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學生所習慣的學習過程是通過教材、教師把別人“已知”、“已會”、“已有”的東西傳授給自己,通常的做法是,在教師的訓練下一步一步靠近現成的答案,或者幹脆等教師把答案告訴自己之後,花工夫背下來;再就是跟著教師按設定的模式反複操練,逐步掌握由別人設計好的技能和方法。這樣的接受性學習當然是需要的,但是,它產生的“被動性”,一定程度上的“強製性”和“簡單重複性”等不利因素,也是需要加以改變的。
語文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新型的學習方式,不就是要讓學生在已習慣了的接受性學習之外,學會探究性學習嗎?誠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指出的那樣:要“改變課程實施過程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第三節口語交際與現代語文觀
語文和語文課程的性質,是語文觀的核心問題。語文觀是對語文現象、語文學科、語文教育的本質看法。語文觀這個問題很複雜,以往有五種不同的看法。
看法一:語文觀是千古題謎
對於“語文是什麼”、“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什麼”的問題還有許多不同的看法。“語文”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不斷發展的,不可能是凝固、封閉的。關於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功能,裏麵既有學術的問題,也有一個體現國家意誌的問題。
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隻要有語文課的存在,關於“語文”的內涵和外延的討論很可能是沒有休止的,語文的性質問題也會成為一個長期的話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語文課程標準研製組編寫《全日製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P34)。
看法二:語文的內涵和外延
語文是什麼?“語”,大家都認為是指語言;“文”,有人說是指文字,有人說是指文章,有人說是文學,有人說是文化。也有人考證這門課程定名的由來,認為“語文”是指“口頭語”和“書麵語”。其實,說“文”是指“文字”,不可能是指一個個分散的字,它必然少不了“文章”;說它是指“文章”,寫文章則離不開文字;說“語文”是指口頭語和書麵語,這書麵語當然離不開文字和文章。這幾種不同的說法,所指的內容還是差不多的。有分歧的可能是“文”該不該包含“文學”的問題。按上麵提到的“文字說”、“文章說”、“書麵語說”,“語”和“文”應該包含由語言文字包含的各種作品,文學作品自然應該包含其內。——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語文課程標準研製組編寫《全日製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P32)。
看法三:語文課程性質是多重的、有偏重的、有層次的
關於語文課程的性質,多年來人們提到過基礎性、實踐性、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綜合性,等等。可見語文課程的性質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不過大家談及的各種性質不是在同一個平麵上的,是有偏重的,也是有層次的。通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大家獲得了比較接近的認識:語文課程的性質的核心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後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首先突出人文性。而後再加強工具性”,這兩種想法都是不妥當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結合在一起的,語文課程要同時實現這兩方麵的目標並不矛盾。——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語文課程標準研製組編寫《全日製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P33~P34)。
看法四: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
通過九年的學習,學生應該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這基本的語文素養內涵是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這裏麵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思想,包含了紮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有人問:什麼是語文素養?為什麼要提“語文素養”的說法?這些年來大家已經習慣於“語文能力”的說法,這裏提“語文素養”有什麼用意?“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有什麼實質性的差別?“能力”是指人能勝任、能完成某項工作的自身條件(應該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條件),重在“功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