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嘆善美含德,知和體常。知和曰常,

禦注:能如嬰兒,固守和柔,是謂知常之行。禦疏:此結赤子以和氣至純而聲不敗,因#之以示教,言人能如嬰兒,知和柔之理,修而不失者,是謂知真常之行也。河上公曰:人能知和氣之柔弱有益於人者,則為知道之常也。榮曰:知和日常,知常日明,亡精損氣歸無常,知和不死保真常,含德既知和理,又體常義,物無不照,故曰明。成疏:知此不言,言不言是淳和之理者,乃日體於真常之常道也。

知常曰明。

禦注:守和知常,是日明了。禦疏:人能知真常之行,而保精愛氣者,是日明達。了悟之人知和知常,嘆同德之美,復益生使氣,舉失道之過。河上公曰:人能知道之常行,則日以明達於玄妙也。成疏:知於真常之道,是日智慧明照也。

第四對顯執心,所作乖道。益生日祥,

禦注:祥者吉凶之兆,言人不知守常,而求益生過分,動之死地,是凶。禦疏:祥者,吉凶之兆,言人不能全和於知常,而營生於分外,殊不知分外求益,所亡滋多,則求益生分,是凶祥也。《莊子》雲,常因自然,而不益生。河上公曰:祥,長也。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長久也。榮曰:益生日祥,心使氣日強,祥,善也,強,盛也,此明流俗有為之徒,不能同赤子之握固,似含德之知和,逐欲喪其精,運力傷其氣,益生以滋味,補氣以藥石,中心欲使氣盛而不衰,體善而不惡,其可乎。故曰皆知善斯不善已也。成疏:祥,多也。凡或之人,不體生無生相,多貪世利,厚益其生,所以煩惱障累,日日增廣也。

心使氣日強。

禦注:心有是非,氣無分別,若役心使氣,是日強梁之人爾。禦疏:夫心有是非,而氣無分別,故任氣則柔弱,使心則強梁。今失道益生之人,役心使氣,氣為心使,是日強梁,故《莊子》雲,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河上公曰:心當專一為和柔,而神氣實內,故形德柔弱,而反使妄有所為,和氣去於中,故形體日以剛強。成疏:心,神也。炁,身也。物情顛倒,觸類生迷。豈知萬境皆空,寧識一身是幻,既而以神使形,驅馳勞役,是以生死之業日日強盛也。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禦注:凡物壯極則衰老,故戒雲矜壯恃強,是謂不合於道,當早止已。禦疏:此明強梁失道之過。壯者,剛毅也。老者,衰憊也。夫物盛必衰,壯極則老,明夫用心使氣,矜其強壯者,自致衰老。謂之不道者,道貴柔弱,今恃強梁,既與道不合,故勸令早止。河上公曰:物壯則老,萬物壯極則枯老也。謂之不道,老不得道者。不得道早已,不得道早已死也。榮曰:物極則反,體盛則衰,此是俗塵之恒累,豈會虛寂之常道。老君痛衆生未解知常,不能愛氣,以有為益生,益之更損,既乖至理,戒以止之。成疏:物壯則老,是謂非道,夫盛者必衰,物壯則老,是知益生使氣,足驗無常。既曰無常,故非真道。非道早已,已,止也。既能悟識無常非真道,應須早已而勿為非法也。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含德體常,益生失道,故次此章,即顯含德忘言,益生執教。就此一章,義開四別,第一明至道虛寂,妙絕名言,第二明斷服有心,次第修習,第三明同塵晦跡,與理相應,第四明妙達違從,故為尊貴。

第一明至道虛寂,妙絕名言。

夫造物以自運無心,聖人以含弘成大,孔丘之喙,出三尺而匪長,老君之心,用百姓而為主。天路既遠,空聽鷄犬之音,雲駕方遙,但聞蕭鼓之響。形不別見,言不可知,故張華侍物而易窮,孫龍口呿丘伽切而難合。語則乖道,行則失真,離婁索珠而更深,宜途弄丸而自解。老君著訓,塞兌閉門,知者不言,良有以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禦注:知,了悟。言,辭說。禦疏:知者,了悟也。言者,辮說也。夫至理精微,玄宗隱奧,雖假言以詮理,終理契而言忘。故了悟者得理而忘言,辨說者滯言而不悟,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曰:知者不言,知者貴行不貴言也。言者不知,駟不及舌,多言多患。榮曰:知者不言,得意忘言,悟理遺教,言者不知,多言則喪道,執教則失真。成疏:知者不言,知道之人,達於妙理,知理無言說,所以不言。故《莊子》雲:道無問,問無應,即無為謂是也。言者不知,封滯名言,執言求理,理超言象,所以不知。故《莊子》雲: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知道與黃帝是也。

