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五)(1 / 2)

第四節口語交際與語言學的大街小巷

一、語言與符號

我國有56個民族,有多少種語言呢?73種。55個少數民族,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8%,分布在占全國總麵積50%~60%的土地上,除回族、滿族已全部轉用漢語外,其他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些民族內部不同支係還使用著不同的語言。全國73種語言分別屬於漢藏語係、阿爾泰語係、南島語係、南亞語係和印歐語係等五個語係。

民族語言,相對於無聲語言而言,又稱為有聲語言;相對於人工語言而言,又稱為自然語言。

語言就像一張紙,紙有兩麵。語言這張紙也有兩麵,一麵是語音,另一麵是語義。語言是語音和語義相結合的符號規則係統,是語音和語義的結合體。語言這張紙不論怎樣剪裁,不論剪裁成多少個單位,它始終是語音和語義的結合體。語素、詞、詞組、句子和句群這五級語言單位,就是語言學家從語言這張紙上剪裁出來的由小到大的單位,它們始終是語音和語義相結合在一起的。

語言是一種符號,屬於聽覺符號。世界上的符號大體分為:

視覺符號,如交通上的紅綠燈、文字;

聽覺符號,如語言、軍號;

觸覺符號,如盲文;

嗅覺符號,如氣味。

語言是由各種規則組成的符號係統。語言的內部有語音、詞彙、語義和語法四個要素,這四個內部要素有各自的規則,語音規則、詞彙規則、語義規則、語法規則,這些規則組成了語言的符號係統。

二、語言與文字

文字是由字形、字音、字義組成的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係統。語言屬於聽覺符號,文字屬於視覺符號;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即語言產生在先,文字產生在後;語言是用來記錄思想的,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因此,語言是思想的符號,文字是語言的符號,也可以說,文字是思想的符號;一個民族肯定有自己的語言,但不一定有自己的文字。在我國,漢字不但是漢族的文字,也是全國各個少數民族通用的文字,是在國際活動中代表中國的法定文字。55個民族共使用54種文字,回族、滿族已不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而直接使用漢字,29個民族有與自己的語言相一致的文字,有的民族使用一種以上的文字,如:傣語使用4種文字,景頗族使用2種文字等。

三、語言與副語言

雷·L·伯德惠斯特認為,人們麵對麵交談時,其有聲部分低於35%,而65%的交際信號是無聲的,即65%的“社會意義”是通過非語言方式傳送的。

艾伯特·梅瑞賓發現,在一條信息傳遞的全部效果中,隻有38%是有聲的(包括音調、變調和其他聲響),有7%是語言(隻是詞),而55%的信號是無聲的。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公式:交談雙方的相互理解=語調(占38%)+表情(占55%)+語言(占7%)。

艾伯特·梅瑞賓所講的“無聲”語言,伯德惠斯特所講的“非語言方式”,我們統稱為副語言。副語言是指有聲語言之外的功能性的表義手段,也就是說除了有聲語言之外,一切可以用來表情達意的手段都屬於副語言。與副語言手段可替換的術語是:輔助語言、類語言、非語言交際手段、非言語行為。從副語言傳遞的信息量來看,副語言不“副”,決不是簡單地處於“輔助”的地位。

如果說副語言和語言的曆史一樣悠久是一種保守說法的話,那麼,遠在有聲語言產生之前就產生了副語言則是一種更科學的說法。

語言起源問題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在語言起源的研究中產生了種種學說,如:神話說、神授說、擬聲說、感歎說、歌唱說、兒語轉化說、本能說、嘴勢說、手勢說、圖畫說、天賦傾向說、交際需要說、約定俗成說、勞動喊聲說等。這些學說中有兩種傾向值得注意:

一是人們注重從副語言的角度來探討語言的起源問題。

二是普遍認為在有聲語言產生之前就有了副語言,擬聲、感歎、嘴勢、手勢、圖畫、勞動喊聲本身就是副語言的具體形式。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副語言早在語言產生之前就已產生,並伴隨著有聲語言運用至今,副語言的曆史比語言的曆史更悠久。

副語言比有聲語言有著更廣泛的使用範圍。聾啞人借助副語言中的手勢語進行交際,異族交際時你雖然不懂得對方所操的那種民族語言,但憑借副語言你可以大體了解對方的意思,或向對方傳遞副語言信息。在使用同一種有聲語言進行交際時,副語言可以幫助你表情達意,有時可以彌補有聲語言交際的不足。從一定意義上說,其功能遠遠超出了“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