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者章第六十一

大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用道無為而能降伏魔試,故次此章,即明用道接物,守能謙和。就此一章,義開三別,第一明接物謙和,以靜攝躁,第二明小大守分,各有雌柔,第三明高者抑之,以息跨企。

第一明接物謙和,以靜攝躁。

夫萬川之委輸謂海,四大之尊嚴曰王,王稱孤寡居高,海以含弘成大,則知山形峻峙,益下地之卑柔,海德弘深,總百川之歸賡。下流納衆,卑退物宗,子貢借馬而不還,劉寬乞牛而後送,心無馳涉,誌洽雌和,小國得歸於附庸,大人必資於推讓,抱勝於壯,其言不差,後下之賢,可則斯旨。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禦注:下流者,謙德也。大國當下流開納,天下之人交至矣。禦疏:江海處衆流之下,百川委輸,故日下流。施之於人,是謙德也。夫人君者,有道則國存,無德則人散。故處大國者,當下流開納,令天下之人交會而至,則能全其大,故日下流天下之交。河上公曰:大國者下流,治大國當如居下流,不逆細微也。天下之交,大國者天下士民之所交會也。嚴曰:大國者地廣也,有道則固於磐石,寧於泰山,失道則危於累卯,輕於鴻毛,不當矜貴。榮曰:交,會也,海在乎衆流之下,百川於是交歸,理國者自視缺然,萬國所以同會也。成疏:大國即萬乘之邦,郊,郭外也。之,往也。言大國虛容,譬於江海,衆流之下,故百川競注。大國用道謙柔,故萬邦歸往,潮宗慕義,滿於郊郭也。本亦交字者,言大國行謙,故與小國交會也。

天下之交牝,牝常以靜勝牡。

禦注:天下之人交至者,歸於謙德,則如牝以雌靜,常為牡動所求,由以靜為下。禦疏:天下之交,疊出前文,以結下流之義也。言天下之人,所以交會至者,猶大國謙下之故,喻如牝者,常以雌靜,致為牡動者所求,故雲牝常以靜勝牡。河上公曰:天下之交牝,牝者,陰類也,柔謙和而不唱也。牝常以靜勝牡,女所以能屈男,陰勝陽。以其安靜不先求也。榮曰:牝雌而靜,牡雄而動,夫靜可以製動,陰可以屈陽,故知謙攝伏跨企,柔弱勝剛強也。

以靜為下。

禦疏:前雲天下之人,所以交會而至者,由人君用謙卑之道,則如牝者常以雌靜為牡動所求,此雲以靜為下,則明牝常以雌靜而能勝牡者,由以靜為下故爾。河上公曰:陰道以安靜為謙下也。成疏:天下之交,迭前生後也。牝,雌靜也,牡,雄躁也,言大國所以能令諸國款付而交會者,常用謙和雌靜,故能勝於雄躁也。若用剛躁,則不能致也。是知治身治國,莫不以柔順為先也。

第二明小大守分,各用雌柔。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禦注:大取小,以為臣妾。小取大,以為援助。禦疏:故者,仍上之文,以結成前義也。言大國之君,所以不事威武,而用謙卑之德以柔服之者,將欲懷來附庸之君,取其小國之人而為臣妾爾。河上公曰:能謙下之,則常有之也。榮曰:以謙為德,可以容人,未能卑退,不可取聚。成疏:以,用也。下,謙遜也。取,攝化也。言聖人君臨大國,善用謙和,故能攝化萬邦,遐邇款付,重譯來貢,不亦宜乎。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禦疏:言大國之君既以謙卑之道而柔服小國,小國之君則朝聘會盟,不敢離叛,以卑下之禮而事大國者,則欲取大國之威,以為援助爾。河上公曰:此言國無小大,能執謙畜人,則無過失也。成疏:小國自知卑下,守分雌柔,聚於大國之中,欽風慕義爾。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禦注:以者,大取小。而者,小取大。禦疏:《春秋》曰:師能左右之日以。或下以取者,言大國用謙卑之道,以取小國,則能令其可左可右,故雲以取。或下而取者,言小國用謙下之道,歸事大國,但可承奉而求援助,不能令其左右隨意,故雲而取。河上公曰:下者謂大國以下小國,小國以下大國,更以義讓相取也。榮曰:結二國也。成疏:或,不定也,言小國用柔,故取於大國,大國用下,故取得萬國之歡心。用下則同,取之則別,故言或也。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禦注:大國執謙德而下小國者,不過欲兼畜小國為臣妾。小國贊貢賦以奉大國者,不過欲入事大國為援助爾。禦疏:言大國崇謙下以取小國者,更無餘意,不過欲兼畜小國之人,為之君長。小國用謙,陳薦贄幣而取大國者,不過欲入事大國,資為援助。河上公曰: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大國不可失,則兼並小國而牧畜之也,小國不過欲入事人,使為臣僕也。榮曰:國之大也,必欲遠扇於皇風,境之小焉,不過遐欽於道化。成疏:大國所以用謙者,更無餘意,不過欲兼愛畜養小國,小國用柔者,亦無餘心,不過欲入大國之中,慕德接事。

第三明高者抑之,以息跨企。

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禦注:一求臣妾,一求援助,是兩者各求得其所欲,然大國者常戒於滿盈,故雲宜下。禦疏:大欲畜養,小欲入事,兩遂其願,故雲各得。大者宜為下者,夫物未嘗以小輕大,而必以大淩小,將恐大國之君,驕盈致禍,鮮能下下,故誡雲大者特宜為謙下爾。河上公曰:大國小國,各歌得其所,大國又宜為謙下也。 榮曰:扇皇風者,遠覃於聲教,欽道化者,來服於禮儀,俱稱所懷,各得所欲,衣冠是一,文軌大同,仍恐大者蔑小,貴者淩賤,重誡大者以為下。成疏:兩者謂大小二國,兼畜入事,各遂其心,雖復大小俱用柔和,而大國特宜偏行謙下,何者?夫物必以大輕小,未嘗以小淩大,故令大者為下,此則高者抑之之義也。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守靜謙和,接物用道,故次此章,即顯道體沖奧,令物歸依。就此一章,義開四別,第一顯道能包容,勸物珍重,第二明不棄愚鄙,恒布大慈,第三料簡利害,以明勝負,第四假設疑問,嘆道功能。