第二明斷服有心,次第修習。塞其兌,閉其門。

禦注:塞其兌,了悟者於法無愛染,於言無執滯,故雲塞其兌也。閉其門,既無愛染,則嗜歌之門閉矣。禦疏:具如天下有始章乃釋,彼則約道清淨,以塞六根愛悅,此則因教辮忘,將息滯言之累。於言無執,故雲塞其兌,不為榮辱之主,可謂閉其門。河上公曰:塞閉之者,欲絕其源。榮曰:杜欲路,絕禍源。成疏:塞其兌,息言論也。閉其門,製六情也。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禦注:解具如道沖章,彼則約道,此則約人。言人能體道,是謂與玄同德也。禦疏:此四句已出上經道沖章,彼則就道以論功,此則據人以明行,上下兩經,互舉其文者,以其濟物修身之義有功,故重言之也。河上公曰:挫其銳,情欲有所銳為,當念道無為以挫止之也。解其紛,忿,結恨不休,當念道恬泊以解釋之也。和其光,雖有獨見之明,當和之闇昧,不使曜亂人也。同其塵,不當自別殊也。榮曰:挫其銳,解其紛,折貪欲之鋒,釋是非之爭也。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爭得失則或可或否,競是非則一彼一此。今和光則與智無分,同塵亦共愚不別,通萬有而齊致,亦何法而不同也。成疏.挫其銳,止貪競也。解其紛, 釋誌恕也。和其光,接愚俗也。同其塵,混世事也。上來數句,前已具釋,今略貼文,不復詳辮。所以重言者,明此數句於學問切當,故再出之耳。

第三明同塵晦跡,與理相應。是謂玄同。

禦疏:嘆夫體道之人,既已不滯言教,又能和光混述,行符於道,是謂與玄同德。河上公曰: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謂與天同道也。成疏:前既斷伏身心,次則和光晦跡,所以行充德滿,故與玄理符同。

第四明妙達違從,故為尊貴。故不可得親,不可得而疏。

禦注:故不可得而親,玄同無私,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汎然和衆,故不可得而疏。禦疏:言玄同之人,心無偏私,不可得親而狎之,和光順物,不可得疏而遠之。河上公曰:故不可得而親,不以榮譽為樂,獨立為哀。亦不可得而疏,誌靜無欲,與人無怨。榮曰:故不可得親,不可得疏,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不可得貴,不可得賤,故為天下貴,夫有遠近則親疏明矣,存得失則利害.生矣,定上下則貴賤成矣。今解紛挫說,和光同塵,愛憎平等,親疏不能入,毀譽齊一,利害不能幹,榮辱同忘,貴城無由得,能行此者,可以為天下貴。成疏:道契重玄,境知雙絕,既兩忘乎物我,亦一觀乎親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禦注:不可得而利,無欲故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爭故不可得而害。禦疏:恬淡無歌,不可得從而利之,處不競之地,故不可得犯而害之。河上公曰:不可得而利,身不欲富貴,口不欲五味。亦不可得而害,不與貪爭利,不與勇爭氣。成疏:夫利害者,與乎存亡也。死生無變於己,況利害之間乎。故《莊子》雲:不就利,不違害也。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禦注:不可得而貴,體道自然,故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洗然無滓,故不可得而賤矣。禦疏:體道自然,非爵祿所榮貴也,超然絕累,非凡俗所得賤也。河上公曰:不可得而責,不為亂世)主,不處闇君位。亦不可得而賤,不以乘權故驕,不以失誌故屈也。成疏:夫貴賤者與乎榮辱也,故毀譽不動,寵辱莫驚,故不可貴賤語其心也。

