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章所以次前者,前章舉靜躁兩行,勝負不同,故次此章,顯有道無道,優劣亦異。就此章內,文有四重,第一明有道之君,無為虛靜,第二明無道之主,躁競貪求,第三明廣顯躁競之心,咎釁深重,第四示知足之美,以勸修行人。
第一明有道之君,無為虛靜。
夫道體幽玄,神功不宰,天地得之而靜默,群聖契之而晏然。風不嗚條,帝堯稱之於邑穆,雨不破塊,虞舜致之於太平。是以周之克商,致華陽而牧馬,湯之勝桀,遂桃野以閑牛。五帝之與三皇,並風淳而化美,則知有凱還條邑之師。故有道之代,卻走馬以糞田,無道之年,競戎駒於郊野。大聖垂訓,豈虛言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也。
禦注:天下有道之主,無為化行,既不貪求,故無交戰,屏卻走馬之事,人得糞理田園。禦疏:卻,屏去也。糞謂理田也。天下有道,謂以道為理,無為化行,守在四夷,疆場無事,不必多食土地,以困黎元。所以屏卻兵革走馬之事,人得俶載南畝以糞理田園也。河上公曰:天下有道,謂人主有道也。卻走馬以糞,糞者,糞田也。兵甲不用,卻走馬以治農田。治身者,卻陽精以糞其身。榮曰:君上有道,除奔命之馬,臣下無為,糞乘田之業,修真者去馳騁之浮情,糞身神以道德,務學者絕飄蕩之懈惰,糞心靈以藝文。成疏:言有道之君,往於天下,幹戈靜息,偃武修文,宇內清夷,無為而治,故能卻馳走之馬,以糞農畝。治身者卻六根兵馬,以道糞心,故孟子雲:人皆以糞糞其田,而莫知以學糞其心也。
第二明無道之主,躁競貪求。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禦注:天下無道之君,縱欲攻取,故兵戎士馬寄生於郊境之上爾。禦疏:郊者,交也,謂交境之際拒守之地也。言天下無用道之君,則荒塞有不賓之膚,故兵戎軍馬生育於郊境之上,謂久而不還也。河上公曰:天下無道,謂人主無道也。戎馬生於郊,戰伐不止,戎馬生於郊境之上,久不還也。嚴曰:人之生也,懸命於君,君之建也,懸命於人,君有道而萬姓昌,宗廟顯,君無道而宗廟傾,萬民喪,自然之應。榮曰:生,起也,不用道而修文,專飾兵而用武,四郊多壘,五兵斯起,戎馬生於郊也。理不內明,心王無道,馳六識之馬,遍萬境之中,得失紛紜,是非交爭。成疏:郭外日郊,無道之人,臨於海內,禽荒色荒,四方不靜,多貪境土,好行征伐,遂使軍戎兵馬出生郊外。治身者,言躁競之夫,心不懷道,縱於六根兵馬,馳騁塵境之中,內不覽真,恒緣外物,故雲生郊也。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謂午也,正陽之精生於午,午者馬也,故心欲束則東,欲西則西,欲南則南,欲北則北。心有四門,能知四方,晝夜所見,夜寐則夢。心中有道,則正氣流行,支體滋潤,髮膚玄長,故卻走馬以糞之。心無道則生淫亂,戎馬四走於郊,邪脈政以害身,故曰戎馬生於郊。
第三明廣顯躁競之心,咎釁彌重。
罪莫大於可欲,
禦注:心見可欲,為罪大。禦疏:犯法為罪,貪求為歌,言戎馬生郊之罪,由人君貪求土地,見土地可欲,欲心興動,將貪求,此罪之大者,故雲罪莫大於可欲。河上公曰:好色淫也。榮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甚於欲得,有道之人,遺情去欲,罪禍自除,無識之徒,縱性任心,殃咎斯至,善積成禍,幽顯鹹亨,惡積成殃,存亡俱累,罰止一身,罪也,下及子孫,禍也。上侯祖先,答也。成疏:罪,摧也,言為苦之所摧逼也。可欲,境也,言前境美麗,稱可欲心,故言可欲也。然境能逼心,是起罪之綠,以戒修行人不可染境也。故雲: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禍莫大於不知足,
禦注:求取不已,為禍大也。禦疏:禍,害也,神不祐也,夫亡敗之禍,綠何而來。由貪土地,求而無厭,不知止足,致神道不祐,而嬰禍害。人之有過,過非一途,貪之為禍,禍之大也。河上公曰:富貴不能自禁止也。成疏:禍即罪之深重者也,言心貪前境,不知厭足,害人損物,為罪日深,非唯災及一身,亦乃禍延三族。
