。
禦注:言善以道德建抱之君,功施於後,愛其甘棠,冼其子孫乎。而王者祖有功,宗有德,故周之興也,始於後稷,成於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後稷,宗祀文王,故雖卜代三十六,卜年七百,毀廟之主流溢於外,而後稷文王郊宗之祀不輟止也。禦疏:祭,薦也。繼代日祀,謂後代子孫薦禮於宗祖也。輟,止也。河上公曰:輟,絕也。為人子孫能修道如是,長生不死,世世以祭祀先祖宗廟無絕時也。成疏:輟,絕也。善抱之士與理相應,既而持此真行,傳諸來葉,猶如元始傳於太上,徐真授於葛仙,師資相襲,長為教主,譬彼傳燈明明不絕。故《西昇經》雲:學爾教爾,不失道真。又解:言善建之人,樹德深重,積善多慶,逮乎子孫,遂使家門隆盛,宗廟延永。
第二明自利利他,其德增廣。
修之身,其德乃真。
禦注:修道於身,德乃真純。禦疏:此下明少修少證,多學多得,故修之身,謂一身修,修之家,謂一家修。始於一身,終於天下,例可知也。言善建之人,照了真性清淨,無諸偽雜,偽雜既盡,德乃真純。河上公曰:修道於身,愛氣養神,益壽延年,其德如是,乃為真人。榮曰:修之身,其德能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能長,修之國,其德能豐,修之天下,其德能普,夫道不可不修,德不可不立,立德修道,自家形國,何往不安。死生無變日真,慶及後昆曰餘,邇安遠至曰長,物皆自足日豐,惠無不周日普也。成疏:以前之學行,修營其身,既而能行相應,道德真實也。
修之家,其德有餘。
禦注:一家盡修,德乃餘爾。禦疏:修道於家,上和下睦,移修身於家,故其德有餘,謂餘慶也。故《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河上公曰: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順妻貞,其德如是,乃有餘慶,及於來世子孫。成疏:修身獨善,以明自利,修家兼濟,明於利物。化其家門,並令修道,功行漸博,故言有餘。昔天師修學,舉家得仙,鷄嗚天上,犬吠雲中是也。
修之鄉,其德乃長。
禦注:一鄉盡修,德乃長久。禦疏:按:《周禮》二千五百家為鄉。言一鄉修道,禮義興行,尊卑有序,閭閻相比,不黨於親,一家修道,德猶未廣,一鄉盡修,乃可長久。河上公曰:修道於鄉,尊敬長老,愛養幼少,教誨愚鄙,其德如是,乃無不覆及也。成疏:修家及鄉,自狹之廣,化功更博,其德優長。
修之國,其德乃豐。
禦注:一國盡修,德乃豐盈。禦疏:修道於國,俗易風移,還淳反樸,不偏於所近,一鄉修道,猶為未遍,一國盡修,德乃豐厚也。河上公曰:修道於國,則君信臣忠,仁義自生,禮樂自興,政平無私,其德如是,乃為豐厚也。成疏:五等諸侯,清虛修道,遂致域中寧謐,境內無虞,豈非賢聖之君,德行豐贍者也。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禦注:若天下盡修,其德施乃周普爾。禦疏:普,遍也。夫百姓歸厚,在君之化,修之廟堂,德流海外者,蓋由君正其身,不言而化,不教而理,下之應上,如響應聲,德無不周,乃為普也。河上公曰:人修道於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應上,信如影響。其德如是,乃為普博也。成疏:九五之君,用道而治,端拱玄嘿,天下太平,是以萬國來朝,四方款附,澤無不被,故其德能普。
第三格量利害,以勗學人。故以身觀身,
