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口語交際與有聲語言(一)(1 / 2)

第一節口語交際與語用環境

漢語的運用離不開語用環境。語用環境包括主觀語境和客觀語境。主觀語境包括表達者和接受者。客觀語境包括說話的時間、地點、場合、社會背景、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具體情境。

一、表達者

表達者是使用漢語表達思想的人,表達的行為包括說和寫。漢語的語用規律首先表現為使話語與表達者自身的因素相協調,表達者自身的因素包括身份地位、性別、年齡、職業、籍貫、思想性格、文化修養、經曆、處境、心緒和說話目的等。

身份地位。身份地位是表達者的社會屬性之一,它往往製約著漢語語用。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多用敬稱謙詞;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的話語常含有愛撫關懷之意。

諸葛亮是劉禪的臣子,但又是劉禪的長輩,他對劉禪既有尊上的義務,又有教誨的責任。所以,《出師表》中諸葛亮的出言陳辭,反映了諸葛亮高超的話語技巧。王安石不同意司馬光反對革新的言論,但是,上表《答司馬諫議書》的言辭是恭謙的。韓愈與董邵南是一對好朋友,元和時,董邵南到長安考進士未中,於是往遊河北,當時一方麵仕途阻塞,另一方麵藩鎮割據,爭相招羅人才,擴充實力與朝廷抗衡。董邵南仕途失意,欲去河北效力藩鎮,作為老朋友的韓愈在政治上是反對藩鎮的,內心不讚成董邵南前去投奔藩鎮,於是,采用隱約其辭,含蓄委婉的手法,寫下《送董邵南序》為之送行。序文先對董邵南“不得誌於有司”表示同情,轉而言此次前去“未必有合”,最後勸告董邵南忠於朝廷。婉約的言辭是由於韓愈作為朋友的身份和當時特定的地位決定的。稱呼是身份地位的體現。古漢語中的“汝”,隻能用於長輩對晚輩或用於平輩之間,晚輩對長輩忌用。上級對下級可以直呼其名,以示親切。

長輩對晚輩可稱乳名、小名,反向相稱則不恰當。賈母可以稱王熙鳳為“鳳丫頭”,如果黛玉也稱呼“鳳丫頭”,王熙鳳會大發雷霆的。《日出》中的李石清剛當上襄理,對經理潘月亭稱呼不敬,引起潘月亭的不悅,被潘月亭辭退。潘月亭對李石清講:“好,我不陪你了,你以後沒事可以常到這兒來玩玩,你叫我月亭也好,稱兄道弟,你呀我呀地說話也可以,現在我們是平等了。”“嘛”、“啊”之類的語氣拖腔,“研究研究”之類的官用詞語,“親自”的濫用,都反映了為官的特定身份地位。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漢語表達應該符合表達者的角色身份,從這種意義上說,表達者的話語是社會生活大舞台上的“角色語言”。黃濟人的小說《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中寫我軍幹部審訊被俘的國民黨軍官時有以下一段對話:“是委員長叫我去洛陽的嘛!”“什麼委員長,是蔣光頭!說下去!”“陳總長當時”“什麼陳總長,是陳癩子!說下去!”由於我軍幹部和國民黨軍官角色不同,對話語中人物的稱呼也不同。

性別。男女的性別差異也反映在漢語語用中,如:女性喜歡使用“吧、嗎、呢、嗬”之類的語氣詞。有人曾作過統計,“女性在82句話中,語氣詞出現了69次,平均為72%。男性在141句話中,語氣詞出現了46次,平均為33%”。男女的語用差異主要表現在語音、用詞、交談、體態等方麵。

年齡。表達者的年齡因素製約著話語。兒童喜歡用疊詞和摹聲詞。如:“餅餅、糕糕、小貓喵嗚喵嗚叫”等。如果成人之間用兒語交際,在大學講台上用兒語講課,都會令人捧腹。幼兒園裏的老師和少兒節目主持人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使用兒語和小朋友們溝通情感,反而容易讓小聽眾接受。青年人有青年人的話語,北京青年常用“蓋帽兒、一張分”,上海青年中流行的“不要太瀟灑哦!”反映了青年追求新奇、刻意創新的心理,而老年人喜歡用通俗的大眾化的詞語,這反映了老年人力求穩妥的心態。在一部電視劇中,有一位青年和鄉村老大爺談生意。青年人要賣給老大爺一個書包,說價格是“一張分”。老大爺連忙掏出一分錢的紙幣,結果鬧出了笑話。

稱呼也反映了年齡的差異。同是稱呼自己的父親,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稱呼。兒童無論在什麼場合都稱“爸爸”,青年人則在父親麵前稱“爸爸”,而在他人麵前稱“老頭子”或“父親”。中、老年人在別人麵前稱自己的父親一般不用“爸爸”,而用“家父、父親、家嚴”等莊重的詞語。同是稱呼自己的妻子,老年人常用“老伴、內人、老太婆、孩子他娘”,而青年人喜歡用“愛人、老婆、我那位、親愛的”。電影《愛情啊,你姓什麼?》中,一位老知識分子和一位青年人在一起談論“怕老婆”的問題,青年人用的是“怕老婆”,而老年人用的是“懼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