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明凡人由心,而不能照。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禦注:若不能無為,假使出令彌遠,其知理天下之道彌少也。禦疏:此明失道之君也,不能處無為而恭己,將欲申教令以化人,令出彌遠,既失無為,所知政理,更為微少。河上公曰:謂去其家觀人家,去其身觀人身,所觀益遠,所知益少也。榮曰:跡周於宇宙,未識山川,覽遍於經籍,寧知至理,此謂無知也。成疏:顛倒之夫,不能照理,其出心逐境,彌遠而無厭,其知淺近,闇昧而少鑒。
第三重結虛寂照之人,寂而能動。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禦注:不出戶,故雲不行,無為淳樸,而知為理之道。禦疏:此覆釋不出戶而知天下也,無事無為,教令不出,故雲不行。近取諸身,遠知來物,故我無為而人自化,豈待言教出戶,然後謂之知乎。河上公曰:聖人不上天,不入淵,能知天地者,以心知之也。榮曰:獨悟。成疏:不行者,心不綠歷前境,而知者,能體知者,法必竟空寂,譬懸鏡高堂,物來斯照,照而無心也,故《莊子》雲:聖人不由心而照之乎。此一句解不出戶知天下。
不見而名,
禦注:不窺牖,故雲不見。人和天順,而能名其太平也。禦疏:此覆釋不窺牖而見天道也。夫鶴嗚則子和,行感而天動,原小可以知大,審己可以知物,元吉所召,存乎其人,則太平之化可得而言爾,何必窺見然後名乎。故雲不見而名。河上公曰: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聖人原小以知大,察內以知外也。榮曰:玄覽也。成疏:不見者,了知諸法虛幻,無可見之物也。而名者,能正名百物,垂進顯教也。不見而名,不應而應,名而不見,應而不應也。此一句解不窺牖見天道也。
不為而成。
禦注:不為言教,而天下化成也。禦疏:此總結不出不窺之義也。夫以上有所為,下必有擾,今聖人凝神端康,玄默廟堂,君無為,人無事,百姓家給,萬化自成。河上公曰:上無所為則下無事,家給人足,萬物自化而成就也。榮曰:自然就也。成疏:不為者,凝神寂泊,妙絕於有為也。而成者,能施化群品,成就學人,此明寂而動也。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為學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凡聖二心,緣照差異,故次此章,即明道俗兩學,損益不同。就此一章,義分三別,第一明道俗兩學,損益有殊,第二辨次第虛妄,以階玄極,第三明有事無事,得失不同。
第一明道俗兩學,損益有殊。
夫希夷理靜,混沌義深,開妙鍵而難思,扇玄門而聽入。其旨博,其趣微,堂堂稱象帝之先,湛湛為大羅之士,天書照耀,見八角之垂芒,玉宇藏菠,總一乘之標榜,豈比俗學,日益奢浮。張芝墨池,不出樊籠之戶,揚雄書閣,終纏生死之津,不能日損有為,乃更牆麵之甚也。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禦注:為學者,日益見聞。為道者,日損功行。益見聞,為修學之漸,損功行,為悟道之門,是故因益以積功,忘功而體道矣。禦疏:為,修為也。損,忘損也。言初修學者,日求聞見以為益,因益為道,則忘遺功行以為損,所以者何?夫為學者,無不初則因學以知道,修功而補過,終則悟理而忘言,遺功而去執。故注雲:益聞見為修學之漸,蓋言其初。損功行,為悟道之門,蓋言其終也。曰河上公曰:為學日益,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者,情欲文飾,日以益多也。為道日損,道謂自然之道,日損者,情欲文飾日以消損也。嚴曰:去知也,不知之知,知之祖也。不教之教,教之宗也。神明所因,天地之師也。榮曰:為學日益,增之以卷軸,長之以見聞,利之以名聲,加之以嗜欲也。為道日損,行不言之教,文理雙忘,體虛玄之道,物我同遣,為無為則百為兼喪,事無事則萬事都損,豈唯驕盈奢侈也。成疏:為學日益,為,修營也。學,俗學也。言修世俗學之人,銳情分別,故累欲日增也。為道日損,為道猶修道也。言修道之人,虛夷恬淡,所以智德漸明,累惑日損也。
第二辨次第虛妄,以階玄極。
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
禦注: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學者,積功行,為道者,忘損之,雖損功行,尚有欲損之心,兼忘此心,則至於泊然無為。方彼鏡象而無不應,故無不為爾。禦疏:損之者,謂損為道者之功行也。又損之者,謂除忘功行之心也。斯則前損忘跡,後損忘心,心跡俱忘,可為造極,造極則至於無為。河上公曰:損之又損之,損情欲。又損之,所以漸去之也。以至於無為,當恬然如嬰兒,無所造為也。榮曰:合有歸無,損者也。有去無忘,又損之也。理冥真寂,至無為也。成疏:為學之人,執於有欲,為道之士,又滯無為,雖復深淺不同,而二俱有息。今欲治此兩執,故
有再損之文,既而前損損有,後損損無,二偏雙遣,以至於一中之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禦注:絕德與道合,則無所不施,無所不為。禦疏:夫有為則有礙,有礙則有所不為,今既無為,無為則無礙,故能無所不為也。此謂契道,則應用而周普也,故上卷雲: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也。榮曰:夫欲去有累,所以歸無為,而惑者聞無為,兀然常拱手,以死灰為大道,土塊為至心。恐其封執無為,不能懸解,故雲無為而無不為也。無為而無不為,非無為也,有為而歸無為,非有為也。此則為學為道,道學皆誌,唯動與寂,寂動俱息也。成疏:至寂而動,即體而用,故無所不為也。上卷雲: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明有事無事,得失不同。
取天下常以無事。
禦注:無為無事,天下歸懷,故可取天下。禦疏:此勸人君行無為也。取猶攝化也,攝化天下,必須無為無事,無事則下人不擾,無為則百姓自安,以斯臨往,於何不可。所言常者,無事禦物,不可斯須離也。河上公曰:取,治也。治天下常當以無事,不當勞煩也。榮曰: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取天下,取,攝也,忘則無合無不舍,用則有可有不可。若以無為攝天下,無有而不可,皆可也。若以有事取天下,無有而得可,皆不可也。成疏:取,攝化也。言攝取宇內蒼生,令其歸善者,常以無事無為而化之也。雖復應物施為,而心未嘗有事,此即動而寂也。故《莊子》雲:孰弊弊焉,以物為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