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五)(2 / 2)

就表義功能而言,副語言是有聲語言的輔助交際工具。副語言的表義功能是建築在有聲語言基礎上的,用有聲語言來理解副語言更能領會副語言表義的完備性和獨到性。早在周代,為了克服地廣人稀、通訊手段落後的困難,人們用烽火來傳遞戰爭信息。杜甫《春望》一詩中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詩句,可見唐代仍沿用此俗。中國的古長城,相隔十裏即有一座烽火台。用烽火傳遞戰事信息是約定俗成的,它作為一種製度形態得以傳承。用烽火來傳遞戰爭信息,這就是建立在有聲語言基礎上的。

副語言是由一整套的非語言符號組成的有機係統。副語言傳達的信息具有約定俗成性,可以轉換成有聲語言,它依賴於具體的交際情境來完成表情達意的功能。副語言作為一種具有特殊體係性的有機體,是在對各種個人的、群體的、民族的副語言進行優選吸收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

副語言也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印跡會反映在副語言上,使之成為社會文化的一種鏡像。從副語言考察社會生活,從社會生活研究副語言,這是雙向的科學視點。副語言不是雜亂無章的文化事像的堆砌,而是語言學中一個自成係統的板塊式分支學科。

四、語言與言語

言語是對語言規則的具體運用。如果說語言是象棋的棋譜,那麼,言語就是運用棋譜下象棋。言語包括言語活動、言語作品、言語能力。

言語活動又稱言語過程。我對小張說:“你好”。小張聽到了,沒有回答。這個交際過程包括五個階段:想說——說出——傳播——接受——理解。在這五個階段中,下列五個因素分別起作用:心理——生理——物理——生理——心理。即,想說階段是心理因素起作用,說出階段是生理因素起作用,傳播階段是物理因素起作用,接受階段是生理因素起作用,理解階段是心理因素起作用。用言語鏈可以描述為:想說(心理)——說出(生理)——傳播(物理)——接受(生理)——理解(心理)。研究言語活動或言語過程,就需要涉及心理學、生理學、物理學的相關知識。

言語作品就是說出來或寫出來的話語和篇章。話語是口頭言語作品,篇章是書麵言語作品。

言語能力是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聽、說用的是口頭語言,讀、寫用的是書麵語言;說、寫屬於表達,聽、讀屬於接受;譯有口譯、筆譯、互譯。互譯分為母語與外語的互譯、母語中的文、白互譯。

五、語言與語境

語境就是運用語言的環境,又叫言語環境。語境可以分為大語境和小語境:大語境包括語言運用的時代、社會、文化三大背景;小語境包括語言運用的時間、地點、場合、交際雙方、話題和具體情景等。語境還可以分為主觀語境和客觀語境,主觀語境是指交際雙方,也就是表達者和接受者。客觀語境是指語言運用的時代、社會、文化背景,以及語言運用的具體時間、地點、場合、話題、情景。

六、語言與文化

什麼是文化?一棵小樹苗,長在荒郊野外,它不是文化,把它移栽到自己家的庭院裏,它就成為文化。前者具有天然性,後者具有人為性,所以,天然性和人為性是區分文化和非文化的第一個標準。那麼,具有人為性的是否都是文化呢?不全是。感冒了打個噴嚏,是自然的人為,它不是文化。開會的地點改變了出個通知,它是故意的人為,出通知的行為和通知本身都是文化,因此,自然的人為和故意的人為是區分文化和非文化的第二個標準。我把文化定義為“帶有故意人為的過程與結果”。文化有先進和落後之分,有雅、俗之分,有高、下之分,“先進的”、“雅的”、“高的”文化就是“文明”。我們平時常說“文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也說“文化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製度文明的總和”。國內外關於文化的定義相當多,有200多種,分類也相當的繁雜。文化有不同的形態,有物質的,精神的、製度的,社會方式的,民族的,習俗的,語言的,文字的,思想觀念的,科學的,技術的,正式的,非正式的,文學的,藝術的,等等。文化又有大、中、小之分,大體上說,大文化是物質文明,中文化是精神文明,小文化是文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