禦注:以修身之法觀身,能清淨者乃真。禦疏:觀者,照察也。注雲以修身之法觀身,能清淨者真也,謂觀身實相,本來清淨,不染塵雜,除諸有見,有見既遣,知空亦空,頓合二偏,迫契中道,可謂清淨而契真矣。河上公曰:以修道之身,觀不修道之身,孰亡孰存也。榮曰: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至道之源,實自無善無惡,建德之始,理須知是知非,知非者則去惡慮不遠,知是者則就善恐不及。察邪察正,照存照亡,修道之身則歸真,不修者則入偽。修道之家則有餘,不修者則不足。修道之鄉則久長,不修則短促。修道之國則豐富,不修則窮儉。修道之於天下則周普,不修則缺少。成疏: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夫堯舜所以升平者,有道故也。桀紂所以淫亂者,無道故也。是知以修道身觀不修道身,以有道天下觀無道天下也,乃至家國利害,斷可知矣。故老君假設雲:我何以知天下成敗之事乎,隻以此格量,足為龜鏡。
以家觀家,
禦注:以修家之法觀家,能和睦者有餘。禦疏:以修家之法觀家,家人和睦,則福慶有餘矣。河上公曰:以修道之家,觀不修道之家也。
以鄉觀鄉,
禦注:以修鄉之法觀鄉,能順序者乃長。禦疏:用此修鄉之法觀鄉,鄉人盡修,尊卑順序,化功漸廣,德乃長延也。河上公曰:以修道之鄉,觀不修道之鄉也。
以國觀國,
禦注:以修國之法觀國,人能勤儉者乃豐爾。禦疏:以修國之法觀國,國人盡修,勤而且儉,德乃豐盈也。河上公曰:以修道之國,觀不修道之國。
以天下觀天下。
禦注:以天下之法觀天下,能無為者乃普也。禦疏:夫以天下觀天下者,復何所觀哉,亦但觀身爾。人君清淨無為,以道善建善抱,自然百姓胥附,國祚久安矣。河上公曰:以修道之主,觀不修道之主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禦注:以此觀身等觀觀之,則可知爾。禦疏:此假設之辭也。老君言我何以知天下善建則不拔,善抱則不脫,福德弘益之然乎?善以此觀身等觀而觀之,自家刑國,由內及外,則知之爾。故《易》曰:觀我生,又曰:觀其生,將欲自觀而觀人也。河上公曰:老子言吾何以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五者觀而知之。榮曰:如何得知修道者昌,不修道者亡,觀一身則百身可知矣,觀一國則萬國斯睹矣,豈唯三代乎。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修道利物,體道合真,故次此章,即卻指此人為含德之厚。就此章中,義分四別,第一舉嬰兒為喻,表三毒不加,第二明體道虛忘,故三業清淨,第三嘆善美含德,知和體常,第四對顯執心,所作乖道。
第一舉嬰兒為喻,表三毒不加。
夫道心唯微,含德唯厚,赤子之愛;先聞周棄之言,烏塗之全,昔彰楚人之語。筋骨既弱,抱和氣而無為,牝牡不知,守雌柔而自固。耿介拔俗,瀟灑出塵,形潛白屋之中,心抗青雲之上,豈許由之受讓,廣成子之辭侯。聽雷霆之不聞,視太山而何見,冥目恣乎,行無所拘,此上士之用心,乃赤子之斯得也。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禦注:至人含懷道德之厚者,其將比於赤子。禦疏:含,懷也。言至人含懷道德之深厚者,內為道德之所保,外為神明之所護,比若慈母之於赤子也。此理難曉,故借喻以明之。故寄赤子之全和,以況至人之全德。赤子,嬰兒之小者,取在內無分別,不生害物之心爾。河上公曰:含德之厚,謂含懷道德之厚者也,比於赤子,神明保祐含德之人,若父母之於赤子。榮曰:懷道抱德,積行深厚,氣專精固,絕欲無貪,不散真童,類於赤子。成疏:含懷道德,甚自淳厚,欲表其狀,故取譬嬰兒。嬰兒之行,具列於下。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烏不搏。
