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人死
出生入死章,前章明凡淫耳目,望混其心,故次此章,即明皆有生死,凡溺生死,義味相接,
所以次之。就此一章,義開四別,第一正標凡聖,示妄執不同,第二假設問答,辨其所以,第三顯善攝生人,不為三毒所害,第四重設疑問,嘆美結成。
第一正標凡聖,示妄執不同。
夫紫極無名之尊,玄德甚深之道,偃息上方之界,從容太極之宮,高謝隨迎,迥超生滅。閬苑山上,嵯峨白玉之樓,函穀關前,夭關紫雲之端,哀哀凡鄙,出死入生,愛欲長昏,行運十三之事,迷情同執,將安一百之年。命過箭射於窮泉,魂魄流離於間獄,墳壑一閉,空聞鬆柏之風,形質一埋,詎鑒軒庭之月,大聖流淚,痛懷些一向。
出生入死。
禦注:了悟則出生,迷執則入死,此標爾。禦疏:了悟生死,不厚其生,名為出生。迷執人我,動之於死,名為入死,此標章門也。河上公曰:出生謂情欲出於五內,魂定魄靜,故出生。入死謂情欲入於胸臆,精神勞惑,故死。榮曰:從幽至顯,名日出生,自有歸無,稱之入死。成疏:出生者,超淩三界,出離死生。入死者,沈淪三塗,沒溺生死。若解生死義者,從無出有以釋生,自有還無以釋滅,為死也。
生之徒十有三,
禦注: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泛論衆生當生安生得生理,處死順死得死理,如此者,大凡十中有三人矣。禦疏:徒者,類也。此則泛論衆生能安生理,不自矜貴,適來為時,一無封執,如此之者,大凡而論,十中有三人爾。此謂順理者少,而逆理者多也。河上公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類,各有十三,謂九竅四關也。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香臭口不妄言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嚴曰:虛、無、清、淨、微、寡、柔、弱、卑、損、時、和、嗇,此十三事,虛生充實,無生常存,清生聰達,靜則內明,微生彰顯,寡則生衆,柔生剛健弱生堅強,卑生高大,損生盈滿,時則通達,和則得中,音則有餘用之治身,與天地長久,用之治國則國祚長延也。榮曰:死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九竅四關,十三也。若能絕欲,則為生之類。必其放蕩,則為死之徒也。成疏: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徒,類也。十三謂四關九竅,言九竅四關凡聖俱有,聖人不執身為身,忘懷迷執,故能出三界。凡夫為執迷是非,心恒起滅,因斯迷倒,故入六道。入六道則死之類,出三界則生之徒也。
死之徒十有三
禦疏:此亦泛論安死之道,不拒變化,適去為順,一無驚怛,如此之者,亦十中有三人爾。嚴曰:實、有、濁、擾、顯、衆、堅、強、高、滿、過、泰、費,此十三事也。實生空虛,有生消亡,濁則聽塞,擾則失明,顯則生微,衆則生寡,堅生柔,強生弱,高生卑賤,滿生損空,過生閉塞,泰生困窮,費生禍息,是不祥,死之徒矣。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禦注:徇生太厚,以養傷生,既心矜此生,故動之死地,此則生理既失,死理亦虧,如此之輩,亦十中有三爾。禦疏:此釋迷執之人,養生失理之徒也。言人雖欲修生,不能悟了,動往喪生之地,安生之理既失,順死之道又乖,如此之輩,亦十中有三人爾。河上公曰:人之欲求生,動作反之,十有三死地也。榮曰:所以流至死地者,由十有三重造過。成疏:凡人之生,動即適死地者,蓋為執此十有三徒,染滯前境故也。
第二假設問答,辨其所以。
夫何故?