故為天下貴。

禦注:體了無滯,言忘理暢,銳紛盡解,光塵亦同,既難親疏,不可貴賤爾。禦疏:玄同之士,悟理忘言,塞兌閉門,根塵無染,銳紛既解,光塵亦同,其行如此,故為天下之所尊貴也。河上公曰: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屈,與世沉浮,容身避害,故為天下貴也。成疏:既遣蕩乎親疏,又虛忘乎利害,毀譽不關其慮,貴賤莫介於懷,故蒼生荷戴而不辭,群品樂推而不厭,是以天下人間尊之貴之也。

以政治國章第五十七

以政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體道之人,天下之所尊,故次此章,即明應為帝王,以示治化之

方。就此章中,義開四別,第一明權實二智,用捨不同,第二明攝化蒼生,莫先無事,第三假設疑問,廣辯有為,第四爰引聖人,顯無為之美。

第一明權實二智,用捨不同。

夫道者萬物之奧,兵者百姓之勞,故上代聖君,鑄幹戈以為農器,後世迷執,執斧鉞以為威刑。是以兵用詐奇,道資玄默,虛心實腹之士,則子晉謝於桓良,貪名勇烈之夫,則聶政殺於韓相,但知剝麵為天下之嗤誚,詛識忘心作寰中之師表。既君多忌諱,人也斯貧,奇物滋彰,唯增盜賊。聖人無事,群生自安,懷道之夫,須知聖誠。

以政治國,

禦注:以政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取,理也,在宥天下,貴乎無為,若以政教理國,奇詐用兵,斯皆不合。唯無事無為,可取天下。禦疏:此標也。以,用也,政謂政教。言有為之君矜用政教,而欲為理,不能無為,任物自化,欲求政理,未之前聞。河上公曰:以,至也。天使正身之人,使正有國。嚴曰:用心思公之慮,不若無心大同。可欲禁過,不若無求之得忠。挾黃帝太公之慮,秉孫吳氏之要以勝之,不若使天下不事智力之策要也。榮曰:養百姓者,妙在平均,宣風化者,要歸於正直。此所謂諸侯牧宰道德,齊禮文之教也。成疏:以,用也。政謂名教法律也,治,緝理也。夫聖人禦世,接物隨機,運權道以行兵,用實智以治國,此則偃武修文,用實之時也。

以奇用兵,

禦疏:此亦標也。奇,變詐也。不祥之器,君子惡之,況加變詐之名,而無節製之用,是以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故知奇變之兵,非製勝之道也。河上公曰:奇,詐也。天使詐偽之人,使用兵也。榮曰:奇,變詐也,臨難製變,兵不厭詐,三略太奇,九攻百勝,上將軍師,靜難息寇,武之功也。成疏:奇,譎詐也。克定禍亂,應須用兵,兵不厭詐,必資奇譎,此則偃文修武,用權之世也。

第二攝化蒼生,莫先無事。以無事取天下。

禦疏:此亦標也。有道之君,無為而理,夫無為則無事,無事則不煩,不煩則百姓自化,而天下太平矣。河上公曰:以無事無為之人,使取天下為之主也。榮曰:明君之攝化天下,論道宣風則賢相,守方討逆則名將,主位垂旎坐朝於萬國,塞耳凝神於九重。成疏:文武之道,應物隨時,譬彼連廬,方資芻狗,執而不遣,更增其弊,未若無為無事,凝神姑射之中,不武不文,垂拱廟堂之上,以斯化物,物無疵癘,用此治民,民歌擊壤,攝取之妙,其在玆乎。

第三假設疑問,廣辯有為。吾何以知其然?以此。

禦注:以此,下文知之。禦疏:吾何以知,發問也。其然,猶如是也。以此,答也。老君詳問:我何以知取天下必須無事無為,以此文雲多忌諱則人彌貧,我無為則人自化,驗可知爾。河上公曰:此,今也,老子言我何以知天意哉,以今日所見知之也。榮曰:何以得知無事可以取天下,即以此下文雲我無為人自化,我無事人自富。成疏:教主假設雲:我何以知攝化天下必須無事乎,用此下文觀之,則知也。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