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是指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修習培養)在某一方麵所達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長期以來我們已習慣了的說法“語文能力”是指讀、寫、聽、說的能力。《語文標準》所提的“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語文能力”包含其中。——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語文課程標準研製組編寫《全日製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P34~P35)。
看法五: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兒童學習母語重在感性把握;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語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語文課程標準研製組編寫《全日製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P38)。
什麼是語文?綜觀以上看法,概括起來有五種語文觀:
第一,語文是語言、文學;
第二,語文是語言、文字;
第三,語文是語言、文章;
第四,語文是語言、文化;
第五,語文就是語言。
對此,我們提出第六種語文觀,認為語文就是語言和言語。
理由之一:語文教育的內容包括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
語文知識包括:語言知識——語音、詞彙、語義、語法等語言的內部要素。文字知識——字形、字音、字義組成的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係統。
語文能力包括:言語作品——話語、篇章的表達與接受訓練。言語能力: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
理由之二:語文教育不應該忽視以下隱含著的內容:言語活動以及言語活動賴以進行的語境知識,言語活動涉及的生理、物理、心理因素,大語境中涉及的時代、社會、文化因素;小語境中的具體時間、地點、場合、交際雙方、話題、情景等因素。
理由之三:關於語文的學科性質,人們先後提出過語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實踐性、思想性(載道論)、科學性、民族性、綜合性等,語文課程的性質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
這些性質不在同一個平麵上,有層次、有側重。
語文課程的主導性質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言和文字主要體現了工具性,也體現了基礎性、民族性、科學性;言語活動、言語作品、言語能力主要體現人文性;說和寫的訓練,話語、篇章的表達(說和寫)與接受(閱讀理解)訓練,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人文性,也體現了語言運用的實踐性、言語作品的思想性和民族性、各種訓練的綜合性和科學性。
如果說工具性體現的是功能本位的話,人文性體現的就是人本位,《語文課程標準》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也就是體現了功能本位和人本位的統一。這反映了語文觀從工具本位走向人本位的發展趨勢。
工具本位的語文教學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但是它重知識輕能力。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人本位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要重點探索運用語言的社會人與語言工具之間的關係,這是新舊語文觀本質的不同。
新語文觀對人本位的重視,順應了語言學發展的趨勢。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可是打開語言學的著作,隻見語言工具而人們不見了。現代語言學不隻是研究語言符號本身,語言和使用者的關係已經成為研究的主線。現代語言學一方麵重視語言的社會性質、工具性質、文化性質、物理性質、生理性質等的研究,另一方麵重視“使用者”所具有的各種屬性的研究,因為“使用者”是社會的人,社會的人所具有的各種“人學”特性肯定會影響到語用。語言被人們使用時,離不開具體的、特定的語用環境,語用學就是要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話語,特別是研究在不同的語言交際環境下如何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它從表達者和接受者的角度,把人們使用語言的行為看作是受社會規約的行為。我們的語文教育應該從現代語言學中汲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