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口語交際與有聲語言(八)(2 / 2)

在言語交際中不加傾聽而急於發言,或來不及聽清、聽完、聽全對方的話,都會產生耳誤。言語交際中,聽話時隻重事理不重情感,隻考慮對方的話語是否合理,而忽略了情緒和情感所表達的言外之意,往往難以形成情感上的溝通,給對方以“話不投機”的印象。

偏聽極易形成耳誤。這時聽話人先入為主或帶有偏見地聽別人講話,實際上往往是聽而不聞,不能客觀地領會話語信息。

分心也是耳誤的主要原因。造成分心的客觀原因可以是:

講話者聲音太小聽不清,講話者的儀表神態不同尋常,講話者的語速太慢,旁人催促和打擾,工作上的壓力,等等。分心的主觀原因是:心不在焉,情緒激動不能平靜,受到批評或表揚,等等。

誤解是耳誤的最直接的後果。由於偏聽、分心等原因,會導致對話語信息的誤解。當然,誤解還與文化水平有關,有時專心傾聽,也會由於對詞語不懂或知識欠缺而產生誤解。學生在課堂上不能複述講授內容,一種可能是沒有認真聽課,一種是認真聽了,但無複述能力。

(二)口誤

口誤是正常人在言語交際中不由自主地偏離想要表達的語音、語義、詞彙或語法形式的失誤現象。常見的口誤來自於心理,可以說口誤的主要原因是心誤。大腦疲勞時,不能有效地支配詞語的選擇和話語的組合,於是產生口誤。分心、怯場、心情緊張或激動時易於形成口誤,認知困難或認知不明確的人在挑選字眼時容易出現口誤。

有人將口誤研究稱為“話語錯誤語言學”。20世紀70年代初期,語言學界從言語生成的角度來分析錄音收集的口誤現象,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除了自然采集口誤例句的方法之外,還采用了實驗誘導口誤發生的手段,並相繼建立了口誤庫。有的學者還將口誤和失語症言語進行比較研究,有的將成人的口誤與兒童口誤作比較研究,張寧博士的《口誤與言語生成模式》已引起語言學界的關注,她用言語生成理論探討了漢語口誤的類型及原因,從多方位、多角度作了精辟的闡釋,對言語交際障礙的心理分析頗具理論性和指導性。

在漢語交際中,表達者所傳遞的信息如果與接受者所接受的信息不等值,或者對話語的信息核心產生偏離,就會使話語產生信息差,有了信息差,就會降低漢語交際的效果,使人際溝通產生交際障礙,這種信息差稱作“語義剪刀差”。

第五節口語交際與言語行為

自古以來,人們總是將言行區別對待的,“言”和“行”似乎成了相對立的兩個方麵。如:“言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行動勝過言辭”、“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等,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在觀念上是將“言”和“行”相對立的。但是,言和行也有一致的一麵,言語也是一種行為。言語行為理論的創始人是英國語言學家奧斯汀。奧斯汀早在1933年就提出言語行為理論。1955年,他在哈佛大學作了12次演講後,由聽講者厄爾姆遜根據自己和別人的筆記,並對照奧斯汀的演講提綱,整理成哲學演講集《論言有所為》(又譯作《怎樣用詞作事》),在奧斯汀謝世後出版。該書對言語行為理論作了經典性的係統探討,奧斯汀的核心觀點是“說話即做事”,“話語即行為”。言語行為理論又稱作言語行為語義學,因為言語行為正是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意義。

一、奧斯汀的核心觀點

(一)行動性話語與表述性話語

奧斯汀在《行為話語》一文中,第一次認為說某事就是做某事。他對邏輯實證主義者的下述觀點:一個句子隻有在具有真假價值時才有意義。他認為許多極為平常而有意義的句子,既不真也不假。他根據傳統語法中陳述、疑問、祈使三種方式,提出與之相對應的三種功能,即:陳述一件事實;獲得信息;使別人做某事。奧斯汀把話語分為兩種類型:行動性的和表述性的(又譯作“有所為之言”和“有所述之言”),他認為話語能言之成聲、言之成詞、言之傳意。言之成聲指發出某種聲音;言之成詞是指發出某些可以發聲之詞;言之傳意是指這些詞具有相當具體的含義和所指。言之成詞產生表述性話語,言之傳意產生行動性話語。奧斯汀認為,真和假的區別出現於表述性話語之中。因為表述性話語是可以驗證其真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