第一顯道能包容,勸物珍重。

夫大道無私,成凡蒙之奧義,神功不宰,為善識之寶持,杳然金闕之前,迥出鐵圍之外,下禪黎而濡足,為俄爾浮生,居太極而凝心,復寂然歸本,空歌永泰,天樂長嗚,談獅子之座中,則猛獸圍繞,應緣時動,機息則忘,心遊解脫池中,泛慈航而濟物,故立天子,置三公,卻駟馬之驪馳,惟一乘之坐進,拱璧之飾,何其遼哉,不如勸行,日益斯道矣。

道者,萬物之奧。

禦注:萬物皆資妙本以生成,是萬物取給之所,故興言為萬物之奧內也。禦疏:道者,妙本之強名也。奧,內也。言道包含無外,是萬物資始之所,故為萬物之奧內。《西昇經》雲:道深甚奧,虛無之泉,此之謂也。河上公曰:奧,藏也。道為萬物之藏,無所不容也。嚴曰:萬物之形生於天地,天地生於無形,道以無形之形,開虛無,導神明,通天地,達陰陽,流四時,次萬方,殊形異類,皆得以成,變化終始,以為無常,無所愛惡,與物大同也。榮曰: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寶,重也,道本無形,理唯虛寂,無形包之於有象,虛寂納之於動植,故言萬物之奧也,淑人君子,體正可以重真,不肖下愚,從邪於焉輕道,故有寶不寶也。成疏:道者虛通之妙理,衆生之正性也,奧,深密也,亦藏府也,言道能生成萬有,囊括百靈,大無不包,故為此府藏也。

善人之寶,

禦注:善人知守道者昌,失道者亡,故常寶貴之,而無息累爾。禦疏:寶者,珍貴之謂也。善人者,體道無為,身心清靜,故寶貴之,無暫違之。河上公曰:善人以道為身寶,不敢違也。成疏:修道善人,達見真性,得玄珠於赤水,故能寶而貴之。

不善人之所保。

禦注:保,任也,不善之人,不能寶貴至道,及有息難,即欲以身保任於道自求免。禦疏:保,任也,倚也。不肖之徒心無明智,惑於積習,平居則忽道,嬰難則求之,以身保任於道,倚以求安也。河上公曰:道者不善人之所保倚也。遭患逢急,猶知自悔卑下也。成疏:保,守持也,流俗之人耽滯物境,性情浮競,豈能守持哉。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禦注:甘美其言,可以求市,尊高其行,可以加人,以況聖人,加美法味之言,尊高清淨之行,以化不善之人,亦如市賈之售,而從善矣。禦疏:此喻說。言不善之人,亦在教之而已。注雲:甘美之言,可以求市。尊高其行,可以加人,以況聖人以甘美法味之言,尊高清淨之行,以化不善之人,亦如市賈之售,相率而從善矣,故下文雲。河上公曰:美言可以市,美言者獨可於市,夫市交易而退,不相宜善,言美語求者疾欲得,賣者疾欲售也。尊行可以加人,加,別也。人有尊貴之行,可以自別異於凡人,未足以尊道。榮曰:體道忘言,信言不美,飾非之辯,未可契真,喪實之言,豈足稱道,華辭惑衆,飾偽以為真,浮說亂人,以惡而為善,適可用之於市肆,焉能立德而懷道。達至道者,忘之於彼此,悟自然者,混之於和同,豈可尊己而卑人,是我而非彼,自加於物上也。成疏:不善之人,心行澆薄,多言佞美,好為飾詞,猶如市井,更相覓利,又不能柔弱偽謙,後身先物,方自尊高己行,加淩於人,不善之徒,言行如是,其於道也,不亦遠乎。

第二明不棄愚鄙,怛布大慈。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禦注:不善之人,亦在化之而已,何棄遺之有。禦疏:言人言行不善,何棄遺之有乎?當導之以善道,冀從化而悛惡,不可棄之而不化,故雲何棄之有。河上公曰:人雖不善,當以道化之,蓋三皇之前,無有棄民,德化淳也。榮曰:聖教所設,本以開曉於無知,妙道遐通,亦乃匠成於未悟,欲使善不善而皆善,知不知而共知,常善救人,寧容有棄也。成疏:奚,何也,言聖道冥通,救物弘普,縱使眾生不善,何有棄心,明慈悲覆被,接濟無遺。故立天子,置三公。禦注:共教不善之人。禦疏:三公,謂太師、太傅、太保也。天子無為,三公論道,皆所垂訓立教,化不善之人。《書》 雲:天工人其代之,此之謂也。河上公曰:欲使教化不善之人。榮曰:上古至淳,賢愚平等,身不失道,行合自然,人皆寶道也。逮乎三五已降,物漸澆漓,無君不可導人,有主方能化物,故上樹垂拱之後,下設論道之官,示之以好惡,誡之以禮律,化彼不善,陶此淳風也。成疏:既能接物無遺,宜設濟世之法,故立天子以統萬機,置三公坐而論道。調理陰陽,緝熙治政,意在舟航庶品,亭毒群生。自開闢已來,真君出世,皆是大道權應而為帝王,所以上象三清而置僚庶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