咎莫甚於欲得。
禦注:殃咎之大,莫大於欲,必令皆得,則禍深故爾。禦疏:咎,殃咎也。夫貪冒之雄,欲心增侈,得之不已,而又求之,非道得之,則不旋踵自招殃咎,不亦宜乎。可欲,謂欲而未得,初起貪心,罪輕於禍。不知足者,得而更須禍重於罪。莫甚於欲得者,謂已得,欲心尚無厭足,則咎之為過,斯甚於禍也。河上公曰:欲得人利物且貪也。成疏:咎,考責也,欲得之心,略無涯際,其為咎責,莫甚於此,校量深淺,禍重咎輕,欲備顯物情,故其彰三釁也。
第四示知足之美,以勸行人。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禦注:物足者,非知足。心足者,乃知足也。心若知足,此足則常足矣。禦疏:以結有道之君也。言有道之君,無欲廣大,不貪土地,故於本分而知足,則為天下樂推,身安國理,此知足之足,乃至交讓而常足也。注雲物足者非知足,心足者乃知足也,謂足在於心,不在於物,循涯守分,雖少而多,有欲無厭,雖多亦少爾。河上公曰:故知足之足,守真根也。常足矣,無欲心也。榮曰:除可欲則外無所求,清本性則內無所之,故言知足。動皆合道,事無不足之足也,無不足之時,常足也。成疏:守分不貪,於行使足,恒無闕少,故言常足。欲明貪競之類,遭遇禍殃,知足之人,恒居安泰,先貧後樂,故迷此文。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正辨有道之人知足,不知足者無道,故次此章即明有道者照而不由於心,無道者由心而不能照。就此一章,義開三別,第一明聖人虛鑒,照不由心,第二明凡人由心,而不能照,第三重結虛照之人,寂而能動。
第一明聖人虛鑒,照不由心。
夫大聖不作,至人無心,產清濁之兩形,何曾有物,鼓山河之二炁,不見神功。歷衆口而無言,坐虛心而自得,故不出戶天下鹹知,豈同周穆迎方,空射瑤池之宴,秦皇觀日,虛稱鞭石之威。足跡雖歷於九荒,控馭徒疲於八駿,廣窺戶牖,視聽增迷,我之大聖,不出而見也。
不出戶,知天下。
禦注: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垂拱無為,不出教令於戶外,是知理天下之道,人事和則天象順,故不煩窺牖而天之道可知。禦疏:有道聖君,無為而理,言教不出於戶外,淳風自洽於寰區,此可謂知理天下之道爾。又解雲:人君善教,天下應之以善,則不煩出戶而天下可知,故《易》曰:君子出其言,善則#1千裏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此之謂矣。河上公曰:聖人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見天下也矣。榮曰:觀之以道,則理無不達,照之以智,則事無不知,所謂不行而知者也。成疏:戶者謂知覺,攀綠分別等門也。有道之人,虛懷內靜,不馳心於世境,而天下之事悉知,此以真照俗也。
不窺牖,見天道。
禦疏:天人相應,精氣交通,人君為政以德,則象緯以之不迷,威侮五行,陰陽由其舛候。故《書》雲:休徵則肅,時雨若咎,徵則蒙,恒風。若是知行發於己,象著於天,豈俟窺牖然後知哉。《易》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河上公曰: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貫,人君清靜,天氣自正,人君多欲,天氣煩濁,吉凶利害,皆由於己也。榮曰:二景麗天,五星耿漢,寧須窺牖方始見乎。內明窺牖者,穿鑿求解也。天道者,自然之理也,不假筌蹄得魚兔,無勞言教悟至理,此不窺牖見天道也。成疏:窺,峴視也。牖,根竅也。天道自然之理也,環體坐忘,不窺根竅,而真心內朗,睹見自然之道,此以智照真也。戶通來去,譬從真照俗,窗牖內明,喻返照真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