禦注: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問所以動之死地,夫緣何故。但以其求生此生太厚之爾。禦疏:此設問衆生動之死地之由。河上公曰:問之何故,動之死地也。榮曰: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何為得至於死地,言用之九竅,運之四關,多取有為之死業,愛養無常之生身,厚過其分,動之死地也。成疏:假設疑問,以生後答。
以其生生之厚。
禦疏:此正答,言眾生動之死地者,以其耽滯有為,溺情縱欲,厚自奉養,以生其生,養之太厚,故動之死地爾。河上公曰: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違道件天,妄行失紀也。成疏:言不能體道忘生,而執生為有,多積財產,厚資此生,而營生過當,故動之死地,此一句答前問意也。
第三顯善攝生人,不為三毒所害。
蓋聞善攝生者,
禦注: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善攝衛生理之人,心照清淨,無食取之意,則凡是外物不可加害,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帶甲兵,此不求害物也,則物無害心,故無投角措爪容刃之所矣。禦疏:攝,衛也,謂善能以道衛生之人,妙觀生本,本來清淨,於生忘生,不以情欲而滑其和,唯以沖虛而養其性,物莫能害,故稱善攝。河上公曰:攝,養也。榮曰: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不能養性,內為情欲之所傷,外為毒蟲之所害,善攝生者,不耽染,性不傷,無毒心,物無害也。成疏:蓋不盡之辭,聞猶竊聞也。攝,衛也,亦養也。言善能攝衛養生之人,忘淡虛夷,不輕染境,攝衛之目,顯下文也。
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禦疏:不期而會日遇,按《山海經》兕出湘水南,蒼黑色。《爾雅》雲,形如野牛,一角,重千斤。善攝生之人,不起心害物,所以陸行不求遇於兕虎,入軍不被帶於甲兵,故虎兕甲兵亦無傷害之意。河上公曰:陸行不遇兕虎,自然遠避,害不幹也。入軍不被甲兵,不好戰以殺人。成疏:陸行不遇兕虎,陸,平地也。兕,毒獸,一角,形如牛,色青。言善攝生人,不為毒獸所觸。內解者,言平居安靜,不為煩惱所加。入軍不被甲兵,言攝生之人,縱入軍陣,亦不為幹戈所害。內解者,言縱入塵境,亦不為色等所傷也。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禦疏:前明善攝生之人,內無害心,所以外不遇兕虎,此明設所逢遇此,無傷害之心,自然彼無容措之處,是知忘情於物者,則海上之鷗可馴而狎,陸行之獸可繫而遊,況傷害乎,故無是也。河上公曰:養生之人,虎兕無由傷,兵刃無從加也。榮曰:言養生以道,積善以行,是前顯不與惡遇,今明雖遇無傷也。成疏:駐,立也,措,安也。兕遇物即觸,喻癡也。虎性躁暴,喻嘖也。兵刃銳利,能傷於物,喻貪也。言善攝生者,妙體真空,故雖處世間,而不為三毒所害。
第四重設疑問,嘆美結成。
夫何故?
禦注: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夫何故,兕虎甲兵無容措之所乎?以其順化無私,不以死為死,則物不得害其生,故雲無死地。禦疏:此問虎兕兵刃是害人之物,今不投措其爪角,無容其兵刃者,其故何也?假問其故,以曉於人。河上公曰:問虎兕兵甲何故不傷害。榮曰: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夫生我者神,殺我者心,我殺由心,心為死地,若能灰心息慮,不構有為,無死地也。成疏:假設疑問有何事,故得致如是。
以其無死地。
禦疏:此正答也,夫見有其身者累,生生之厚者死。今善攝之人,照法性空,悟身相假,故能於生忘生,不為厚養之過,無私順化,故無死地可處爾。既心無死地,夫何虎兕兵刃能害其生乎?河上公曰: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言神營護之,此物不敢害之。成疏:夫見有身者,故以身為死地。今善攝生人,忘於身相,即身無身,故無地之可死也。既無死地,三毒何所加乎。此答前問意也。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標善攝生人能設虛假,就此一章,義開四別,第一明道德應化,生育黎
元,第二明勸示眾生,尊道貴德,第三廣顯虛通,慈悲生化,第四結成玄德,利物忘功。
第一明道德應化,生育黎元。
夫蠢物之形,有生之類,資氤氳以生育;假要妙以播靈,愚智之品不同,貴賤之形各異,鵬鷃之不知遠近,蟪蛄之莫辨春秋,梅柳以上月芬敷,花蝶以中園明媚,匪爵之功何測,自然之道為常。譬之大海,無所不容,比之於天,無所不覆,一花一葉,道在其中。
道生之,德畜之。
禦疏:道生之者,言道降沖和之氣,陶冶萬物一物得以生,故雲道生之。注雲妙本動用降和氣者,妙本,道也,至道降氣,為物根本,故稱妙本。德畜之者,德,得也,畜,養也。謂萬物得道用,而能畜養,斯則約道畜養之處而受德名,故雲德畜之。
河上公曰:道生萬物。成疏:至道虛玄,通生萬物,上德慈救,畜養群品,故雲道生之德畜之也。
物形之,勢成之。
禦注:道生德畜,品物流形,故雲物形之。乾知坤作兆形位者,《易·繫辭》雲: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天地為形,上下為位,斯皆道功,寄乾坤以為用也。勢成之者,言為萬物化天時地利陰陽之勢,而物資之以成,故雲勢成之。禦疏:同物形之,乾知坤作兆形位矣。勢成之者,道生德畜,品物流形,乾知坤作兆形位者,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天地為形,上下為位,陰陽之勢,而物資之,故雲勢成之。寒暑之勢各成遂爾。河上公曰:物形之,一為萬物設形像也。勢成之,一為萬物作寒暑之勢以成之也。嚴曰:物形之,乾知坤作兆形位,勢成之,寒暑相成,各得成遂也。榮曰:至道運而無壅,何適而不能。玄德動而不滯,何事而不可。今約事分用,道生則理歸於道,德畜則義在於德,生畜於物,物各有形,既秀而實日熟,生畜俱全日成也。成疏:物形之,勢成之,物形言察道而有形質,此釋道生之也。勢成言以德化導,陶營心靈,令行業淳熟而成就也,此釋德畜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