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禦注:有事則煩勞,勞煩則凋弊,故不足以取天下也。禦疏:夫有事謂政令煩苛,禁網凝密,令苛則人擾,網密則刑煩,百姓不安,四方離散,欲求攝化,不亦難乎。故此有事則不足以取天下矣。河上公曰:及其好有事,則政教煩也,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取,治也。榮疏:取,攝也,忘則無合無不舍,用則有可有不可。若以無為攝天下,無有而不可,皆可也。若以有事取天下,無有而得可,皆不可也。成疏:及其心未虛忘,以事為事而有事者,斯則事異無事,無事異事,動異於寂,寂乖於動,如此之人,不足以攝化天下也。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即事無事,雖應無心,故次此章,即顯聖人無心,而能赴感。就此章內,文有三重,第一明聖人無常心,有感斯應,第二明善救蒼生,而無棄舍,第三顯衆生耽染,故聖起慈悲。

第一明聖人無常心,有感斯應。

夫太帝乘時,麵離方而設教,真君禦物,握乾軸而安民。鼓腹鹹歌,不荷皇王之帝力,披衿自味,豈知天地之深功。十亂齊驅,見周家之化溢,八元斯事,酌堯代之風清。故曰聖人無心,股肱畢力,為理日亂,易節不傾,久自推移,任玄功之濟物,開赤心於天下,為欲化人,既同百姓之心,匪慄慄之雲乎。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禦注:聖人之心,物感而應,應在於感,故無常心。心雖無常,唯在化善,是常以化百姓心為心爾。禦疏:聖人虛忘,物感斯應,應必緣感,感既不一,故應無常心。心雖無常,義存慈救,以百姓有不信不善之心,故混同用心,而以化導,故雲無常心。河上公曰:聖人無常心,聖人重改更,貴因循,若自無心也。以百姓心之所便,因而從之。嚴曰:無心之心,心之主也。夫一人之身,去心則危者復寧,用心則安者復亡。若上含道德之化,下包萬人之心,物無大小,視心如身,去我情欲,取人所安,與人大同也。榮曰:君上無心於有為,任百姓之自化,聖人無情以分別,逐萬有而感通。成疏:體道凝淡,虛懷絕慮,心與太空均其寂泊,故無心也。百姓,衆生也。然聖人無心,有感斯應,應隨物感,故以百姓心為心。既無心而應,亦不應應也。

第二明善救蒼生,而無棄舍。

善者吾善之,

禦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欲善信者,吾因而善信之。不信者,吾亦以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善信也。禦疏:此應感之義也。吾者,聖人也。善者,回向正道之心,聖人獎之以進修,以果其行,使至夫吾善之大善也。河上公曰:百姓為善,聖人因而善之。嚴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信,誠實也,感德以變其情也。榮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若有心分別,有善有不善,有善有不善,不得以為善。今既無心分別,非唯善於善,亦善於不善,亦善則與不善皆善,是以謂之得善也。成疏: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善者為無欲修學之士,不善者謂有為滯境之人。普以平等勝善教之,令其得善,此則以百姓心為心義也。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禦注:不善者,謂習染增迷,信邪背道,聖人亦以善道而汲引之。德善者,令化聖德而為善也。河上公曰:百姓雖有不善者聖人化之使為善也。

信者吾信之,

禦疏:信謂聞道勤行,心無凝執,聖人應之以至誠,贊成其善,以至於深信也。河上公曰:百姓為信,聖人因而信之。榮曰: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信,順也,物情既有可有不可,從事有順有不順,不得以俱順,今聖人無可無不可,皆可,無順無不順,皆順,是以右為大順也。成疏: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信謂聞經愛樂,不信謂不樂道聞,聖人以空行慈悲,平等救度,不問信與不信,皆令得益,而普發信心也。故紫微夫人曰:信者得失之闡鍵。又經雲:信者學道之樞機也。問曰:聖人無心,有感必應,不應不感,不感不應者,故信者方教,不信者不教,而今信與不信,一種教之,亦應感與不感,一種皆應。答曰:應有通有別,如治在玄都玉京,而恒救三界,此則通應善信是也。至如胡人有感紫炁西浮,授尹生道德之徒,此則別應。若別應則待別感,通應則尋常慈照,故上卷雲:常善救人而無棄人。

第三顯眾生耽染,聖起慈悲。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禦疏:不信謂強梁背教之人,聖人亦以平等正信而化導之,令化聖人之德,舍疑而歸信也。故雲德信。河上公曰:百姓為不信,聖人化之使信也。

聖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

禦注:聖人在理天下,化引百姓,常惵惵用心,令德善信,而聖心凝寂,德照圓明,渾同用心,皆為天下,故雲為天下渾其心。禦疏:此明聖人混跡用心也。惵惵,憂勤也。聖人在宥天下,統禦寰區,懼衆生不歸善信,故惵惵憂勤。然聖人無心,復何憂喜,今所言惵惵者,皆為天下百姓未能信善,故聖人混同於物,而用其心也,故雲為天下混其心爾。河上公曰:聖人在天下,怵怵常恐怖,富貴不敢驕奢也。為天下渾其心,言聖人為天下百姓渾濁其心,若愚闇不通。嚴曰:惵惵,若恢恢,言虛心以包萬方也。榮曰:惵惵,不住也。凡情分別,見善見不善,有信有不信,聖人惵惵不住,泛泛隨機,混其分別之心,齊其是非之意也。成疏:惵惵,動懼之貌也,言無心赴感之聖人,其在天下也,怛布大慈,拯救蒼生,恐其沒溺,故蝶喋而勤懼也。為天下混其心,混混沌沌,無分別也。言凡夫惑情滯境,妄生去取,聖人欲混沌其心,令無分別,勤懼之義,則斯謂乎。

百姓皆注其耳目,

禦注:百姓化聖德為善,故傾注耳目,以觀聽聖人。禦疏:百姓被聖德而歸善,仰淳化而觀風,故皆傾注耳目以觀聽,取則於聖人也。河上公曰: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為聖人視聽。榮曰:百姓不能以性製情,而乃縱心逐欲,注耳目於聲色,專鼻口於香味,因玆婚惑,以此聾盲,聖人逐病行醫,隨機闡教,因心救物,說己化他,乃雲我止如嬰孩赤子,不知聲色悅於耳目也。成疏:淫,染滯也,顛倒之徒,迷沒世境,縱恣耳目,滯著色聲,既而漂浪長流,望返無日,聖人湣其迷甚,故顯其病狀。而六根之中,偏舉兩者,欲明此二為息最深。故《西昇經》雲:耳目色聲,為子留憐然,舉此二根,諸根可悉,為文略故也。

聖人皆孩之。

禦注:聖人念彼蒼生,猶如慈母,故凡視百姓,皆如嬰孩爾。禦疏:百姓既傾注耳目觀聽聖人,聖人視之,如慈母於赤子,故雲皆孩之。又解雲:百姓有分別之心,聖人化使從善,令如嬰孩,無所分別爾。河上公曰:聖人愛念百姓,如蠕蟲赤子,養之長之,而不責望其報也。成疏:衆生妄淫耳目,淪沒愛河,聖人勤懼慈救,義同赤子,哀其無識,如嬰兒之可湣。

1原文脫『則』字,據《周易》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