禦注:至人神矣,物不能傷,既無害物之心,故無螫搏之地,此至人之含德。禦疏:此釋至人之全德。毒蟲,蜂蠆之屬,猛獸,虎兕之屬,玃烏,鷹鸇之屬。螫謂以尾端行毒。據,按也,謂以足據按物也。搏,持也,謂以爪搏持物也。言至德全於內,和氣沖盈,心冥乎道,故有毒之蟲不能螫,猛毅之獸不能據,驚獲之烏不能搏,蓋以其至順德厚之所致也。河上公曰:毒蟲不螫,蜂蠆蛇虺不螫也。猛獸不據,玃烏不搏,赤子不害於物,物亦不害之也。故太平之世,人無貴賤,皆有仁心,有刺之物,還反其本,有毒之蟲,不傷於人也。榮曰:以毒曰螫,以足日據,以爪曰搏。嬰兒所以無害者,一為內無毒意,一為慈母加護,故不傷也。含德之人,既其無復惡心,又以天靈垂祐,是以毒蟲不得流其毒,猛獸無以施其猛。成疏:毒蟲,蛇虺類也。獲烏,鷹鸇類也。猛獸,兕虎類也。螫,行毒也。搏,觸也。言赤子不犯前境,故不遭三物所加,喻含德妙達違從,故不為三毒所加也。
第二明體道虛忘,故三業清淨。骨弱筋柔而握固。
禦注: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囗作,精之至,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赤子骨弱筋柔,而能握拳牢固,未知陰陽配合,而含氣之源動作者,猶精粹之至。終日啼號而聲不嘶嗄,猶純和之至,此赤子之全和也。禦疏:此下明赤子之全和也。赤子筋骨柔弱,而所持握不當牢固,今拳手執物能自固者,豈非和氣不散之所致乎。河上公曰: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握固者,以其意專心不移也。榮曰:嬰兒筋骨柔弱而握拇指牢固者,非由力也,本為心專,人雖欲開,不可得也。含德之人,屈身以順物,柔心以從道,可欲不能開,全真自然固也。成疏:言赤子筋骨柔弱,手握堅固,喻含德之人心性柔弱,順物謙和,雖復混跡同塵,而靈府潔白,在染不染,故握固,此一句明意業淨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囗作,精之至。
禦疏:雌日牝,雄日牡,囗者氣命之源也。言赤子心無情欲,未辨陰陽之配合,而合氣之源動作者,豈不由精氣純粹之所致乎。河上公曰:赤子未知男女之合會,而陰作怒者,由精氣多之所致也。榮曰:牝牡之合,即陰陽之會也,囗,童兒陰也。作,動也。赤子未知男女之禮而動作者,至精不散也。精散則身枯,身枯則命竭。含德之人,外情欲而愛其精,去勞弊而寶其氣,無心於動,動不妨寂,虛己於寂,寂不妨動。寂不妨動,雖動而非動,動不妨寂,雖寂而非寂。動無非寂,精之至也。成疏:《字林》雲:囗,小兒陰也,言赤子初生,未解雌雄交合之道,而陰恒怒作,乃精炁滿實之至也。況含德體道淳和,無為虛淡,復揚波處俗,聞見色聲,而妙悟真空,不見和合之相,蓋精粹之至也,此一句明身業淨也。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禦疏:嗄,聲嘶破也。赤子竟日啼號而聲不嘶破者,豈不由其和氣至純之所政也。河上公曰:赤子從朝至暮,啼號聲不變易者,和氣多之所致。榮曰:啼極無聲日嗄,赤子旦夕恒啼而聲不嗄者,和氣未散也。含德之人,闡玄言而不疲,流法音而無絕,此亦抱沖和之所致也。成疏:言赤子終日啼號而聲不嗄者,為無意作聲,和炁不散也。況含德妙達真宗,故能說無所說,雖復辮用萬物,而不乖於無言也,此一句明口業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