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口語交際與有聲語言(八)(1 / 2)

(三)自謙語

中國人的謙虛禮讓,有時被西方人誤解為虛偽做作。試看下列場合的自謙語:

外國遊客對中國導遊表示感謝,中國導遊謙虛地說:“不謝,這是我應該做的。”

外國客人讚揚中國學生英語說得好,中國學生說:“不,差遠了。”

外國客人讚揚中國女主人菜做得可口,中國女主人說:“哪裏,哪裏,我不會做菜。”

外國客人讚賞中國同事所贈的禮品,中國同事說:“這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一點小意思!”

中國人謙虛有禮的回答,外國人不易理解,以為中國人對他們的讚揚不領情。如果被讚揚的一方是西方人,他們會直接感謝對方的讚譽,或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在上述四種場合,西方人會分別作出如下回答:

“謝謝,我是上海的老導遊。”

“我的英語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的,那兒有出色的英語教師。”

“這的確是我的拿手好菜。”

“這是我精心挑選的禮物。”

語言學家G·裏奇認為,言語交際有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合作原則包括要講真話、老實話的準則;禮貌原則包括讚譽準則和謙虛準則,中國人認為,在上述場合自我貶抑比講真話和老實話更得體,更能維持一種友好、和諧的人際關係,為使雙方在交談中能最大限度地合作並取得一致,比較注重禮貌原則,甚至於不惜以犧牲講真話和老實話的合作原則為代價。

而西方人比較注重講真話和老實話,當然也並非無視禮貌原則,但是當二者難以相兼時,他們寧可犧牲禮貌原則,這可能與西方人重視自我價值有關。從這裏也可以看出,G·裏奇對這兩種原則的解釋沒有普遍意義。中國人認為謙虛可以維持合作,外國人則認為講實話才是合作。

(四)委婉語

中國式的委婉有時會使西方人感到莫名其妙。例如:兩個中國人深夜交談,甲委婉地向乙表示自己很累想早點休息,便對乙說:“您很累吧,要不要早點休息?”乙回答說:“我不累,您呢?”甲為了表示禮貌隻好順應:“您不累,我也不累。”又如:中國學生請求美籍教師幫助他修改用英文寫的小說,便說:“不知您是否有空,我是第一次用英文寫小說,裏麵一定有許多錯誤。”在上述兩種場合,中國人都不願意直言真實意圖,而是希望對方從自己的委婉話語中領悟真意。這也就違反了G·裏奇所謂的合作原則中講真話和講實話的準則,而讓禮貌原則占上風,以達到雙方減少分歧,增加共識的目的。

而西方人對這樣的交際策略不易理解,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此外,對漢語與民俗“雙元”因素缺乏考慮也是造成文化障礙的重要因素,比如:一位女研究生向香港同行介紹她的導師時說:“這是我的先生。”她用“先生”一詞是出於對老師的尊敬,結果被香港同行誤解為那位導師是她的丈夫。這種語義信息差是由於漢語在內地與香港不同的習俗用法而形成的。漢語的語言體係本身黏附著濃厚的民俗色彩,如:“油條”一詞,《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的釋義是“一種油炸的麵食。長條形,多用做早點。”它的民俗語義應包括:“該食物為中國所特有,常用來比喻自由散漫、玩世不恭或處世、做事圓滑的人”。不理解這種民俗語義,就會形成信息差。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人是在民俗土壤上完成漢語社會化進程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熏陶和感染,使他在民族文化背景下所進行的漢語交際,自然而然地產生民俗特點。不了解漢語交際的民俗特點,同樣會產生文化障礙,如一位外賓稱讚中國學生:“你很美!”中國學生謙虛地回答:“哪裏,哪裏”。外賓誤以為中國學生問他哪裏美。外賓愣了一會兒才答道:“全身都美,全身都美”。因此,應該研究容易引起“語義剪刀差”的民俗文化因素。

四、心理障礙

言語交際的心理障礙很多,從理解話語的角度看,主要有耳誤和口誤兩種。

(一)耳誤

耳誤是由於心理障礙對話語內容產生接受上的偏差。聽是一種受心理支配的行為,分注意、接受和理解三個步驟,在每一步驟中均會由於情境的變化和聽話人心理的變化而影響聽話效果。當你對說話人的話語感興趣時,就會由注意發展到接受和理解。如果注意渙散、興味索然,就會影響接受。另外,當你無法接受說話者的觀點時,心理上也會築起一道封閉的牆。

說話者的說話方式也會引起聽話障礙。如:以教訓、命令、強迫、指責、貶斥、謾罵、盤問等方式說話,往往會使聽話人產生心理上的反感而形成耳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