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三)(1 / 2)

目前,一些高校在大學一、二年級不分專業,開設文理方麵的通識課程,但是,對培養大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認識還欠高度,建議在課程設置時可以考慮增加這門課程,是作為必修課還是選修課,要根據學校類型和專業性質而定,但不能完全依賴大學語文。

我國語境下的“素質教育”,在德國高等教育界多被稱為“關鍵能力”培養,或“關鍵素質”培養。德國大學生所應具備的、對未來職業發展至關重要的“關鍵能力”包括6個方麵: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自我能力、應用能力和環保意識能力等。

專業能力,包括:特殊專業能力和一般專業能力。特殊專業能力包括:精深的專業知識、寬廣的基礎知識、專業理論素養和學術研究方法素養。一般專業能力包括:跨專業型思維、外語水平、通識教育程度、計算機使用能力、法律知識和經濟知識等。

方法能力,包括:組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獨立工作能力、時間管理能力、運用現有知識能力、發現並彌補知識漏洞能力、批判國民經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

社會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協商談判能力、領導能力、交流能力、實施能力、書麵表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危機管理能力、考慮他人看法和利益的能力以及了解、理解其他文化的能力等。

自我能力,包括:全力以赴、自律工作能力、細致認真的能力、敢於負責的能力和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等。

應用能力,是指將理論和研究成果應用於實踐的能力。

環保意識能力,是指了解自己的工作對自然和社會的影響能力。

德國不少教育界人士研究高等院校促進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理念、模型和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附加方式”和“一體化方式”。“附加方式”是指在專業課程學習之外,通過額外的、附加的講座、培訓、項目等方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關鍵能力。這些附加的活動大多由不直接從事專業教學的機構,如:大學的學生谘詢部門,或者指導學生的就業中心等進行。“一體化方式”是將關鍵能力的培養與專業課的學習相結合,融為一體,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培養和提高關鍵能力。這一項目的主要做法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實踐導向的學習。

可見,社會能力中的合作能力、協商談判能力、領導能力、交流能力、實施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危機管理能力、考慮他人看法和利益的能力以及了解、理解其他文化的能力等都離不開口語交際。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一體化方式”,也就是將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與專業課的學習相結合,融為一體,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還可以通過“附加方式”,也就是指在專業課程學習之外,通過額外的、附加的講座、培訓、項目等方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不能忽視“離經叛道”現象:

老師問學生:“魯迅是什麼人?”答案五花八門:“魯迅是中國人”;“魯迅是浙江人”;“魯迅是紹興人”;“魯迅是男人”;“魯迅是死人”;到底哪個是標準答案?老師的提問範圍太寬泛,自己也說不清哪一個答案是正確的。

女老師讓學生用關聯詞語“不是——就”、“如果——就”造句,學生“見識頗廣,精於世故”,造出的句子油腔滑調:

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夥夫。

如果你是茶,我就是水,然後我泡你。

這句法上沒有大問題,隻是思想性不太健康。

小學一年級有篇課文《祖國的森林》,其中有一句話:“你看,黃鶯在愉快地歌唱”。有個小學生問老師:“老師,這裏為什麼用‘愉快’而不用‘高興’啊?”老師對這突如其來的提問一時慌了手腳,就反過來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說這裏用‘愉快’好呢,還是用‘高興’好呢?”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用‘愉快’好!”教師對提問題的小朋友說:“你看,大家都說用‘愉快’,還是用‘愉快’好吧!”教師本身沒有講清道理,而是用表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在課堂上,老師問學生:“小朋友,《東郭先生和狼》

這篇課文,你們還有什麼問題要問嗎?”一個小朋友舉手問:“這隻狼也真是的,幹嗎一定要追著吃東郭先生呢?驢子的肉不也好吃嘛!”老師被問住了,隻得把皮球踢給學生:“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意見?”幾隻小手紛紛舉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