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說:“也許狼覺得東郭先生的肉比驢子的肉嫩”。有的說:“驢子是東郭先生的,狼先吃了東郭先生,再吃驢子不就容易了嘛!”。有的說:“如果狼先吃了驢子,課文的題目就不能叫《東郭先生和狼》了,應該叫《東郭先生和驢》”。有的說:“這是一則寓言故事,裏麵肯定講了一個什麼道理,老師,能不能問問作者本人?”老師對這些提問,慌了手腳。
練習課上,老師說:“現在默寫30個字,全寫對了,得100分,看誰能得滿分。但是,寫錯一個字要扣5分,所以,要特別細心。”一個學生說:“老師,不對吧,按你的算法,如果寫錯了一個字扣5分的話,滿分應該是150分吧,怎麼會是100分呢?”老師說“識字是閱讀的基礎,也是寫作的基礎,寫錯了一個字扣5分,是為了引起你們的重視,這樣扣分也比較方便。識字重要,分數有什麼重要的?”學生反駁說:“識字重要,算術也很重要,比例不對,要實事求是。再說,分數對老師可能不重要,但是對我們很重要,我們的分數要給爸爸媽媽看的,考得不好,爸爸媽媽要怪我們的。”請問,老師是不是要按客觀規律合理安排分數呢?不然,怎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呢?
對學生的“離經叛道”的現象,會引發我們的思考。
思考一:到底誰在培養誰
教師是培養學生的,但是,學生有時也可以培養教師。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是“人人眼中有,人人心中無”的,有時是富有創造性的,有時是具有豐富想像力的,有時是幼稚無知的。問題是教師如何引導,如何保護學生的創造性和想像力,由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學生也可以培養老師。
思考二:教師對語文現象要加以認真研究
從教學和科研的關係來說,教學是培養學生的,科研是培養教師的。講到科研,很多教師有畏懼感,認為研究是學者的事兒。其實不然,複旦大學校長陳望道說,今天的飯沒有煮熟,是火候不到,還是水放少了,可以思考一下,這就是研究。當然,這隻是粗淺的研究。如果能用係統的理論和方法對語文現象進行研究,那就更好了。要研究教材,研究學生,要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創新思維。要把語文現象放到社會文化中去研究。
中小學語文教師不同於大學教師:
中小學語文教師科研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看能不能“吃”,要學會“吃”,做到“三吃”,就是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吃透語文現象;大學語文教師科研平台的高低,主要看“四高”: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檔次的科研課題,高層次的科研獎項,高頻率的影響因子。
但是,隻要是語文教師,不管是大、中、小,都要學會口語交際,說話有新意、用新的表達方法、有新的角度、用新語料,這是嚴要求高標準,但是不管怎樣,總得有一“新”。
思考三:因勢利導,加強創新思維訓練
學生出現“離經叛道”現象的時候,我們可以因勢利導,加強創新思維訓練。例如:讓學生做一個遊戲,用成語去對應相應的題目。有個學生做得很好。
最遙遠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荒涼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懸殊的區別:天壤之別
最反常的氣候:晴天霹靂
最昂貴的稿費:一字千金
最寬闊的胸懷:虛懷若穀
最絕望的前途:山窮水盡
最高的巨人:頂天立地
最難做的飯:無米之炊
最短的季節:一日三秋
最困難的恢複:萬劫不複
最長的壽命:萬壽無疆
最有學問的人:博古通今
最長的腿:一步登天
最快的速度:風馳電掣
衝得最高的氣:氣衝霄漢
最吝嗇的人:一毛不拔
最艱難的爭辯:理屈詞窮
最快的流水:一瀉千裏
思考四:學會探究性學習
學習是從“未知”到“知”,從“不會”到“會”,從“沒有”到“有”,從舊的“有”到新的“有”的過程。
未知”“不會”和“沒有”,可能是所有人都“未知”,都“不會”,都“沒有”。也可能是別人“已知”、“已會”、“已有”,隻是我“未知”、“不會”、“沒有”。